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吴国之乱——伍子胥

杨坤

<p>伍子胥,春秋时期楚国人,其父伍奢,兄伍尚。其祖父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名声显赫,后世皆名于楚国。伍奢为太傅,奸馋之人费无忌为少傅,不忠于太子建!在他的蛊惑下,楚平王强取为太子建所聘秦女,更是进馋言,诬陷太子建欲谋反,致使太子建出奔宋国。而伍奢被囚,并以此为人质,引诱伍子胥兄弟二人,自投罗网,以救其父!伍尚为人仁,而伍子胥为人刚戾忍诟,能成大事。伍尚尽孝以殉父,而伍子胥从此踏上了复仇之路,最后终于破楚,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之仇!辅佐吴王阖闾,终成霸业,然而最后为阖闾之子夫差,所杀!吴人敬其忠烈被杀,尊之为钱塘江潮神!伍子胥为吴则为忠臣,然为与其母国楚,则为逆臣也!楚平王荒淫无道,于子胥有杀父之仇,然而其为自己的国君也;”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其可以逃奔他国,然不可勾结他国,来破灭自己的国家!国君无道,奈何让自己的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灵涂炭呢?王若虚所言:勇而无礼,为而不顾,既自贼其君,又贼人之君,员真小人也哉!有道理也</p> <p>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投奔楚之敌国吴国,辅佐吴王阖闾,最终攻占楚国国都郢,楚昭王出王,虽然后来申包胥从秦国搬来救兵,复了楚国,然后伍子胥差了灭了楚国,复仇之路可谓过也!楚平王死于公园前516,费无极被国人所怨,被杀于515!伍子胥的仇人已去世,这个时候伍子胥应该放弃复仇之路,不应该勾引敌国,来攻自己的祖国楚国!伍子胥当时的处境,与明末清初时期的吴三桂还不同:吴三桂想回归大明,而崇祯帝已经吊死煤山,明朝已经灭亡,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王朝,他归顺大顺则是背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则是引狼入室,勾结异族人来荼毒本族人,他当时应该也是为之纠结过,农民军对前明官员的清算,以及格局太小,抄家、辱父、霸妻,让吴三桂对大顺王朝的失望!总之当时吴三桂处境比伍子胥要尴尬的多,然而为什么吴三桂为什么为后世所不耻?而伍子胥却是忠烈之神的化身呢?春秋时期,只有国家观念,国家概念其实就是简单的地域概念,而没有民族意识,同时当时春秋时期,只有中原一些国家为华夏民族,而秦楚吴越则为夷狄,为华夏文明所鄙视的,还没有民族的概念!从刘邦统一中国,汉朝的建立,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才统一起来,同时刘邦分封刘姓宗亲来强化汉朝的统治,华夏文明统一起来,那么汉朝周边的民族则被列为异族,明朝时期,黑山白水之间的满族也被中原正统文化所不轻视,那么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然被列为“汉奸”了!满人入关,不仅仅只是对明朝地域的控制,更是在文化上对汉人的压迫与强制,比如“留发与异服”!楚国民众同情伍子胥父子的遭遇,故而民众没有敌视他,相反有的还帮助他逃离楚国;而清朝前期对明朝民众的残酷镇压,也激起了激烈的反抗!那么民众自然对“引狼入室”的吴三桂痛恨至极。吴三桂最后反清,如一女改嫁而再嫁,不能从一而终,而不是如伍子胥对吴国的忠心耿耿。也与中华忠孝文化传统相悖,也是吴三桂臭名昭著,而伍子胥名留千古了</p> <p>诸葛亮曰: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伍子胥勇猛刚烈,然而却智谋欠缺。一知道兄伍尚赴召,必致父亲被杀,而没有组织哥哥的愚忠,一起逃奔他国,致父兄被杀;二郑人对太子建后遇,而太子建勾结晋人,图谋袭郑,而没有及时劝阻,以致太子建阴谋被发现被杀,可谓愚蠢至极;三辅佐吴公子光,弑杀王僚,如此悖逆之行,岂是人臣所为?四大仇已报,没有归隐江湖,以反思对自己祖国的伤害,而贪图高位,没有功成身退,其智谋比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范蠡差的不是一个层次!五把儿子托付敌国的执政者,做事不密,被政敌抓住”叛国把柄,可谓昏聩也;六识时务者为俊杰,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为旧臣,虽然立新君有功,可是恃功自傲,何等的迂腐。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伯嚭对他的个性了如指掌,而他却对伯嚭一味的指责!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此常理,却自恃才傲物,伯嚭所说: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测,不由得夫差不信也!</p> <p>伍子胥携私仇,勇猛刚烈,虽然辅佐阖闾夫差父子,一时雄霸天下!然而可进不可退,不尊天道,逆天而行,最后身败被杀,吴国也被越国所灭!太刚易折,可谓有道理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