<p><br></p><p> 青山水库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七峰山西麓,黄石第一高峰七峰山南岩峰下,她建于1965年,是一座以防洪抗旱为主,兼有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但依旧散发出逼人的青春气息。</p><p> </p> <p><br></p><p> 碧波微漾的青山水库,是一位安静的处子枕在群山的臂弯里酣睡,我似乎听到了她均匀的呼吸声。无风的时候,水平如镜,宛如一块翡翠。雨后的七峰山绿波浪跌宕,堆翠叠绿,郁郁苍苍,满山都是青的松树、翠的楠竹、绿的冷杉,山的倒影映在水中,给人一种树在水中生、船在空中游的错觉。雾在山谷里卧着,在山莜里藏着,在山头上缠着,在山坡山裹着,在树枝上挂着,在泉水边逗留着,在树林中氤氲着。它们有的去赶集,急匆匆的脚步,一溜烟出了山谷,有的去约会,缠绵缱绻在山间。鸟的叫声悠远而清亮,和着瀑布的轰鸣声,一起泄入青山水库,醒来的“睡美人”伸展妙曼的身姿,让群山倾倒,让我迷醉。</p><p> </p> <p><br></p><p> 沿库散落着十几个村落,他们大多是近年从山沟深处搬迁到库边开阔处的,其中盛家湾、璩兴两个湾子有一百多户,过去以砍伐竹木为生,现在大多外出打工了,我们一边查看山体滑坡情况,一边与老乡聊天,一位梁姓大娘对我们的到来特别高兴,合手作揖感谢共产党帮她家建了新房,助他们脱了贫。距离大坝最近朱家湾建有两排漂亮的房子,整个湾子只有两位老人留守在家,他们似乎不感到寂寞,谈到旅游开发,两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他们告诉我,每到夏天周末,黄石、大冶、阳新县城都有人前来休闲避暑,她家养的土鸡供不应求。他们希望保护这里的绿水青山,保持山里的一份幽美宁静。</p><p> </p><p><br></p> <p><br></p><p> “青山埋忠骨,绿水吊英雄”,这里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一块英雄的土地,一块悲壮的土地。</p> <p><br></p><p> 国共内战和抗日战争时期,红三师、红十六军、鄂东南特委、鄂东南抗日游击队、新四军都曾在青山根据地驻扎和战斗过。1927至1946年间,青山曾发生大小战斗近百次,主要战场20多处,牺牲革命战士近千人,被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残杀的无辜百姓成千上万。壮丁被抓了,山林被烧了,房子被拆了,家园被毁了,勇敢无畏的青山人民仍旧不屈不挠,坚决同残暴的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p><p><br></p><p><br></p> <p><br></p><p> 1932年,为了发动群众参加反“围剿”斗争,50多名红军游击战士在珠灯湾组建以“戏班子”为掩护的巡回演出队,遭到国民党部队的跟踪围剿,20多名红军壮烈牺牲,突围出去的人员也先后被国民党军杀害。此后每到下雨天的半夜,在烈士牺牲的地方,总会发出锣鼓声,仿佛是革命烈士在吟唱。当地群众便把那个地方改名为戏神坪,解放后建造了简易的烈士祠,清明时节,附近的群众都会自发去祭拜英烈。</p><p><br></p> <p><br></p><p> 苏区沦陷后,青山一带几乎没有年轻人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些革命后代交给了当地的老人照顾,为了保护这些孩子,老人们只能躲在保海湾那条长长的大山沟里。不久,国民党在一次拉网式搜山时,发现了老人和孩子们。面对50多个孩子,敌人没有任何的同情与怜悯,一定要斩草除根。在一片惊恐的喊叫声中,敌人将孩子们残忍杀害。为了记住这灭绝人性的暴行,保当地群众将这里改名为“童子窝”,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阳新解放时,秦家山全村活下来的仅剩36人,珠灯、刘瞿和老湾三庄仅剩老人肯小孩23人。</p><p> </p><p> </p> <p><br></p><p> 今天,在革命先烈染红的土地上,青山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克服困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油茶、弥猴桃、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加快脱贫步伐。在新冠肺炎防疫中,成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主动抗击疫情。在防汛中,成立了抗洪抢险突击队,积极参加巡堤工作。</p><p> </p> <p><br></p><p> 今日的青山,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人更美……</p><p>供稿人:远山孤泉 </p><p>2020年7月25日午夜(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