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 柴钢柱</h5><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2px;"> 提要:邢台城市周围的景观界面,以西山为佳。在西山景观界面中,尤以雄踞城市西北的马鞍山具特色。在日丽风和的晴朗天气中,顺着马鞍山半圆形凹口,继续向西北极目远眺,更是会呈现以马鞍山半圆形凹口为景框的一组优美框景构图,框景内的主景为一组巍峨壮观的山峰,这组山峰竟然是邢台第一高峰——不老青山主峰。这种景观堪称绝妙!玄妙!</b></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为什么在主城区能出现这种景观呢?为什么在古城西北还集中分布有古邢台、天宁寺、龙岗等以皇权、天、龙意象命名的建、构筑物和山体呢?笔者从邢台城市的方位文化中,找到了答案。它甚至与城市的诞生、成长,选址、布局直接相关。</b></h1><h1><b> </b></h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邢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灿烂历史悠久。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在公元前1438年即为殷商都邑,历史上曾四次建国,三次定都,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邢台古城,是一座仿生牛城,历史上也是一座泉城水城。现存古城范围内,历史上没有出现严重的洪水、地震、龙卷风等灾害的记录。1963年出现的百年一遇和水库崩塌带来的特大洪水,主城内也安然无恙;所谓的“邢台地震”,虽然发生在邢台市域内,但具体位置是处在邢台、衡水、石家庄这三座城市中部,邢台城市东部的地质断裂带反而造就了百泉,且历史上一直比较稳定。所以说,邢台城市的原始选址很科学、非常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邢台古城这座卧牛城福地,在漫长的规划营建活动中,融合了多种传统的文化理念和规划手法。其中的方位文化,做为当时古城选址、布局的一种准则和方法,体现的也非常典型和突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比如:火神庙为什么布设在主城(内城)南侧?原净土寺为什么布设在古城中部偏北?集中分布在古城西北方向的“古邢台”、天宁寺、玉圣楼(西北角楼)、卧龙岗、龙岗、棋盘山(也称龙山)、马鞍山(天门)等重要建筑和山冈的名称,为什么均带有“天”“龙”皇权的意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更为神奇和有趣的还有</b><span style="font-size:22px;">:笔者根据地形图结合登高眺望观察分析发现,邢台古城内的“古邢台”(邢侯台遗址)、马鞍山的凹口(鞍部、天门)和邢台最高山峰不老青山主峰,这三者是“三点一线”,三者竟然坐落在指向古城西北的同一条直线上(见附图2、3)。</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以上这些是偶然巧合还是另有玄机?奇巧索然,耐人寻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笔者经过反复查阅邢台城市的历史文化、古城营建和规划建设资料,查证古城区和整个市域的地形、山川大势,结合现代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发现:古城重要节点组成,古城布局系统,体现和贯穿着一种我国特有、神秘的古老营建模式——“后天八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卦和传统风水学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它的原始用途和实质内容大多与现代城市规划、园林造景手法暗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我国几千年的城池谋划营建,一直是在其思想指导下完成的,每座历史城市或多或少都打印着其深刻的烙印。比如:北京城的天安门、地安门,天坛、地坛,乾清宫、坤宁宫,天南地北的布局,很明显,是按照先天八卦方位模式布置的等。所以,我们研究探讨城市传统文化,探讨城市形成的渊源,绕开八卦、风水这些历史传统文化是不可取的,深入发掘研究它,汲取其有益部分意义重大。</span></p><h1> </h1><h1> <b>一、依据、模式:</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城志史资料记载和现存重要历史建(构)筑物位置和布局,以及区域山川水体局势中明显体现着邢台古城是后天八卦的布局模式。非常突出的是清光绪31年县志和附具的城池图,其也是距今时间最短最近,图纸资料比较准确完备的一部古县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光绪31年城池图与传统的后天八卦方位模式对应分析:古城南部为“离”方位,象征火,红色,朱雀,所以火神庙布设在南部;东南部为 “巽”方位,象征“风”、“地户”、景气,东南角楼构图特点为底部通透,利于通风,即体现所谓的“东南缺”,意欲吸纳来自古城东南部百泉泉湖湿地的景气,我们重新修建的东南角楼,也特意设置为下部通透;北部为“坎”象征水,黑色,玄武,考虑邢北三水容易泛滥,土克水,于是将本应处在中部的净土寺,辩证的布设在中部偏北;北城门曾经取名“鸳水”;西北方向为乾,所以古城墙的西北角楼名称为“玉圣楼”,用天上玉皇大帝皇宫象征天、乾方位,图式记载的建筑形式为塔形重楼,且是所有城楼中唯一标注有名称和最高的建筑,大有天上琼楼玉宇之感等。显然,方位模式就是“后天八卦”。(见附图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笔者在探讨、认识古城方位文化中发现其不仅颇具邢台特点而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文化性。可归纳为:全面系统、对应准确,范围广大、气势磅礴,奇巧玄奥、妙趣横生。尤其非常突出乾(西北)、坤(西南)两大方位。</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二、“乾道轩昂”。西北部为“乾”方位,在八个方位中体现的最为突出。</b></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体系</b><span style="font-size:22px;">。按照乾的含义,体现“天”、“龙”、“天门”、高起、阳、“来水”意象,以强化体现其试图对城市选址、布局起到整体的统领作用。重要节点呈放射线状,从李攀龙(明顺德府知府、诗人)的“君斋西北有邢台”诗句里的 “古邢台”开始,向西北横空延伸到邢台最高峰——不老青山,直线距离达118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条“乾道”上,粗略考察从东南向西北共集中有序的分布有10余项体现“乾”文化意象的重要建筑物和山岗。主要为:古邢台(邢侯台)、天宁寺、“玉圣楼”、卧龙岗、龙岗(营头岗)、皇岗、天宫庙、龙山(棋盘山)、马鞍山(天门)、不老青山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特征。</b><span style="font-size:22px;">“乾道”上主要山体构图,不仅雄伟壮丽、造型奇特,而且神奇的相似,共同特征明显。主要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山峰中部均呈现凹口形状。</b><span style="font-size:22px;">使得山体构图更为丰富、生动,层次感更强,并且体现“天门”“来水”“拱卫”的意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自东南向西北分为3组</b><span style="font-size:22px;">:营头岗(龙岗)和鹿城岗为第一组,其两岗视为一山,岗间形成凹口;马鞍山(海拔高510米)为第二组,中部凹口为半圆形,凹口宽约800米,非常突出,本身也是从邢台城区观西山的一奇景,有“二郎担山”等神话传说;不老青山是第三组,中部也呈现凹口,它是邢台第一高山,海拔高1822米,是太行山脉的一主体山岳,被称为邢台的“祖山”(见附图5、6、7)。</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这三组山体中间凹口的朝向,均奇巧的指向东南方向的邢台古城区。</b><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种天然的、精准的指向性,不可思议。(见附图5、6、7)</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3)三组山体的色彩构成均为有趣的“红体白头”。</b><span style="font-size:22px;">即上部为白色岩石,下部为红色岩土,这种色彩构图的山体,在整个邢台地区很稀少。实际上所谓“白头”是表象,上部岩石(内部)实质是淡青色(青石)。是否“不老青山”名称,就包含“本是青山”,外表“白头”(风吹日晒)是假象,“我是‘不老青山’” 。(见附图8、9、10)</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3、形态——“三点一线”</b><span style="font-size:22px;">。更为奇巧和不可思议的是:笔者在地形图和卫星图片上发现,不老青山主峰、马鞍山山体的主峰凹口和“古邢台”竟然呈现在一条直线上,即“三点一线”,这点,不禁使人惊叹!(见附图2、3)</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从对应邢台古城区的城市外围建筑物向西北眺望,如果天气晴好在马鞍山凹口中可以看到不老青山主峰和凹口,这组奇景可为绝无仅有,令人拍案叫绝。从古城营建意象上讲,如此精准的把最高峰不老青山和马鞍山两重“天门山”贯通起来,形成了古城的两重牢不可破坚固“靠山”,同时,也起到挡避西北风的作用。从造景上讲,形成了颇具典型中国园林造景手法的玄妙、美观、大尺度的借景、框景构图,这一点也从侧面证明“邢台是中国园林的发源地”之说。可惜的是现在古城内看不到了,被外围高大建筑遮挡,但在城市外围,对应古城方向可以比较清晰看到。(见附图1)</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三、坤道大成。</b><span style="font-size:22px;">坤指西南方向,象征地、阴、成、低下等意象,其与乾对应。</span></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邢台古城西南方位体现的也很突出。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坤道(西南)上的主要节点应有2个:“牛神口-牛山”和“暗七里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牛神口-牛山”:</b><span style="font-size:22px;">“牛神口”因“牛山”得名。“牛山”位于邢台古城西南60里,海拔高588米,南北长18里,东西宽5里,形象酷似牛形。它头北尾南,横空高卧在朱庄水库大坝东4里处,“躯体”横挡在大沙河上游的乌门川口,山的北端头象牛头,伸到七里河西南支河上游的东牛峪和西牛峪村(见附图11);山顶的山峰“插旗垴”酷似牛脊峰,高高耸起;山南部酷似牛背(附图12)伸到大沙河北岸;南端山腰有一岩洞形象酷似牛生殖器,故名“牛阴洞”,官名“牛神口”,别名“金牛洞”。(见附图13)之后,将“牛神口”下部的河川口也统称“牛神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牛神口”所处的这段河岔(见附图14),历史上是西出太行达山西省、联系邢台西部山区和平原之间物资集散、中转的交通要冲,汉、魏时曾设督检司。该处附近也是孔庄古镇(“东孔庄”)的原址,现孔庄村迁至其西部,该村名因附近分布有众多的孔洞、岩洞(孔庄洞群)而名(见附图15);水文地质资料显示牛神口河岔是百泉泉区、邢台市区地下水源的第一补给口。现在每年的4月初4,汇集沙河、邢台两县十几个村庄的古老庙会——牛神口大会,使该处仍然热闹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暗七里河”:</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里河横贯邢台古城南部,邢台民间自古有“七里河,明七里,暗七里”,即“明七里河”和“暗七里河”之说,七里河的地下为奥陶纪灰岩溶洞群。东段(柴家庄村以东)为“明七里河”,地下为水质优良巨大的“地下水库”,地上为河渠纵横、湖塘密布、百泉喷涌的芦苇荡、湿地(历史上)。西段(柴家庄村以西)为“暗七里河”,位于古城西南,地上平日为干河道,而地下为百泉水源的主要聚集通道,尤其聚集输送市域中来自牛神口等西南部的来水,所以称“暗七里河”。七里河虽然表面看是条小河,但暗里、地下却是条大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坤道”、西南方位及节点的认识,笔者先是从两大节点与邢台古城之间发生的很多奇巧及相互间非常密切的关联度开始。</b><span style="font-size:22px;">之后发现我们的先人用隐喻、类比、联想的中华传统手法,也进行了表达;最后查阅对照有关的地形图资料,尤其是相关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现分述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河系二牛”。“二牛”指:“牛城”和“牛山”,“河”指:“明七里河”和“暗七里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邢台古城史籍记载为“卧牛城”,是一座各个部件对应工正的仿生牛城(见附图16),奇巧的是在古城西南60里,坐落的一座“牛山”,形象也酷似“卧牛形”。(见附图12)</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更为奇巧和有趣的还有</b><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牛”均面向七里河,“牛城”头南尾北,面向七里河下游,“牛山”头北尾南,面向七里河上游(西南支河),二牛同饮一河水;“二牛”均有“牛阴洞”,“牛城”北城墙的北城门偏东位置,专门修建有一圆形小洞,名称“牛阴洞”,“牛山”南端山腰有一口形象酷似牛生殖器口的山洞,也称“牛阴洞”,官名“牛神口”,别名“金牛洞”(见附图13);前者有著名的牛城制高点——牛脊峰“清风楼”,后者有著名的“牛山”制高点——形象酷似牛脊峰的主峰“插旗垴”;前者牛尾处有“牛尾河”,后者牛尾部有大沙河;前者牛头、牛角部位有“南头村”“东牛角村”“西牛角村”,后者形象酷似牛头的牛角部位有“东牛峪村”“西牛峪村”(见附图11);前者“牛城高卧”镇水,护城、安民,后者“牛山高卧”镇水,挡水,其横卧在乌门川口(朱庄水库坝下),用高大的身躯阻挡山洪,极大的减缓洪水流速,使过水河道变为回环的“S”形,天然的起到护城、护村、镇水、安民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2、七川归口。</b><span style="font-size:22px;">“口”指:牛神口河岔。“七川”:指牛神口上游的七道山川:包含沙河市2道川,邢台县4道川,内丘县1道川(见附图17)。</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从水脉上讲</b><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川”区域囊括了邢台地区山区的大部,是最大的集中汇水区域,且该区域降水量也最大,因此,朱庄、东石岭、野沟门等大中型水库均处在该区域,所以,牛神口河岔水量最集中,规模最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牛山”“牛神口”位于灰岩边界上,七道河川的河水流经该处后,是“明河”变为“暗河”,阳转为阴。即:上游七川是不透水岩土,几乎常年流水。下游灰岩是广布溶洞的透水岩土。七川之水,在平日流到该处便不见踪影。所以,牛神口河岔、孔庄洞群周围区域的渗漏最为集中,形成邢台“百泉”、邢台地下水源的第一大补给口,它直接通过地下溶洞、地下河向东北流入“暗七里河”补给了“百泉”,是邢台古城的主导性地下水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从物流上讲</b><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河川往往当做主要交通线路用。所以,“七川”下游集中流经“牛神口”,使“牛神口”形成古时山西省与邢台地区、山区(七川)与平原、山区与邢台古城联结的贸易、物流中转站和交通枢纽。由此,史书记载该处在汉、魏时曾设规格较高的管理机构“督检司”,并在该处还形成一座古镇(孔庄古镇原址“东孔庄”),现在附近村民还称呼该处为“站上”“车坊地”“牛市口”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牛神口”、“暗七里河”与邢台古城关系颇为玄奥、奇巧,相互联系紧密、关系密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3、阴实大成。</b><span style="font-size:22px;">如上所述,“牛神口”是邢台泉区的第一大补给口,通过“暗七里河”的“组织”形成邢台城市地下水源的主体渊源,城市没有良好、足够的水源就不能生存。西部山区乃至山西省的物流,集中通过“牛神口”中转贸易,运达邢台古城。因此,也可以说:它们成就了百泉水源和古城贸易,也可以说成就了邢台古城。另外,“牛神口”的大规模集中水流,形成了邢台地区的第一大河——大沙河。</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山河造地”的角度讲,包括邢台古城在内的这块冲洪积平原,也间接由“牛神口”造就。</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照“坤道”寓意属性:“阴”——通过暗河、地下、山川交通、牛阴洞等体现;“地、成”——通过其水、物流的因素决定、成就了城市的生和长,通过“山河造地”造就了这块卧牛城福地。所以,“牛神口-牛山”和“暗七里河”应是西南方位的主要节点、支点。</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四、邢襄渊源。</b></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邢台古城,处在邢台主城区的核心位置,彰显其整个城市建设发展“根”的地位。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现已成为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大城市,且更加欣欣向荣,发展势头不减。 做为“热爱邢台”的一员,想必对她的过去,她的身世,她的出生,“遥望初景”非常关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笔者从探秘邢台古城方位文化中,发现了上述与这座城市早期的选址、布局、形成,发生直接关系的诸多巧合、奇巧,这么多巧合、奇巧,是偶然还是必然?我想总不会有那么多偶然吧,大部分应是必然!即:邢台城是在我们先人高超、高水平谋划、策划下诞生的,其基本模式就是“后天八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如上角度分析,我们脚下这座城市,现存的邢台古城应初建于周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理由为:1、据考证“后天八卦”模式,始于周朝、盛于周朝。 2、史籍记载和文物勘察证明,古城及周围是周代邢国都城,笔者发现“乾道”上的“三点一线”落点,就是邢国都城中心的标志物遗址——古邢台(见附图18)。3、邢国第一任国主是周公第四子姬苴,并且当时的邢侯国还是,代周天子监管周代东部各诸侯国的“元侯国”,毫无疑问,受周公嫡传,元侯姬苴对建都、营国也一定水平高超,运用文王、周公的立国理论,精心谋划规划,故此,为邢台古城选址、营建留下许多玄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古邢台”的位置也有极大的可能是:当初就处在商都城等历史城址中。在古城周围,文物部门曾发现分布有多处早期城市、聚居点遗址,地下早期文物密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史籍记载,邢台古城做为后赵国都时,扩建城墙,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载:“上可卧牛,故称‘卧牛城’”,所以一般认为,“卧牛城”始建于后赵。笔者经过上述分析认为:“卧牛城”的营建构想,应始于周代,源自“牛山”,是古人“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很好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遥想当初,在当时的条件下,在纵横几百里范围内,辨识乾端坤倪,笃定乾坤,选择如此好的城址,并且古城与“后天八卦”模式,与大区域山河水脉的对应又如此精准、完美,体现出他们的高超智慧和辛劳,他们的用心之良苦,不禁使我们惊叹敬畏!发人深思!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五、感想、建议。</b></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1、传承和丰富邢台的城市文化资本。</b><span style="font-size:22px;">邢台古城的方位文化是邢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其特色明显,尤其是城市文化与山水文化如此高度交融等,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虽然古邢台、古城墙、古城楼等大部损毁,但古城格局还在,卧牛城根基还在,龙岗、马鞍山、不老青山、牛山、牛神口还在,亡羊补牢,适度重修,升华开拓,意义重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2、传统方位文化与现今的前卫思想高度契合</b><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人的这种师法自然,把山水景观引入城市,城市和区域一体化设计、谋划,与现今的城市区域总体规划设计、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文化传承,文脉延续,绿水青山,全域旅游等高度契合。前人对邢台西部的这几座节点控制山体赋予的奇巧绝妙的谋划设想,是留给我们的一项极为宝贵的财富,应该采取生态、山水体景观保护、丰富和提高文化品位、适度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等实际措施,传承、升华、保护、利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3、注重西山临城市界面的完整性景观保护。</b><span style="font-size:22px;">马鞍山东坡的石子厂应该停止开挖,实在困难应停止向原始山体开挖,建议改为向下部开挖,减少对城市景观界面的破坏,将来将挖坑设为水池、湖面,也符合天门山的寓意,将来进行山体植被恢复,综合整治,形成新的美好景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4、科学利用水库水源补给地下水。</b><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庄水库等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应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适当增加调节水量的功能,实时向下游河道放水。邢台泉区地下水主要靠牛神口、大沙河等补给,泉区的西边沿基本就在这几座水库的坝下(变质岩界)。所以,水库之水科学分配调配非常重要,有计划、经常向下游河道放水,让其自然渗露,可减少蒸发量,有效保护水资源。邢台泉域系统独立,且上游补给河道和水库,基本都在本市行政管辖范围内,统一管理比较方便。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邢台地下水补给条件极好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我们的“泉城”复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