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0年7月24日-凉雾乡</h3> <h3>一直在利川城区转,今天到离城最近的凉雾乡去看看,顺便赶赶集。龙船水乡景区就位于凉雾乡。</h3> <h3>沿着南环大道向西行驶大概15分钟左右就到了凉雾乡。马路边有一些卖菜的摊位,但没有赶集的情形。问问老乡,原来是三六九逢集,而今天是初四(之前在西城路集市问老乡时误以为是一四七)。</h3> <h3>菜的品种不多,一看就是老乡自己种的菜;很多老乡都没有微信,为此费了一些口舌告诉他们可以申请一个账号打印出来粘贴到硬纸上;其中一个老姐姐甚至掏出自己的直板老式手机告诉我,她的手机无法用微信。</h3> <h3>小土豆和新鲜的玉米都是1元的单位价。</h3> <h3>既然不能逛集市,就开车在乡里无目的的转转,发现有个叫“北夷城”的景点标牌,就开车直奔过去。没有看到北夷城,但看到“土家60公社”的大门。</h3> <h3>院子修的很有风格,石头堆砌的造型猜不出含义。这个造型是个石门,门上放了一个石元宝。</h3> <h3>地面用铜钱铺就,当然是石铜钱,还有用石柱铜钱摆成的桩子。</h3> <h3>还有石缸、石磨、石臼、石池.....</h3> <h3>天龙盖地虎,这个pose如何?可惜老先生照相技术真的太好,大门上面的造型全然无存。</h3> <h3>石头的算盘,这大珠子会有多重,如何拨动算珠?幸得我还识数,读出算盘上的数是:0000201900888,我和老先生猜了半天,不知何意。</h3> <h3>进到里面,果然就是北夷城。看到门头挂的牌子就知道以前曾被某个公社所占领(是叫60公社?抑或是其它名字不得而知)。</h3> <h3>北夷城的牌子终于出现了。网上查了一下:清江古称夷水,土家族的先辈们在此依水而居,垒土为城,形成了一座繁华的街市——夷城,是远古巴人的圣城。2016年,利川市时代旅游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斥资2.5亿元按4A级景区的规模和标准建设,建成了以巴、巫、土家文化作为核心文化的北夷城,让这些资源得以保存和传播。</h3> <h3>有售票处但目前还不要门票,当然进门的防疫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注意,这里又出现了公社场景。</h3> <h3>沿着景区水泥路向里走,有点微上坡。沿路挂满了白色球形的装饰品(特意看看没有看见灯泡和电线)。</h3> <h3>路的右面出现了一个像是古城的遗迹,中间的四方形石头是房子的地基,周边散落的石头是房子倒塌后留下来的。没有说明,纯属瞎猜。</h3> <h3>路的左面是一些木质老房子,应该就是北夷城的遗迹吧。待会转回来再仔细看看。</h3> <h3>路边建造的花圃</h3> <h3>哦,一个院子,进去看看。门口的这个大木头盒子是什么东东?</h3> <h3>这个我认识,破旧的木船还带有船蓬;不对,是个花轿?</h3> <h3>院子里有几栋房屋,几个年轻人在院子里忙活着,房子里面还没有进行景点布置;走出院子,一个超大的风车赫然眼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h3> <h3>这里还有民宿。有时间住两天也是蛮不错的。</h3> <h3>北夷城的城门?有点历史痕迹。仔细端详城门,却有种在此送客出城远征的感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h3> <h3>远处的寨子。</h3> <h3>沿着景区道路一路来到雷锋小学,雷锋叔叔的画像不仅清晰而且还很亲切,我们都是看着这种画像长大的啊,能不亲切?</h3> <h3>学校有一个不大的院子,右面几间土坯平房摇摇欲坠。</h3> <h3>左面是一个二层吊脚楼,里面是否还有当年的桌椅板凳?是否还有朗朗的读书声?</h3> <h3>这个物件真是可以送博物馆,或者是放到现在的学校去。内心很想在这个乒乓球台上一展身手,在水泥台子上玩过,这种木头的却是第一次见。</h3> <h3>里面还有一个套院,像是景区特意建造的游乐场,雷锋小学的同学们如果能拥有想必他们一定会高兴的。</h3> <h3>木制的滑梯、跷跷板、平衡木,特别适合孩子玩。<br></h3> <h3>农村生活体验馆........</h3> <h3>没有打理的园子,有葡萄、向日葵、南瓜等等。</h3> <h3>这个吊瓜好有意思,上面金黄下面翠绿,有人悄悄的涂了颜色?</h3> <h3>顺着田间小道向寨子走去。清凉的微风吹着,牧羊的小曲哼着,忘了自己是走在夏日里。</h3> <h3>北夷城,土家人的寨子?</h3> <h3>很大的一个场子,几个年轻人正在布置音响器材,有演出?年轻人回答,今天晚上就有演出可以过来看啊,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转回头看到演出海报。</h3> <h3>演出舞台对面,高悬在水上面的建筑。亭台楼阁,是寨子里的后花园还是族长的私家别墅?不知水下面的柱子是什么材料,能够支撑这么久远。</h3> <h3>这边的房子还比较稀落,没有了街市的喧嚣,漫步其中悠然自在。</h3> <h3>凉亭、画廊不时出现,真是一个浪漫懂生活的族群。</h3> <h3>这种场景如置身戏中,有木有?穿一身长衫、绾一个发髻,坐在亭中,轻摇团扇,目光所及只有......,自己想吧。</h3> <h3>哪位女子过来靠在墙上都是一副风景画,照相的妹纸快过来啊。我?人老珠黄就免了吧。</h3> <h3>文革和民俗交相辉映。</h3> <h3>步入商业街。</h3> <h3>又一次文革风和民俗风的相互碰撞。</h3> <h3>门口摆放的石器,竟然不是圆形的缸?</h3> <h3>这个是陈家大院,景区内唯一标明姓氏的房子,应该是寨子中的首富。</h3> <h3>U字型的二层木楼,一楼正中是客厅、厨房、餐厅和老人卧室,左右厢房是火塘和织房;二楼有三间卧房。有意思的是火塘并非是厨房,而是家人冬天烤火、聊天甚至兼会客室。</h3> <h3>一群鸭子在小溪边嘻嘻,看到我都飞快的爬上岸。难道我会吃了你们,哼。</h3> <h3>青石路面、黑瓦屋顶和文革口号交织在一起,让我这个60后都觉得历史的长河实在是太奇妙了。</h3> <h3>这个是寨子大门了(里面)。门口立有一块石碑,毛主席语录,什么内容忘看了。</h3> <h3>大门的外面。古朴厚重的土家族文化庄园再见👋</h3> <h3>回到铜钱铺成的石路上,踩一踩大地,财源滚滚来。</h3> <h3>后记:晚上吃了一顿农家菜。之前在西城集市上见到的茭头吃起来是脆脆的,但切的时候很辣眼睛,果然和葱头是难兄难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