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迎来了云端相聚的时刻,在向着明亮那方悠扬的歌声里开启了新一轮学习之旅。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研学旅行的实践和体会让大家感受聆听窗外声音的变化,他们的分享给我带来了启发和思考。</h3> 研学看世界,实践助成长 <h3>研学看世界,实践助成长是徐老师今日分享的主题,讲述了能仁中学研学旅行的行动叙事。聆听窗外的声音是教育十大行动之一,旨在通过各种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能仁中学一直积极尝试试着在教育实践中打破传统走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路径,在新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聆听窗外的声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r></h3> <h3>教育学中教育的定义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而教育活动以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素质为直接和首要目的。而新教育就是在回答教育如何关注人的问题。聆听窗外声音,走出去,心里才能有一个更大的世界。</h3> <h3>能仁中学认为学校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变革,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根据教育学中的定义他们提出了学校自己的学生观和课堂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h3> <h3>在构学校文化理念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精心策划的各项活动给孩子更多更大的舞台。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用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心灵感知世界,用行动改变世界,学会思考和表达。</h3> <h3>在能仁中学孩子们用眼睛去发现自然和人文的美,用脚步去探索历史地理的奥秘,用心灵去体味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新教育的孩子,是如此的幸福!</h3> <h3>旅程可以是一个课程,课程能作为一个旅程。</h3><h3>每一次看世界都是成长的机会,都可以让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h3> 跟着书本去旅行 <h3>徐英老师以“带着书本去旅行”为主题,为我们生动的讲述了快乐蜜蜂班研学旅行的行动叙事。</h3> <h3>她课程缘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案例这六个方面详细的介绍了快乐蜜蜂班的研学之旅。</h3> <h3>我惊讶于陆老师如此完整的旅行课程体系,从目标到具体实施再进行评价,一条完整的课程链串联起来,目标从多个纬度为出发点,课程内容细化到上下两个学年段,又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呈现梯度,课程实施让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融合,课程评价形式多样,无一不体现了老师的耐心细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宝贵的经验。</h3><h3><br></h3><h3></h3> <h3>一个个生动的旅行故事一张张珍贵的旅行照片告诉我原来课程可以如此美好!这是新教育带给教师孩子和家长的独一无二的幸福感!而这份幸福感可以由我们来创造!</h3> 行知共进,研学相伴 <h3>前两位老师讲述的是细化具体的研学叙事,而施老师带来的主题“行知共进,研学相伴”则是区域的宽泛的旅行课程行动叙事。</h3> <h3>施老师引用了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的一句话:新教育人知道,今天的中国缺少的不是评论家,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的行动家。我们新教育人既看天气仰望星空潜心索求新教育核心理念,更接地气,脚踏实地扎实践行新教育十大行动。聆听窗外声音是新教育十大行动启航以来一直倡导的重要行动。他列举了几个非常好的新教育实验案例。</h3> <h3>围绕“研学旅行”这一话题,施老师带领我们深入探讨了研学旅行的价值意义、行动测略,有效丰富、拓展“聆听窗外声音”的内涵、路径,切实转变一线学校、一线教师的与人方式。</h3> <h3>他讲述了研学旅行在中国发展的六个节点,均与文件的颁布相关,也就说明了国家对研学旅行的重视程度。其次他讲述了海门的研学旅行行动,主张“行知共进,研习相伴”在研学旅行中不断的实践其所得到的认知,在研习中不断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更好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h3><h3><br></h3><h3></h3> <h3>在研学旅行的讲述中,他从七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着重分开讲的是安全保障、科学指导和课程资源。安全保障分成了各个纬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制度和预案设计,科学指导主要指教师的指导。最后是依托APP进行研学评价。</h3> <h3>在新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聆听窗外声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本研学旅行课程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创新之举。阅读积累、文化探索、能力提升、品质培塑,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体验感悟、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与自我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参与课程研究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且具有生命力的成长。</h3><h3><br></h3><h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教育的研学课程仍在继续,希望我们都能够带着书香行走在路上感受着生命的美好,创造更美丽的人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