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耕文明最后的农具:木耧

景周

<p>木耧是家乡白于山用来播种的工具,操作方法是牛(或毛驴)拉着耧车,一人在前面牵牛(毛驴),一人在后手扶木耧播种。木耧兴盛了上千年,它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p><p><br></p><p>古代的耧车播种幅宽不一,行数不同,汉武帝的时候,赵过在一脚耧和二脚耧的基础上,创造发明了能同时播种三行的三脚耧。</p><p><br></p><p>王祯《农书· 耒耜门》记载,两脚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p> <p>老家的这具耧是两脚耧,立起高度大约两米,由耧杆、耧腿、耧斗三大部分组成。</p><p><br></p><p>耧杆很长,后端呈三角固定在耧斗上,如同分叉的两条腿。前端是套牲口的地方:拴上条搭子,绳索套在牛脖子拉杆上或驴夹板上,耧地人驱赶牲口拉动木耧,开始播种。两根木耧杆后端固定在耧斗两侧中间。</p> <p>耧腿与地面呈四十五度夹角,其上部为扶手,便于扶耧和提起,扶手固定在两根木柄上,下端最顶端是接触地面的地方,下半截是空管,下面是三角状的铁耧脚,分别绑定两只铁耧铧,便于扎入土中,脚板中央开着口子,通过晃动耧把将种子均匀分流到不同的耧腿里。</p> <p>耧斗在耧身中央,坐在耧腿上面,呈漏斗状,上面呈正六角形,不是很大,大约能装十斤种子的样子。耧斗背面底部开着一个小孔,孔上有插销,可以通过调节插销的高度来控制种子的下滑速度,种子从耧斗流下来经过中空的曲径,在耧脚脚板中央播入地下。</p> <p>耧斗最神奇的地方当属控制籽种流量的木插——它一头大一头小,插在方形孔中,木插随着播种人晃动而左右摇摆,播种人可上下调解木插来控制种子的流量,原理近似水闸,播种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不同种子(白于山种子有糜谷麻豆等)随意控制籽种流量多少。</p> <p>整个木耧布局严谨,司职清晰,凝结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p><p><br></p><p>上世纪90年代前,家乡一带还在使用木耧播种,随着工业化推进,木耧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这具木耧收藏于景周个人民俗馆内,见证先祖们的勤劳与智慧,让传统农耕文化代代相传!</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看到文章的点个赞,顺手传发,欢迎分享打赏,让白于山民俗远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