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四十三年后再回小峪

土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相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首四十三年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探寻知识聚果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春少年多梦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往事如烟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了实现初心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外打拼四十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少年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鬓斑白已暮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如梦真是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遇上好时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抖擞精神多锻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十年后还相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赵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于己亥年初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赵 勋,男,1960年出生于小峪,1977年小峪矿中高三班毕业,朔州<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市平鲁区人,</span>大学本科学历,中国社科院财政学研究生班毕业。1983年参加工作,1985年入党,从事财政工作30多年,历任大同市财政局科长、党组成员总会计师、二级调研员。其父赵三海,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朔县武装部民兵大队长、三区、一区区长,朔县民政科长、人事科长,马口煤矿矿长,1960年任小峪煤矿党委书记,1981年任雁北地区煤炭学校书记,1983年离休,享受地市级待遇。</p> <p class="ql-block">  小峪煤矿是我父母曾经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地方,也是我的出生地,我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十七年,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留下了我多少儿时的记忆和童年的美好回忆 。</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我是第一批离开矿山外出求学的矿山子弟,一晃离开这里已经四十三年。1981年我的父亲受组织委派调到雁北煤校担任书记,我母亲也随夫调到雁北煤校工作,我们的家也就搬到了大同。四十三年来,我在外求学、工作,很少有机会再回来看看!但这里的山 、这里的水、这里的老师、同学、儿时玩伴以及勤劳善良的矿工叔叔、阿姨始终是我梦乡的主角。这片热土也始终成了我不眠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本月我已退休,今晨起了个大早 ,携老伴重回魂牵梦绕的故地,了却多年来的一桩心事!</p><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本应通知几个童年好友,但考虑到一来时间有限 ,想多走走看看;二来同学们也大都迁居城里,老两口回去就不便打扰大家了,以后有机会专门找同学、好友们聚吧!这里说声抱歉!</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如今的小峪煤业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昔日小峪煤矿的行政中心,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峪沟里唯一的高楼。当时这里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如今它已被下面的高楼所取代,它亦成为一座矿山历史文物!在这里承载了一代代矿山人的奋斗故事和无数矿山人的梦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下面是如今的木瓜台</b></p> <p>木瓜台的职工宿舍,曾居住的是小峪煤矿优秀的中层管理干部和优秀高级技工及家属!如今这里已人去楼空,一片荒凉,几近废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这是木瓜台的软桥</span></p><p>这座桥留下了多少矿工的脚印,承载了多少矿工的梦想!</p> <p>这是昔日小峪煤矿最热闹的元坟湾广场。记得我们在矿中读书时,北边是几排职工家属宿舍,西边是矿工大食堂,东边儿是商店和邮局等服务设施,南边入口处是我们的学校和大礼堂,广场正中塑有一尊毛主席塑像,十分敬仰!到了中午和晚上工人们下班后,这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p> <p>这个废弃的庞然大物,正好坐落在我们曾经的校园,不知是何用处?</p> <p>这是我们学校对面的职工大礼堂,这里留下了我们许多的记忆!我们曾在这里举行过多次诗歌朗诵会,表演过革命文艺节目,也参加过无数次夺高产誓师大会!“矿山儿女心向党,战天斗地夺高产!”的雄壮誓言犹在耳边。</p><p>特别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矿上在这里设了纪念堂,我们学生身穿素衣,佩戴黑纱和袖章在这里庄严悼念伟大领袖!曾记得追悼大会当天,纪念大厅站满了职工和学生,悲痛的人们泪如雨下,肝肠寸断 !这一切至今记忆犹新。伟大领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这是昔日南湾桥下的门诊部,门诊部沿着河湾大坝再往里就是原矿领导的家属区。如今人去楼空,一片荒凉!</p> <p>据说,这里是后来小峪煤矿修建的大东窑住宅区,由于占据河道,影响防洪,被拆除了!职工家属全部搬迁到了怀仁市棚户区。</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著名的马蹄湾,这里流传着不少关公老爷的传说和美谈!</p> <p>这是居士们募捐重修起来的老爷庙</p> <p>这是马蹄湾蟒窟,这里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也留下了我们儿时在这附近山沟里为学校越冬取暖砍柴的许多往事。</p> <p class="ql-block">老爷庙对岸山顶上的蟒窟仍然清晰可见,四十多年来,这山沟里发生了数不尽的变化 ,唯一未变的是这座山、这尊窟和这个神奇的水湾,它时刻瞩目着来往的各色行人,记录着深山里发生的一切!</p> <p>当今驻守在老爷庙的僧人,讲述了这里的神话和神奇!他说蟒窟所在的整座山像一头大象,蟒窟正好是大象的眼睛,它时刻紧盯着过往的行人,默默记录着人间的善恶所行!据僧人说,近几年关公老爷多次显灵,惩恶扬善,预示公正…</p> <p>这是矿山通往外面的运煤专用铁路线,煤矿生产出的成千上万吨煤炭从这条运输线上运往全国各地,用于发电、取暖…温暖千家万户,照亮大千世界。这条线也是从小峪矿到小峪口最平坦的步行通道,我们这些家住在小峪口的职工及职工子弟,要进入矿区办事、读书求学,大都步行顺铁路而行往返矿区。因此,这条铁路线上也留下了我们无数的脚印,记录了我们无数童年的记忆和遐想!</p> <p>开车不到半小时,从矿区又返回到我的出生地,小峪煤矿医院。</p> <p>这里是我们曾经住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峪煤矿医院。原来医院全部是平房,现在平房已荡然无存,新的门诊大楼已然矗立,后面的住院大楼正在新建,但略显冷清,缺少往日的辉煌。曾记得我们童年时的小峪煤矿医院在雁同地区也小有名气,原因是当时这里下放来不少全国医科大学毕业生,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再加上煤矿相对有钱,设备比较先进,除外科骨科等创伤救治水平一流外,各种疑难杂症在这里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因此吸引了众多周边地区的人们前来就医。当时这里除受伤的矿工外,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络绎不绝,这个小小矿山医院热闹非凡!</p> <p>这是当时医院专为煤矿矽肺职业病人设置的治疗病区</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就是小峪煤矿医院的家属区</b></p> <p>据母亲生前告诉我说,我就出生在这间房子里,位于医院家属区平房南端第一排东边第一家,是个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平房,当时父亲是小峪煤矿的书记,我们一家六口人就挤在这间屋子里,据说是赵乃成大夫和张艳珠阿姨两口子在这间屋子里把我接到了这个世界上。岁月如梭,一晃六十年过去了,房子还比较完整的留在哪里!真是幸运!但早已是物是人非。</p> <p>这是我家后来住过多年的房子,在医院家属区从南数第三排的东把边三间房。现在看上去还有人住,经历了六七十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仍傲然屹立!也实属不易!</p><p> 一路走来,矿区的破败颓废和这里的坚强坚守,形成强烈的对比,不由的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真是五味杂陈!时代的列车滚滚前行,对于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矿山来说,是发展了,还是倒退了?真不敢妄下结论!从生产技术上看,已由原来的人拉镐刨、打眼放炮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综采;从生产能力上看,这里从过去年产几百吨、几千吨、几万吨、几十万吨发展到现在的年产几百万吨,肯定是进步了。但不容忽视的是,矿山的生态环境是恶化了!矿山的人文文化和矿工的生态气息荡然无存了,实在值得人们深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后来新建的医院职工家属楼</p><p><br></p> <p class="ql-block">这所学校是我们小学和初中就读的学校~小峪口村的学校。我们读书时,这里从小学到初中都有,算是完全学校。据说这所学校原来是小峪口村一大户人家的菜园子和果树园子,解放后盖了些土坯房办起了学校 ,专为本村儿童读书服务。由于小峪煤矿医院坐落在小峪口村南店儿,离矿区有十几里地,我们这些煤矿职工子弟就只能寄读在这里了。小峪口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善良,对我们这些矿山子弟一视同仁,从不排外,尽管当时这里条件简陋,但从来没有把我们当外人看待,村里也是尽最大所能为我们改善条件,这里的同学也视我们这些外地人如兄弟 ,让我们得到宽松温暖的学习环境,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五十多年过去了,这里的农民叔叔阿姨,我们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同学都还是我梦里的美好记忆。如今 ,这里已新建为怀仁市小峪矿区第一小学 ,楼房林立,校园整洁,操场宽敞漂亮,比起我们儿时读书时的条件真是天壤之别。但这片土地永远是我们不可磨灭的记忆!</p> <p>这是我们这些南店儿学生,无论春夏秋冬每天上学都要跨过的大河湾。在这大河湾里,有过多少南店儿同学遭风沙袭击、洪水挡道、冰倒侧滑同学们相互帮扶共克时艰的感人故事,也留下了多少农民叔叔阿姨遇险相救的动人场面!</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里是位于村东头的网络学校</p><p><br></p> <p>这是小峪口中街的现实情景。记得儿时这里是小峪口村最繁华的街道,如今村民们都乔迁新居,这里已失去往日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这是小峪口村当街的大礼堂,当时村里举行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进行。也是逢年过节演电影唱大戏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村中街的一些老旧院落,虽已破败,但仍流露出曾经的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