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著名词作家陈克正

农艺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1年春节刚过,我还在坦克四师侦察连服役,接到了陈克正老师从北京寄来的一封信,40年间,多次搬家迁移,尽管小有残损,总算把信件保存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提起陈克正,不会有太多的人知道。如果提起《再见吧,妈妈》这首歌,当过兵的人无人不晓,这首著名的歌曲就是陈克正作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到部队的第三个年头,1979年入冬后,全军各部队陆续进入了备战准备。我所在的坦克四师也不例外,最紧张时一个基数的炮弹全部上车,部队随时可以拉走开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2月17日,南疆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不久,歌曲《再见吧,妈妈》问世,随即在全国全军广为传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师部广播里不时地播放这首歌,我和战友们也很快地学会了哼唱。只是临战状态下,歌声中多了几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情怀。从此,这首歌深深地烙入了我的灵魂里,我也记住了陈克正这个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的陈克正老师正值50岁左右,人生进入到黄金时期,创作也进入了高潮期。当时连队图书馆里书刊数量为数不多,我却在《解放军文艺》上经常看到他的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训练学习之余,除了喜欢读书外,还拿起笔胡乱涂鸦。陆续写出了十几首歌词习作,其中以反映部队生活的题材为多。找谁来给指导一下呢?在当时相对闭塞的军营环境中,我想到了陈克正,他是个军队作家,对部队生活题材作品鉴赏力极高。抱着有枣没枣打三竿的试试看想法,在1981年元旦后寄去了六首歌词习作,因不知道通信地址,是由《解放军文艺》转交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的盼望之中,春节后果真收到了陈克正老师的回信。薄薄一张纸,密密麻麻写了七八百字。口气如兄弟似师长,全无教训之口吻。他针对我习作中存在的细节问题,逐字逐句推敲,如同师长手把手在教,今天读来仍然备感亲切。特别是对作品的特色问题,他着重加以强调,对于今天的歌词作品创作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史国臣同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来信收悉,前一时期因创作任务和社会活动多,未能及时给你回信,盼谅解。你写的六首歌词具有一定质量,从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看都是比较好的。你写过诗,这个基础对学写歌词的人来说是十分可贵的。因诗与词有很多共性,所不同的后者属于听觉艺术,这就要求词既有诗的意境、形象和抒情的特点,又要广大群众一听就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觉得你还应该加强作品的个性处理。在特点上,特殊风格上,特定环境,特定感情,特定情绪,在作品的节奏上下功夫。只有顽强的追求特点和个性,那么写出的作品才有可能具备一种新鲜感。我认为在创作上最宝贵的就是这一点,或者说就是这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是年初三,匆忙给你写了这封信,所提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写出具有特点和个性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陈克正1981.2.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歌词大家,对我这样的毛头小兵和晚学后进不忘培育提携,让我终生感念。教诲犹在,斯人已远,天人永隔!他写给我的信,将被我永远珍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陈克正生于1931年,1949年参军,是部队著名歌词作家,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主任。作词的歌曲有《再见吧,妈妈》、《一束山茶花》、《库尔班大叔你上哪》、《回延安》等近千首,于1998年3月22日在北京悄然故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意象中:一幅群峰叠翠的画卷渐次展开,背景音乐《再见吧,妈妈》缓缓传来。陈克正老师的天堂居处,满庭满院的山茶花姹紫嫣红,花丛中绽放着战士的豪情,花香久远悠长,无比鲜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做为一名军人,我们与战争和死神擦肩而过,是幸运也是悲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每当我听到【再见吧妈妈】时,血液中还涌动着军人告别父母,走上战场,慷慨迎接炮火硝烟的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一前夕,中央电视台节目里播出了对越作战英雄讲诉铁血军魂的故事,陈克正老师的女儿也介绍了【再见吧妈妈】的创作经历。节目突出了中国军人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这对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人是个极大的鼓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做为老兵,不希望这首歌再被将士们唱起!但一旦唱起这首歌,就必定是又一场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00724</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