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 星空艺术馆印象

mengyang

<p>喜欢这插曲吗? </p><p>来自我十分钟爱的电影“简爱”。</p><p>曾经因爱读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转而迷上电影中的音乐和每一段对白;又因爱这经典电影转而反复拜读着那部不朽名著~</p><p>很久很久以前(1879年夏末),有个叫文森特.梵高的青年躲在小屋内化三天时间也是在几乎痴迷地阅读着“简爱”。他想要个如简爱般的女人,他想要个家...</p><p>但是,什么也没有,一个在天才和疯子之间徘徊的苦命人...</p> <p>梵高1853年3月生于荷兰小镇津德尔特,1890年7月在法国瓦兹河畔自杀,年仅37岁。</p><p>梵高的人生之路可谓崎岖多艰,在世卖出的画作寥寥,生活十分困苦,但他从未停止对艺术追求,为艺术献身...</p><p>直至去世之后,梵高的众多作品被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广为人知与最珍贵的艺术作品行列。</p><p>他,可否知晓?</p> <p>绘画艺术于我完全属门外汉了,但并不排除一种潜在的本能式爱好。看到有些老同学老朋友退休后能开始全新的绘画、书法、摄影或音乐之类的再学习,真是充满了敬意。</p><p>浏览网络,发现有一“梵高星空艺术馆”打卡者众多。明知那并非为真正梵高艺术馆,但就冲着“梵高”两字也必须去看看。</p> <p>艺术馆以梵高及其作品为主体元素,启用空间视错觉、光影特效等技术,将原本在平面中呈现的名画彻底立体化,成为一个可触摸可进入可任意玩味的4D坛酷场景~</p> <p>原以为一定会如其它馆所一般有一独立的楼所,谁知它竟隐藏在某个大商场的二楼,几次打听才找到。不过这里门票不便宜,游客倒也不少。</p> <p>进门首先被展示的是十四幅著名画作,讲述了梵高最悲情的十四年。</p> <p>《关于圣经的静物》(1877--1879)</p><p>在正式成为一个专职画家之前,梵高曾经苦读神学,他希望能象他祖父和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布道者,宣讲基督的爱和悲悯,却没有通过神学院的考试。然而他积极争取做见习生的资格,希望能以一个非正式的身份进行传教。一个机会让他到了法国边远小镇极其穷困的煤矿区,看到了最卑微知困顿的生命。他奉献了自已的全部而变得衣衫褴褛,但教会不齿于他的布道方式,没有继续聘约于他。</p> <p>《吃土豆的人》(1880--1885)</p><p>被教会取缔传教资格后,他的生活重心开始真正转向绘画。1882年他跟表姐夫学习油画,1885年创作“吃土豆的人”。</p><p>在这幅画上,朴实憨厚的农民一家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桌上悬挂的一盏灯成为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面容上,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p> <p>《悲哀》(1880--1885)</p><p>梵高在为矿工创作的同时遇到了妓女西恩,付钱给她作为绘画模特。此时的西恩已是几个孩子的母亲,并且肚子里还正怀有一个,每个孩子都不知道父亲是谁。梵高同情矿工也同情这名靠拉客养活孩子的妓女,他们同居了。然而这段关系仍然以失败告终,梵高陷入了痛苦的深渊...</p> <p>《蒙马特菜田》(1886--1888)</p><p>就在梵高极度苦闷时,他的弟弟提奥请他到了巴黎。此时的巴黎已是由各种艺术形式融合的大都市,梵高的画风受到极大的影响,他变成了一个谦逊的学徒,学习点描法作画,从原来的阴郁深沉转变成了明亮开阔。</p> <p>《唐吉老爹》(1886--1888)</p><p>在巴黎,通过弟弟的引荐,在艺术圈梵高认识了许多对他影响至深的人,包括此时作为股票商人的高更和画具老板唐吉老爹等。</p><p>唐吉老爹喜欢日本浮世绘,他的店里陈列了许多浮世绘的版画,也是在这个时候,梵高了解到了在遥远的东方还有这样多元和神秘的艺术。</p> <p>《夕阳下的播种者》(1888--1889)</p><p>在巴黎,受到各种创作形式的影响,梵高感觉自已要被框架住了。他不甘于世俗的商业买卖,辽阔的自然仍然是他心中的向往。他决定逃离工业城市、逃离喧嚣,回到自然的星空与麦田里去。他选择了法国南方的一个小镇阿尔,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画作。</p> <p>《邮差胡林》(1888--1889)</p><p>梵高因周边没有太多好友有情感交流,只能靠写信给巴黎的弟弟和好友来缓解内心的寂寞。这时候他认识了胡林,一个大胡子的邮差,而胡林和他的老婆确实给予了梵高某些心灵的慰藉。</p> <p>《夜间咖啡馆》(1888--1889)</p><p>在阿尔这座封闭的小镇,红头发的外国人梵高是另类的。别人看到他都是独来独往,一个人安静的作画。即使在露天咖啡厅,他也只是远远的看着。夜幕已深,周围是冷冷的漆黑,只有咖啡厅温暖的灯光在远处点亮,自已却永远无法融入~</p> <p>《梵高的卧室》(1888--1889)</p><p>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屋”。</p><p>梵高很早就向往有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他的穷朋友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p> <p>《黄房子》(1888--1889)</p><p>就在梵高在阿尔忍受着无边的寂寞时,好友高更回信给他愿意到阿尔与他作伴。</p><p>开心之极的梵高开始布置他们的黄房子。为了这房间他特地到对面的广场,将自已两层楼的租房给画了下来。</p> <p>《向曰葵》(1888--1889)</p><p>梵高想给高更布置一个温暖的房间,他去田间摘了许多向曰葵,并画了向曰葵在一天各个时期的模样,置于相框中挂在墙上。</p><p>梵高是在巴黎时认识高更的,他十分钦佩对方的画风。当他向高更展示自己的画作时,高更特别称赞了这幅“向曰葵”,梵高因此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p> <p>《割耳朵自画像》(1888--1889)</p><p>在法国阿尔,高更与梵高有一段时间同居作画。但他俩的性格毕竟有太大的差异,一个洒脱追求本心,一个讲究规矩条框。于是,在不到两个月内争吵不断,梵高再次陷入了到精神边缘。</p><p>一次,梵高竟拿着剃刀跟在高更身后,高更被吓坏了,赶紧搬出了黄房子。</p><p>然而梵高更受不了好友的离去,割下了自已的耳朵去寄给了那个妓女。</p><p>伤势好转后他画出了包扎耳朵的自画像。</p> <p>《星空》(1889--1990)</p><p>邻居们都感觉到割耳朵的梵高是一个危险的炸弹,于是他们签署联名书上书市长要求将梵高送到精神病院去。</p><p>就在这家阿尔附近的精神疗养院,他被关了一年零八天。</p><p>透过小小的窗子看到了外面的星空,创作了震撼世界的“星空”。</p> <p>《麦田的乌鸦》(1889--1890)</p><p>在精神病院治疗期间,梵高经常顶着烈日到麦田作画。他不再顾念其他,所有的精力和感情都投入到画里。</p><p>1890年5月,梵高离开阿尔的收容所,搬到了法国北部瓦兹河畔的小镇欧伟。</p><p>同年7月27日,瓦兹河畔的麦田里响起了一声沉闷的枪声: 梵高冲自已的胸口开了一枪。</p><p>当时,还坚持着捂着伤口回到住所。两天后等到弟弟提奥赶到,死在了弟弟的怀中...</p> <p>“没有什么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文森特.威廉.梵高曾这样说。</p><p>下面则是梵高众多自画像中的一部分: </p> <p>点彩画法的自画像,完成干1887年。</p> <p>巴黎时期的自画像。</p> <p>戴草帽的自画像,梵高经常会以农民形象示人。</p> <p>这是梵高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幅,也是最大的一幅。</p><p>画中他将自已描绘为身穿无领短上衣的工人式的画匠,但他后来说这是农民的短外套。或许这服装式样的模糊暗示它的多重身份的象征----画家、手工艺人、工人、农民...</p> <p>手拿调色板的自画像。</p><p>“这是我能够起床活动后的第一天画的。当时我又瘦弱又苍白,样子像个鬼。”</p> <p>献给高更的自画像,这张象个和尚的自画像是他把日本式幻想与宗教肖像联系起来。在梵高心目中,曰本僧人是俭朴勤恳的人,肯为崇高的事业献身,像耶稣一样富有灵感是能够创造理想化事物的典范。</p><p>对于此画高更描述为面部就像冉.阿让一样的坚毅。冉.阿让,雨果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p> <p>圣雷米时期的自画像。</p><p>1889年在圣离米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期间画此画表示自已神志清理,急切的想离开医院。</p><p>也是梵高最后一张自画像。</p> <p>真正的白日梦从这里开始。</p><p>模拟打造的梵高及其画面场景和你随意的互动。</p> <p>“剪影之名”</p> <p>和各个时期的梵高来个合影如何?</p> <p>“钻石隧道”</p> <p>“万花筒”</p> <p>“呼吸森林”</p> <p>“无限星空”</p> <p>“水晶宇宙”</p> <p>游客们都在尽情的玩耍,极少有认真拜读画作的。也许他们都知晓梵高,也许就以为这里是一个叫梵高的娱乐场所。</p><p>娱乐让我开了眼界,而那每一幅画作让我又涨了知识。</p><p>依旧不懂绘画艺术,但是我让梵高所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