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易学,博大精深,体系分支繁茂,统称为《易经》。<br><br>其中,《周易》是易学体系的主流。我们现在读到的《易经》版本,多是《周易》。而《周易》中,没有讲到十二消息卦。<br><br>据史学家考究,十二消息卦的起源,比《周易》还要久远。《周易》从周文王开始,而十二消息卦,从黄帝时期开始。</h3> <h3>1、十二消息卦,最早起源于黄帝时期。<br><br>《史记·历书》记载:“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br><br>太史公说,远在神农氏时期,中国就有了历法。到了黄帝时期,则统一对“星历、五行、消息、润余”做了规范。<br><br>笔者读《尚书》,书上对此有详尽的记载。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查阅。古人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聪明。<br><br>黄帝“起消息”,是十二消息卦的最早起源。</h3> <h3>2、“消”和“息”是什么意思?<br><br>我们读古文,不能望文生义。<br><br>消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你有什么消息?”这个“消息”,是名词。<br><br>十二消息卦的“消息”,是2个独立的动词。<br><br>古人说,阳去而阴来,称为“消”;阴去而阳来,称为“息”。<br><br>这句话比较拗口,看一张图,大家就能一目了然。</h3> <h3>上图中:<br><br>复、临、泰、大壮、夬、乾,阳慢慢发展壮大,阴慢慢变弱,是阳盛阴衰,谓之“息”。<br><br>反过来:<br><br>姤、遯、否、观、剥、坤,阴慢慢发展壮大,阳慢慢变弱,是阴盛阳衰,谓之“消”。<br><br>3、为什么叫“十二消息卦”,而不是叫“十二息消卦”?<br><br>借用老子《道德经》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br><br>老子说,天地的开始,起源于“无”。<br><br>“无”对应的是“阴”。<br><br>“有”对应的是“阳”。<br><br>所以,古人把“阴”放在前面,阴的慢慢壮大,就是“消”,所以叫“消息”,而不是“息消”。<br><br>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是消息卦是圆的,“消”和“息”怎么用,皆是两可。</h3> <h3>4、十二消息卦对应“时”的应用。<br><br>凡“消”“息”之卦,共十二卦,称为十二消息卦,也叫“十二辟卦”。主一年之十二个月。(也可主一天之十二时辰)</h3> <h3>对应如下:<br><br>复卦 一阳息阴 子 十一月<br><br>临卦 二阳息阴 丑 十二月<br><br>泰卦 三阳息阴 寅 正月<br><br>大壮卦 四阳息阴 卯 二月<br><br>夬卦 五阳息阴 辰 三月<br><br>乾卦 六阳息阴 巳 四月<br><br>以上为阳息卦。<br><br>“举例:我们刚刚过了冬至,冬至这天,对应的是“复卦”,一阳来复。”</h3> <h3>姤卦 一阴消阳 午 五月<br><br>遯卦 二阴消阳 未 六月<br><br>否卦 三阴消阳 申 七月<br><br>观卦 四阴消阳 酉 八月<br><br>剥卦 五阴消阳 戌 九月<br><br>坤卦 六阴消阳 亥 十月<br><br>以上为阴消卦。</h3> <h3>5、十二消息卦和《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关系。<br><br>前面,我们学过《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变化规律。<br><br>我把十二消息卦,从方圆图中标注出来,变化的规律为:负阴抱阳,一目了然。<br><br>北宋著名的易学大师——邵雍,他破解了《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的算法,再结合“十二消息卦”的应用,从而写出《皇极经世》等经典著作。<br><br>我们学易,一定要融会贯通。<br><br>“易”之变化无穷,却始终不离其宗。不管哪个知识点,都是可以互相贯通的。如果不相通,说明你的易学思路不对。<br><br>大家先有一个理念,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以后接触得多,就慢慢会运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