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会议真正会址百证系列四十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刘芝凤教授一行考察通道特色侗寨牙屯堡外寨

亚高原/经历网

<p>刘芝凤教授为九十二岁的外寨老寿星的侗族喉路歌歌声迷倒。健谈的刘芝凤教授不仅是一位主持二十余项社科项目,出版53部专著(合计1000余万字)的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学者,也是一位出版过多部文学作品的一级作家,她作为侗族女性作家在侗族文学史上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个出版散文集、第一个出版长篇小说、第一个评上国家一级作家职称、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p><p><br></p><p>侗族喉路歌 来源:文创湖南 </p><p>湖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十七:侗族喉路歌</p><p>保护单位:通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p><p>主管部门: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 </p><p> </p><p>侗族喉路歌因歌中以“喉路”作衬词而得名,是侗族音乐艺术中十分难得的多声部歌曲,流传在通道县境内的临口、下乡、菁芜洲、溪口等乡镇。演唱喉路歌曲主要有“花歌”、“俏歌”、“讲歌”三种艺术形式,演唱形式主要为二声部合唱或多声部重唱,一般情况下,二声部为高声部和低声部,高声部为主唱,低声部为伴唱。各声部交融一体,有分有合,时而主唱者唱词,时而伴唱者唱词,相互穿插,相互照应,听起来你追我赶,很有规律。喉路歌的音调比较低沉,唱词不多,拖腔较长,学习的难度较大。</p><p>侗族喉路歌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侗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民族历史,生产生活,社会交往,伦理道德,谈情说爱等等都要用歌来记录和传承。一般来说,用叙事歌或说唱形式来唱历史、唱故事、唱道理;用抒情歌来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爱情歌在侗族喉路歌里占的比重最大,从初会、初恋、热恋、深恋、约逃、私奔、分散等等,有一套完整的歌。在人们的心里,哪个会的歌越多,民族文化知识就越高,越受到人们的尊敬。</p><p>从音乐的角度看,喉路歌有二声部重唱和多声部重唱;有长于抒情的,有长于叙事的,亦有两者兼顾的。有些喉路歌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唱的,就轻声慢唱,抒发男女之间爱慕之情,自娱自乐;有一些喉路歌则长于叙事,多用来唱叙事歌或说唱故事,以娱人为主;通道县境内的喉路歌,多半抒情、叙事兼顾,适用性较广。</p><p>侗族喉路歌是侗族先民祖祖辈辈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是侗族农耕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饭养身,歌养心”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今留存下来的侗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年代,侗族祖先把自己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爱情生活,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编成歌谣来唱,世代传承,启迪教育后代。</p><p>侗族喉路歌不仅仅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侗民族的历史、文化史息息相关,全面地、生动地体现自己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p><p> </p> <p>刘芝凤教授在与侗族乡亲们交谈。近日,刚应怀化学院校级应用特色学科“民族学”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邀请,作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问题分析”讲座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鹭江学者、厦门理工学院闽台濒危非遗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刘芝凤教授又风尘仆仆的赶到湖南靖州、通道调查侗族文化、侗族音乐喉路歌及红军长征过侗乡等田野考察。</p> <p><br></p><p>2020年7月14日上午,厦门理工大学影视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鹭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刘芝凤教授和怀化学院体育学院张斌副院长及邹老师等三人来到集中国侗族“大戊梁"发源地一一肖女故里文化、侗族文化、侗族武术文化、红色长征文化为一体的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牙屯堡村外寨侗寨考察。</p><p>刘芝凤教授对侗族音乐通道侗族喉路歌情有独钟,她听过九十二岁的萨唱喉路歌后说:“我今天和昨晚在采访听过十多位侗族老人唱的侗歌,进行比较后,发现通道侗族喉路歌很有特殊性。她的序乐长的可拖拍二十来分钟,鼟声无痕,歌师说至少要二人唱,公声和母声谐音无间,才能达到合谐的最高境界。也可多人合唱。分公声一边,母声一边。参考比较唐代舞俑舒柔的舞姿,加上临口、木脚、牙屯堡等地的四里方言为古楚方言岛方言,我觉得喉路歌可能是古楚古乐遗存,还需进一步研究历史文献考证。若得以证实,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国粹发现。”</p><p>刘芝凤教授在外寨就民族旅游业、红色长征文化、侗族文化和农业产业开发等问题与侗寨乡亲们进行了亲切交谈并加入当地微信群讲课。</p><p>刘教授说:“15年前我建议通道侗族自治县构建县域全域旅游文化品牌打“楚越古通道,一县两古国”,可惜当时当地政府没有重视。15年后重审,还是我这个观点最具“稀缺性”。洪江区采纳了我写的“明清古商城”的开发建议,依托古商城的特殊历史与建筑发展起来了。</p><p>刘教授还说:“外寨的乡亲给我很好的印象。你们自觉自愿守护本民族文化,是一群令人敬佩的文化志愿者。”</p><p>刘教授到外寨侗寨吴河鲆红色文化工作室参观时说:“这本由中共怀化地委党史办编:《红军长征过怀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的史书是我当年在怀化地委党史办工作时参加编写的,现在看还是具有文献性。”</p><p>刘教授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金点子,她</p><p>说:“保护非遗和可以生产性开发农业非遗产品,达到村民脱贫致富。比如:</p><p>(一)农业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开发问题。我们将现有的无机田尽可能改回有机肥田,稻田养鸭、稻田养鱼、还可稻田养泥鳅、稻田养黄鳝、稻田养荷,冬季稻田种七彩油菜等,形成生态养殖,现在人都想健康长寿,想健康长寿就得注重养生,当全国都在用化肥种田时,我们侗家的有机肥田和稻田养殖的生态产品一定有市场。</p><p>(二)外寨及整个通道,虽然交通相对不便,但现在网络发达,可将山里的山珍,如放养的猪、鸡、鸭、野菌、野茹、蕨菜等制作成干货。</p><p>一是可放在网店上卖,靖州地笋村的腊肉第一年销售额是100多万,前一年400万,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就卖了600万,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p><p>二是等“楚越古通道,一县两古国”真正成了通道的旅游文化品牌产业,还可放在景区布展销售;</p><p>三是走集散市场。</p><p>(三)侗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产业化生产的开发。从以下几点注意:</p><p>1.一定要把非遗和市场分清楚。非遗不可以创意或加工,创新的非遗就不是非遗了。但可以把传统侗族侗锦及刺绣作为侗文化元素,点缀在服饰和工艺品上。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机械化生产可以两条脚走路。前者走高端市场,做好非遗传承人作品编号,就具备收藏价值;后者走中低档市场,大众化。</p><p>2.现在服装市场太成熟,我们的侗锦和服饰要成体系的系统化规模生产和创新。比如说,我们产出一套具有侗族文化元素的服装,不只做衣服和裤子,而是整体设计:装饰帽、围巾、衣服、裤子、鞋子、包。可定位在中青年妇女装、情侣装、家庭装(夫妻、孩子)等。颜色不同,侗文化元素点缀一致。这样的整体设计,加上美学原理,配上在地性文化符号,有区别又有统一标识,很时尚,也很前卫,只是要注意审美情趣和美学中色彩配比。</p><p>3.伴手礼。现在国内外人情市场都有伴手礼,而我们通道的伴手礼开发也可大可小,如将无机稻和红米、糙米(降血糖的米)等几两半斤一包压缩成块装,再用侗族传统的编锦或蜡染的花布进行民间扎装,这点台湾做得很好。还可把小孩的围兜、青年人的运动衫等进行现场绣名等,方巾、纸伞等传统的物品都可以设计成伴手礼。一定要有各店和个人的LOGO(商标类的标识)。”</p><p>(吴河鲆、亚高原)</p> <p>侗族喉路歌 临口镇太平岩村喉路歌(俏歌)女歌手</p><p><br></p><p>。</p> <p>我校刘芝凤教授科研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p><p><br></p><p> 日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结果,我校刘芝凤教授领衔团队成功竞得《中国东南海海洋史研究》重大项目。这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标志着我校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上取得突破。</p><p>刘芝凤教授从1997年出版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开始,就一直奋斗在社会科学工作第一线。至今已主持国家、省及厦门市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十余项,出版、发表专著、论文等一千万余字,其中学术专著三十余部。</p><p><br></p><p>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作为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竞争最激烈的项目类别,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厦门理工学院科技处)</p> <p>刘芝凤</p><p>研究领域-----</p><p> 1、民俗学/民族学</p><p> 2、美学 </p><p>3、非遗与区域性开发</p><p><br></p><p>姓名: 刘芝凤 </p><p>来自:中国 </p><p>出生:1958.2.25 </p><p>籍贯:四川乐山 </p><p>民族:侗族</p><p>职称:教授/研究员/国家一级作家 </p><p>通讯地址: 厦门集美区理工路600号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 </p><p>主页: 主页 </p><p>电话:0592-2183690/0592-6291777 </p><p>邮箱: lzf2717381@163.com </p><p>头衔: 教授、国家一级作家 </p><p>所在单位: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 </p><p>简介: 民俗学类(国家学科带头人):</p><p>从事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民俗学研究三十余年,近十年对中国水稻民族地区的民俗与区域性文化产业研究成果颇丰,同时对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与海洋经济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和积累。近期二项成果入选择2009年7月27-31日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家民委和中国社科院承接的第一把手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联合大会,为论坛主席。发表专著论文等600余万字。承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稻作文化概论》(结项,良好)、国家部委委托课题8项,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省软科学课题、湖南省社科联课题9项。2011年获厦门市重大社科基金课题《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50万。 </p><p>研究方向:</p><p> 1、民俗学/民族学 </p><p>2、美学 </p><p>3、非遗与区域性开发 </p><p>研究成果(出版53部各类著作):</p><p> 1、《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人民出版社1999.4第一版,2004.8第二版;</p><p> 2、《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004.8第二版;</p><p> 3、《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出版</p><p> 4、《民间面具》(湖南部分)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12月一版,2005年1月二版 </p><p>5、《中国稻作文化概论》主持人,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p><p><br></p><p>二、主要论文(国家核心期刊、双百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p> 1、《土家族族源释疑——湘、鄂、川、黔土家族渊源考》 民族论坛 2005年第10期; 2、《侗族稻作民俗与傩文化》 中国民族 2005年第2期;</p><p> 3《中国稻作文化》16篇 中国民族报2009年1-5月(每周一期一篇)等。</p><p> 4、《宁德畲族文化,文化元素归原的保护研究》中国民族报2010年7月30日版 </p><p>5、《中国侗族祭萨、傩祭与稻作文化》,稻作与祭仪,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p><p> 6、《中国侗族族源探考》,南宁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6期 </p><p>7、《重访老山》--人民日报《大地》2004.1期总193期;</p><p> 8、《袁隆平》--人民日报 2005年2月19日副刊。</p><p> 9、《袁隆平的寻常生活》人民日报2005年2月1日第二十五版</p><p> 10、《中国黎平侗族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生存方式考察——贵州黎平县黄岗侗寨个案分析》云南大学学报 </p><p>11、《头顶射日的(亻革)家人》中国民族 2002年第7期;</p><p> 12、《拉祜人学种菜(英文)》Women of China 2003年第3期</p><p> 13、《头顶射日的(亻革)家妇女(英文)》Women of China 2003年第1期;</p><p> 14、《人文祖俗话龙舟——沅江端午节有感》传承,2007年12期</p><p> 15、《舞出中国舞蹈教育新天地——访中国朝鲜族第一位女博士生导师金秋教授》中国民族2007年第10期; </p><p>16、《北侗独特的吹奏乐器》百科知识,2010年第21期 </p><p><br></p><p>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 15篇论文(略)100余篇文章(略)</p><p><br></p><p> 四、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的文化人类学、旅游学专著:</p><p> 1、《寻找羿的后人》(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p><p>2、《发现明清古商城》(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p><p> 3、《发现世外桃源》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p><p> 4、《发现湘西古夜郎》(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p><p> 5、《发现高原倮人》(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p><p>6、《寻访原始部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p><p> 7、《荆坪古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p><p> 8、《楚越古通道》(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p><p> 9、《此景只应天上有---原味侗乡》(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8年8月出版) </p><p><br></p><p>五、文学专著、剧本(侗族文学史上第一个侗族女性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女作家和评为国家一级作家职称的侗族女作家):</p><p> 1、长篇小说《岁月》,侗族文学史上第一本侗族女性创作的长篇小说(42万字,民族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p><p> 2、散文集《娜耶的爱》,侗族文学史上第一本侗族女性出版的散文集(民族出版社,1994年出版) </p><p>3、六集电视专题片《中国侗族》(中央台专题部摄,撰稿者之一) </p><p>4、四集电视连续剧《风满吊脚楼》(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四频道,1993年6月播出) 5、50分钟纪录片《寻找羿的后人》(中央电视台十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摄制、播出) </p><p>6、20分钟民俗片《开大眼界—寻找羿的后人》(广西卫视2005年摄制、播出)。 </p><p><br></p><p>六、社会著作:</p><p> 1、《官司不求人》,合著,民族出版社,1992年出版 </p><p>2、《私了术》,合著,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 </p><p>3、《消费者投诉指南》,合著,大地出版社,1993年出版</p><p> 4、《怀化办事通》,合著, 民族出版社,1994年(改版)</p><p> 5、《怀化电业志》,责编,民族出版社。等等共计53部作品集(第一个获得国家重大基金项目首席专家的侗家人。到厦门后独著和总纂18本专著。)(承撰)</p> <p>湖南通道侗族喉路歌,是因歌中以“喉路”作衬词而得名,是侗族音乐中十分难得的多声部歌曲,流传在通道县境内的临口、下乡、菁芜洲等乡镇。侗族先民古代百越族群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族,西汉刘向所著《说苑》曾记录了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令尹鄂君子皙在游船上赞赏越人善于歌唱的情景。侗族继承了古越人善音乐的传统,在其后的衍进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喉路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p> <p>我现在在去靖州锹人寨的路上,去采访锹歌民间音乐。一一刘芝凤</p> <p>邓颖超夫人回忆注10在2005年8月(北京)第2次印刷,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第117页中。这本书我没有,跟他人借的,当时忘了把注释照相啦。一一吴河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