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茨访古(一):大隗部落与鬼姓的起源

田园牧歌

八百里伏牛山系进入河南禹州市境内,自西北向东南分为两支余脉,一支叫具茨山脉,一支叫箕山山脉。两条山脉之间是一个大平原,禹州市就在这个盆地平原中间。<div>  具茨山,也叫“大騩山”、“大隗山”,全长40余公里,位于禹州北部,与新密、新郑交界,大部分山系在禹州境内。具茨山峰峦叠翠,风景优美,“騩山层峦”是古禹州“八大胜景”之一。</div><div> 具茨山是中华历史名山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留下了华夏先祖诸多印记。8000多年前,这里是炎帝魁隗氏(大隗氏)政权的活动地带,6000多年前这里是黄帝轩辕氏政权的活动中心。《山海经》曰:“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水经注》曰:“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 </div> <div>  2020年夏至,我们驱车从禹州市出发,北行20余公里,来到了具茨山脉大鸿山下。再往上因为无法通车,只好把车停在大鸿寨村委会附近,顺着蜿蜒崎岖的山道步行1个多小时,才登上了大鸿山顶。</div><div> 大鸿山是具茨山脉的别峰,海拔787.8米。站在峰顶,放眼望去,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只见山脉东西横亘,群峰相连,山势险峻。</div><div> 山北坡为悬崖绝壁,是天然的军事屏障。山南坡峰峦起伏,用山石干垒的城墙沿具茨山系东部的大太白山、小太白山、走马岭、石牛山、大鸿山、摘星楼等诸峰的崇山峻岭、深谷陡涧蜿蜒梭行,将山头围成了一个个不规则的圆形古城堡,易守难攻,人称“大鸿寨”、"大鸿城”,是我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岁月沧桑,但古城墙至今仍有20多公里断断续续矗立在村子周围的山梁上。 </div> 大鸿寨是上古轩辕黄帝时期的大将大鸿当年大战蚩尤时屯兵扎寨的地方。为区别于箕山山脉的西大鸿寨,禹州人习惯称此为“北大鸿寨”。<br> 为什么有两个大鸿寨?据说,大鸿在具茨山筑寨练兵,在箕山筑寨安民,于是后世便有了两座“大鸿寨”。只是相比于西大鸿寨,由于没有开发,来游玩者少,知道者也甚少,北大鸿寨更显得荒凉和原始态。<br>  其实,北大鸿寨更有故事。《禹州志》记载,北大鸿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的晋楚、楚郑争霸和战国时期的郑韩、秦韩交兵也在这个地方。北大鸿寨最著名的战役是金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元军与金兵在此地终极决战,金兵主力死亡殆尽,致使金国逐步走向灭亡。 具茨山为什么又叫大騩山、大隗山,因为这里是上古大隗氏部落的居住和活动中心,所以史书上把具茨山也叫大隗山、大騩山(今天的大隗山专指新密的大隗山,是具茨山脉的一个山峰)。大隗氏之前也叫“大騩氏”、“鬼騩氏”、“魁隗氏”,是盘古至三皇时期很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比黄帝所在的轩辕氏部落历史还早。<br> 《路史•国名纪》称:“三皇之世,鬼、容区国”,说明在三皇时期,有鬼国(即鬼姓氏族部落)也称容区之国存在。《路史》的《循蜚纪》、《因提纪》都把大騩氏(鬼魁氏、鬼隗氏),列在有巢氏、燧人氏之前。上古第一代炎帝政权就是魁隗氏建立的(公元前5008年——前4766年),其后被神农氏炎帝政权所取代。<br>  所以说,大隗氏部落是上古华夏一个了不起的氏族。因为历史久远,大隗氏来自哪里?有几种说法。一说:大隗氏、鬼区国自古就在具茨山一带,大约8000年前,大隗氏一支迁徙到汝州一带,与女娲部落联姻,后取代伏羲女娲氏政权。又一说:其祖自炎帝魁隗氏始便担任华山中天表木司天之职,号称大隗氏,祖居在华山一带。炎帝神农氏末年,八任帝姜榆罔执政时,大隗氏迁居于具茨山。还有一说:炎帝神农氏之后的第二任炎帝临魁,名大隗,死后葬在具茨山,其后人大隗氏建都也在具茨山。  大约距今6000年前的黄帝政权时期,大隗氏部落还生活在禹州、新密交界的具茨山一带,仍然有着较强的实力,以至于与相临的黄帝部落联姻,出现了“黄帝娶于鬼方氏”、“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等历史事件。<div> 近年出土的唐、宋石刻也证实,今禹州市无梁镇一带,在唐、宋时期仍叫“大隗乡”,直到明朝马文升为了给老百姓减轻赋税,建起了一座没有横梁的庙宇,才改大隗为“无梁”。与无梁镇一山之隔的新密市至今还有个大隗镇、大隗村。<br> 那么,鬼姓氏族的起源在哪里?就来源于具茨山的上古部落大隗氏。<br>  相传,距今6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轩辕氏第四位黄帝姬本为争霸天下,广罗人才。一天,黄帝姬本等7个圣人老头驱车到具茨山拜见大隗神人,被一条山沟阻断了去路,巧遇一位牧马少年,便问少年是否知道具茨山和大隗居住的地方,少年一一作答。黄帝顿觉少年气宇不凡,于是问其如何治理天下?少年说:“治理天下的方法,跟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黄帝听了知道遇上了高人,随即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br>  这则故事被记录在《庄子•徐无鬼》中:“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黄帝迷路问途的这条沟被后人叫做牧马沟,也就是今天禹州市浅井镇马沟村。</div><div> 许多人认为黄帝问途的地方在襄城县首山,我认为黄帝都于有熊之地,就在具茨山北部附近,不会跑到襄城县去问具茨山在哪。<br></div> 黄帝要拜见的大隗神人是谁?就是大隗氏、鬼区国的首领鬼臾区(姓鬼,名臾区,号大鸿),民间称他为“鸿山王”、“鸿山爷”,他就是后来为黄帝在大鸿寨练兵的人,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是我国史书记载最早的军事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和道教创始人之一。<br> 《史纪●封禅书》云:“鬼臾区号大鸿。”《辞海》释“鬼臾区”:“传说黄帝时名医,又作鬼臾蓲,鬼容區。善占候,明医道,晓兵法。”《汉书●艺文志》就列举兵法有《鬼容区》三篇。大鸿还辅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其医学理论编入《黄帝内经》。《皇王大纪》载:大鸿受黄帝之托,观察星辰,编制最早的六十甲子,还研创了道教的阴阳学、五行学、六壬学、奇门秘咒等法门。<br> 在古代,“騩”“隗”“鬼”通假,而大鸿姓鬼名臾区,鬼臾区的后裔子孙,就以其先祖所出部落名称为姓氏,称鬼氏,正确的姓氏读音作wěi。所以说,鬼氏是非常古老且神圣的姓氏之一,在古代是很受人尊崇的,不像今天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大隗氏也是隗姓、鸿姓等姓氏的得姓始祖。<div>  传说鬼谷子就是大鸿氏后裔,其后换“王”姓,在云梦山等地培养了五百名弟子。春秋战国时期很有名气的政治家、军事家、纵横家,比如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徐福、商鞅、毛遂、乐毅等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孙膑兵法》中就包含有大鸿的军事谋略,对后世指挥战争仍有参考价值。<br></div> 那个时期,黄帝先后觅得几名得力神将,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祝融、张辉。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常先击鼓,大鸿练兵,祝融火攻,张辉掌弓,他们辅佐黄帝为一统华夏立了大功。<div> 公元前4404年春天,轩辕氏黄帝姬本决心要灭掉九黎蚩尤氏政权,再次出动强大的军队向冀东的九黎蚩尤氏政权发动猛烈地攻击,史称“涿鹿之战”。大军所到之处,轩辕氏族对蚩尤族人施行了灭绝性的屠杀。蚩尤族人拼死抗战,但最终被黄帝氏族击败,蚩尤氏七任帝战死,九黎蚩尤氏政权宣告灭亡,其残余族人后来向北、向南、向西南的大山深处、高原地带逃亡迁徙,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br><div>  民间传说,轩辕黄帝有个妹子,名叫素女,嫁给了鬼臾区大鸿。大鸿追随黄帝到涿鹿去灭蚩尤,最后战死。素女悲痛万分。为慰藉素女,黄帝用铜造了二十面大镜,送给了素女。素女对着镜子,更感形单影只。由于思念大鸿深切,素女不久病逝。黄帝为了怀念素女的痴情和大鸿的功勋,就仿照素女的哭声,亲自制作了一种乐器,因为是两根弦一张弓,就取名为“二胡”。 </div></div> 大鸿在涿鹿战死只是民间的传说。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意思是说黄帝来雍地祭祀上帝,在雍地住了三个月时间,他的大臣鬼臾区号大鸿,死后埋葬在了雍地,所葬之处名鸿冢。 <div> 至于大鸿的葬地雍地在哪,有几种说法。有修武说,有禹州雍城说,有华山以西“鸿冢”说,有汝州大峪说等。但大多人认为在华山以西的“鸿冢”,就是陕西凤翔县境内。根据是秦始皇当年封禅时封鸿冢为华山以西的“七大名山”和“四大冢”之一。<br> 由于人们对大鸿的敬仰和帝王的推崇,有关大鸿的文化遗迹遍布各地。禹州、登封、汝州、新密、太康、平舆、周口、许昌、长沙、山东、陕西等地均有大鸿庙、鸿(洪)山庙。<div>  禹州市西南的古老名镇鸿畅镇,就有一古宫叫鸿台宫。相传是大鸿行宫。民间有“先有鸿台,后建鸿台宫”之说。《战国策●韩策一》《张仪为秦连横韩王》曰:“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土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这里所说的鸿台宫和桑林苑,到战国时仍是游览胜地。桑林苑在禹州三峰山西峰下,鸿台宫就在今禹州鸿畅镇一带。 </div></div> 大隗氏是个在几千年华夏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氏族,自上古以来,随着大隗氏族(鬼姓部落)的不断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以及部落间的冲突、战争等原因,大隗氏族也在不断向外迁徙。<div><div>  大规模的迁徙是在3000多年前的夏朝末期,尤其是夏桀死后,夏朝无力再与商族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抵抗,大隗氏(鬼姓部落)随着所在的夏族亡徙四方。其中一支在晋南、晋中、陕西地区散居下来,有的继续与商王朝对抗, 骚扰商族和商族军队,被居于中原的商、周王朝称为鬼方、犬戎、赤狄。<div><div>  翦伯赞先生曾研究指出,由于汤伐桀,迫使夏人逃离中原,迁往西北者即为鬼方 。 徐中舒先生也认为,在夏商之际,夏人迫于商人的军事压力,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其中北迁者为匈奴,西迁者为大夏。郭沫若先生认为: “ 所谓昆夷、犬戎、鬼方、荤粥、熏鬻、 狁、休诨、匈奴,均一音之转, ……则夏民族被殷驱逐后多逃亡北方, 殆是事实。” </div></div></div></div> 商王朝时期,鬼方曾是西北方向最重要的方国之一,商王朝曾多次对鬼方用兵。商朝中后期,部分鬼方氏族也有融入商族受封的。《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就是鬼侯。《殷本纪•正义》:“《括地志》云,相州洛阳县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盖殷时九侯城也。”<div> 西周时期, 鬼方仍居西北一带, 并与周族不断发生冲突 。战国时期,由于魏、赵、燕的兴起,晋、陕地区的夏族被迫迁到河套地区。西汉时,夏族后裔匈奴兴起 ,对汉王朝构成极大威胁。<br>  据《 史记•匈奴列传》 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关于淳维,《 索 隐》 引张晏曰:“ 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引乐颜 《 括地谱》云:“ 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熏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 ” 又据《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 记载,公元五世纪初,匈奴人赫连勃勃在陕北建立过大夏国,勃勃自认匈奴原为“ 夏后氏之苗裔也”,所以国名就称“ 大夏”。近年,外蒙考古专家在据乌兰巴托200多公里的匈奴龙庭遗址发掘出的文字遗物等,也再次证明匈奴祖先来源于中原地区。 </div> <p class="ql-block">  大隗氏往南迁徙的一支,春秋时期,还建了个隗国,又称夔国或者归国,与楚人同族,在今湖北省秭归一带,公元前634年为楚国所灭。据说,还有一支向东北亚迁徙,唐朝时在勘察加半岛上建立的流鬼国等,还曾向唐朝朝贡。</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中国、前苏联、蒙古等国考古工作者的发掘与研究,还证明了鬼方氏族一支后来迁徙到了南西伯利亚,分布于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地区,世人称之族人为鬼氏。</p><p class="ql-block">  巍巍具茨山,滔滔颍河水,对于不得不漂泊千里万里的古老氏族大隗氏族(鬼姓氏族)来说,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已深深刻了在骨子里。几千年来,尽管其氏族后裔名称不断变化,但为回到中原,他们一代又一代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后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随着战争与迁徙,尤其是随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又逐步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是个乡土观念很强的民族,也是个很与时俱进的民族。据说,由于姓氏不雅,鬼姓氏族后人逐步改称其他姓氏,明朝之后,再无鬼姓。目前给我们留下的印记,只有大鸿寨的风雨沧桑,还有那曾经闪光的姓氏符号和历史过往。</p> 摄影文字:田园牧歌<br> 时间地点:2020年7月禹州北大鸿寨 <br> <div><div><br></div></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