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的爱着您——我的家乡关闸村

好好学习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通往澳门的拱北关处有一个村庄叫关闸村,这个小小的关闸村,在上百年的世事流转中,依然繁荣存在,其</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62, 62, 62);">相邻自然村为高沙村、联安村。</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62, 62, 62);">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葡萄牙人在跑狗场至高沙之间建筑城墙及闸门,使当地居民分成两部分,闸门以南为下关闸(现属澳门菜农社),闸门以北为上关闸(现在的关闸村),“关闸”之名由此而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清道光二年( 1822)部分潮汕地区人员因战乱、贫困迁到高沙至澳门跑狗场一带散落居住,以种植蔬菜、水稻为生,渐成村落。1958年后,国家建设新农村,关闸口外和西瓜埔的农民集中搬到现址居住。现村坐落于拱北将军山西南部山坡地带,是城中旧村,村内民居多为20世纪80—90年代村民自建钢筋水泥混合结构的楼房。2015年6月该村纳入珠海第一批次城中旧村更新项目更新单元规划方案。</b></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该村清朝属广州府香山县恭常都。民国十四年(1925)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属中山县第五区。1953年属珠海县第二区。1979年属珠海市拱北区。1988年属珠海市香洲区拱北街道管辖。2001年香洲区进行“村改居”改革,关闸村集体经济部分移交给新成立的关闸恒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管理。2002年属香洲区拱北街道关闸社区至今。</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该村主要姓氏有江姓、李姓、林姓、戴姓、庄姓等,均于20世纪初从潮汕地区的普宁、惠来等地迁入。村民均为汉族,所属民系主要为潮汕民系和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潮汕方言和粤方言(香山话)。2015年该村户籍人口884人,其中男性468人,女性416人;80岁以上26人,现村中最年长者年龄92岁(男);常年在外生活和打工的人口约80人,实际在村居住的户籍人口80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85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25 人,澳门同胞58人,台湾同胞10人;华人华侨有16 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b></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蔬菜,村民将蔬菜等农作物贩卖到澳门,获取微薄的收入,不少人还要依靠捡拾澳门居民的生活垃圾营生,生活艰难。迫于生活压力,部分村民或外出营生,或迁回老家,或到毗邻的澳门谋生。直到改革开放前后,该村90%以上原村民家庭都有亲属居住在澳门。</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关闸村传统经营蔬菜种植,油菜心最为出名,一度成为畅销港澳市场的农产品,深受港澳同胞欢迎。1979年因特区建设需要,全部土地被征用,辖区再无农业生产,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等。村民日常闲余都会聚集在村中的大榕树下乘凉喝茶,闲话家常。</b></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大部分潮汕籍村民日常生活都保留喝茶的习惯,家中都会备有茶具茶叶,在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聚时,都会以泡潮汕功夫茶款待。传统节庆食品有春节年糕、煎堆、油角,端午粽子、艾糍、中秋月饼等。特色食品有手打肉丸、菜、解酒茶等。</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手打肉丸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菜肴,属于粤菜系潮州菜。潮汕肉丸的制作始于鱼丸。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喜鱼,每餐无鱼则食而无味,偏楚平王残暴成性,若不慎梗咽了鱼刺鱼骨,便会杀掉做菜的厨师。厨师在偶然的情况下将鱼肉剁成肉泥,再搓成丸子给楚平王吃,楚平王竟赞不绝口。从此,做鱼丸的方法就保留了下来,并随着楚平王南迁传至潮州。民间将制作方法依法类推,做出猪肉丸和牛肉丸。关闸村民迁到这里后也延续这种传统的制作技艺,传统节日宴请都会制作,部分家庭也会制作售卖。</b></p><p><br></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现关闸村北有粤海东路,西有莲花路,东南面与高沙村相连,粤华路经过村场,村道有关闸北街和关闸西街。该村20世纪60年代初年通电,1982年通自来水和电话,80年代末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有线网络,2000年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村民绝大部分来自潮汕地区,信仰佛教和道教,主要宗族活动仍保留原来的风俗习惯,例如春节祭拜神明,清明扫墓祭祖等。村内现存庙宇为福德古庙(属关闸村,现位于联安社区),建于民国九年(1920),供奉神祇为“天地父母”、福德老爷、佛祖、关公、妈祖、“慈悲娘娘”。一直以来都有善信前往供奉,祈求保佑平安,风调雨顺,安居乐业。1987年由港澳同胞及村内长者、村民自发筹资重建修葺,并由村内长老自发组织人员管理,负责维护庙内日常的秩序、卫生和各种设备设施。一年中村民较为集中祭祀的时节为盂兰节(农历七月十五),当天上午村民以三牲、水果、饭、酒等祭品祭拜地神,打斋超度,然后管理人员向排队村民以及善信派发筹码,下午按照筹码依次派发福德米,村民将米带回家中煮食,以期身体健康,多福多寿。</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关闸村虽然建村时间短,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1887年清政府设立拱北关,并在关闸村设卡征收厘税。</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1952年7月25日,关闸门口的葡兵进行武装挑衅,造成“关闸事件”,关闸青年民兵李春锦在自卫反击战中中弹牺牲。</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1953年,实施封关,村民不能随便出入往来,定居在下关闸的村民入籍澳门。</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1958年后,国家建设新农村,关闸口内和西瓜埔的农民搬到现址集中居住。</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1978年,村中农耕土地被国家征用。</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0, 0, 0);">1994年12月,关闸村制订了全村实行股份制的章程,是珠海市农村推行股份制起步较早、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之一。</b></p><p><b style="font-size: 20px;"> 传播人文思想 凝聚爱心共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