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空航修厂1973年来自天府之国的重庆兵一一作者.王东生

胡开国

<p>在北空航修厂的战友群里,看到许多地方的老战友,在深情地回忆他们这批兵在部队的成长历程,看了令人感叹不已,也使我回想起我们这批1973年的来自天府之国的重庆兵的参军经历。</p> <p><br></p><p>战友们一定都看过三国演义吧,那就知道四川曾是刘备、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大家在上学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一定都知道在四川成都平原上有一条岷江,在岷江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一一都江堰,那是距现在二千二百七十多年前,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带领百姓建造的,它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p> <p><br></p><p>1972年底,北空航修厂来重庆征兵时,重庆还属四川省,直到25年后的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实际上自1939年和1950年后,这是重庆第三次被设立直辖市了。所以我们那年到部队的时候,战友们都称我们是“四川兵”。</p> <p><br></p><p>重庆简称“渝”,别称“山城”。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故重庆由此得名。瞧,现在朝天门多么有气魄啊,当年我们就是在这里上船,开始了我们的从军路程。</p> <p><br></p><p>战友们都看过《红岩》这部小说吧,这里讲的就是重庆的故事,所以重庆是“红岩精神”起源地。也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曾是国民政府的“陪都”。</p> <p><br></p><p>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北京军区空军航空修理厂来重庆招兵,就是准备在国营嘉陵机器厂征兵二十五人。说起嘉陵机器厂,我作为嘉陵厂的人,还是为这个百多年的老厂引以为豪的。这个厂的前身,是曾国藩、李鸿章洋务运动中,于1875年创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龙华制造分局,上海“一.二八”事变后,该厂内迁,几经辗转,于1938年搬到重庆双碑现厂址,厂里生产的军火,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后,也是我国的重要军工企业。编号为451厂。</p> <p>当年嘉陵厂的前身江南制造总局龙华分局的部分厂区,曾被国民党当作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陈延年、罗亦农、彭湃、左联五作家等许多中国共产党精英都是牺牲在这里,现作为龙华烈士陵园的一部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现大门照片。</p> <p><br></p><p>因林彪事件,整个七二年全国都没有征兵,七三年可以说是全国大征兵。当时嘉陵机器厂的适龄青年听说是北京空军来招兵,全厂一千多名适龄青年中湧跃报名的大约就有五百多人。(因七一年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再加上顶替父母进厂的适龄青年有超过一千人。)由于政审及各种原因,到体检时只剩下一百五十人左右,最后体检合格的只有约五十人。这一次的体检异常严格,只一点点小毛病都一律不予通过。最后北空航空修理厂在嘉陵机器厂只征到十九名新兵。(有的父母不准许孩子离开身边、有人主动放弃了资格。)我们这十九位青年有幸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北空航修厂的一名战士。</p><p><br></p><p>由于在嘉陵机器厂只招收到十九名新兵的缘故,剩下六名新兵由沙坪坝区武装部调配。北空航修厂圆满完成了在重庆的征兵任务。</p><p><br></p><p>值得一提的是,嘉陵机器厂有一个新成立的车间,分到该车间的男青年只有三十人左右,而这次应征入伍一下子走了九个,有一个小组九个男青年就走了四个。</p><p><br></p><p>看了天津战友的回忆,他们是弃工从军,我们也是这样,而且我们这批兵里,大部分是先当插队知青当农民,再招工进厂当工人,再报名参军当兵,我们是工农兵都轮了一遍。真是难以忘却的经历。</p> <p><br></p><p>当时来渝接兵的是器材股的采购员李宪文(一排右一),他是1964年入伍的北京密云兵,生于1943年,在21厂工作至退休。</p><p><br></p><p>还有一位接兵排长应该是特设车间的电气师陈俊法,江苏盐城人,生于1942年,1960年入伍。</p><p><br></p><p>十二月二十日左右,我们十九位青年离开嘉陵机器厂到重庆医学院集结。在那里我们与沙坪坝区武装部调配来的六位战友相识,他们分别是:沙区纺织配件厂的张思贵、重庆灯泡厂的熊政贵、沙区物资回收公司的李长江、沙区供电局的吴德昭、重庆三中的高中生王先贵、嘉陵机器厂子弟中学的高中生彭维仲。</p> <p>看了广东战友回忆,他们到部队的行程是水路、陆路并用,我们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坐的是海轮,我们坐的是江轮。</p><p><br></p><p>在重医集结的第三天晩上,我们登上了东方红号大型客轮,并于第四天早上离开重庆朝天门码头。轮船顺着那一江冬水而下,在万县停靠一晚,(当时三峡工程还没建设,过往船只都必须在万县停靠一晚。)这艘客轮装载的全部是北空的新兵,有两千人之多。我们所住的三等舱,虽然是两人一个铺位,但比起住统舱打地铺的兄弟部队的战友们却舒适了许多。</p> <p><br></p><p>船经三峡时,不禁想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早发白帝城》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二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只是竖着耳朵仔细听来,也没听到哪怕是一点点的猿啼声。我们的船也没象他所写的跑得那么快。</p><p><br></p><p>两天后的半夜,我们到达了武汉。那是一个下雨雪的寒冷夜晚,到达武汉兵站的我们又冷又饿。不知道是哪个部队的战友与我们同住一个大房间,见他们在吃饼干,有的战友顾不了这么多,上前拿起来就吃。好在兄弟部队的战友大度,没有发生什么矛盾,倒是让两位接兵的排长受了点小惊吓。</p> <p><br></p><p>第二天一大早我们登上了北上的“闷罐车”,二十五位战友同两位接兵排长同住一节车厢,空间是比较大的。在列车上闲得无事,有战友开始玩起了朴克牌。重庆有种玩法叫拱猪,为了带一点小刺激,输赢一局以一支香烟为赌注。因为气候干燥,香烟传来递去,烟丝掉了不少。到最后,一支香烟也就只剩下大半支,而牌局之间,时光倒也过得飞快。偶有夜光从车厢的缝隙透进来,只听得车轮与铁轨有节奏的摩擦声,仿佛是在说:“快到北京、快到北京”。</p><p><br></p><p>第二天下午,火车停靠在石家庄车站。本以为是临时停车,接兵排长却通知我们到站下车了。大家都挺失望的,不是北京空军吗?怎么在石家庄就下车了?正当大家一头雾水的时候,航修厂的卡车来接我们了。卡车越走越远,像是往山沟里去似的。几十分钟的车程很快就到了目的地,我们受到了航修厂领导和老兵们的热烈欢迎。</p> <p><br></p><p>大家被分配住在四站车间的一间厂房,平时在特设车间的食堂就餐,附件车间的篮球场则是我们训练的场地,一个月的新兵训练生活开始了。在新兵训练期间,有一位同志吃不了苦,想回家,训练时总穿着三接头带钉的皮鞋,吊二郎当,最后被退回重庆嘉陵厂。这样,重庆兵就只剩下了二十四名了,新兵训练完各自被分到自己的车间和岗位上。</p> <p><br></p><p>厂部机关1人:曹国清</p> <p><br></p><p>特设车间3人:彭维仲 (左)、帅忠杰(右)张明高。</p> <p><br></p><p>四站车间3人:左起 唐诗林 冯永贵 王长云</p> <p><br></p><p>附件车间5人:何明(上)熊政贵(下)王东生(右)叶成清、李长江(后调入机关干部灶)</p> <p><br></p><p>这是王东生在北京天安门前的留影。</p> <p><br></p><p>飞机车间5人:王先贵、宋兴富、兰大地、叶正才、杨伦(后调入杨村教导队炊事员)</p><p>这是兰大地的照片。</p> <p><br></p><p>杨伦在战机前</p> <p><br></p><p>机修车间7人:闵立富(左上)刘润生(左下)郜靠山(左上)张思贵(左中)殷华春(左下)吴德昭、刘润生、游文清。</p> <p><br></p><p>这是郜靠山,真以为他调到空降兵了。</p> <p><br></p><p>叶正才战友在教导队学习期间患口腔癌不幸去世。叶成清在附件车间九个月因病离队回重庆嘉陵机器厂。实际重庆兵余二十二人。</p> <p><br></p><p>在部队时,我们有时也会聚在一起照相留念,前排左起 王东生、曹国清、帅忠杰、刘润生。后排左起 熊政贵、殷华春、何明、冯永贵。</p> <p><br></p><p>前排左起 帅忠杰、熊政贵、后排左起 何明.左四为殷华春,那两位是军部的战友。</p> <p><br></p><p>在航修厂首长、老战友、老师傅的带领和指教下,我们很快就担负起了工作。不少战友入了团、入了党,飞机车间王先贵提了干,是我们这批兵唯一一个。他后来转业留厂,直到升任厂副总工程师,也算是我们这批兵的留厂代表吧。</p> <p><br></p><p>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惨烈大地震,唐山机场遭受重创,但救援飞机要依靠这个机场,为此航修厂受北空命令,组建抢修队前去恢复机场飞行保障设施,在抢修过程中,王长云战友表现优秀,最后提前完成修复任务,为抗震救灾做出了贡献,荣立了三等功。</p> <p><br></p><p>一九七五年开始,航修厂已经开始进入扩建成21厂的前期工作,我们基本上都选择了回家乡重庆工作。从七六年开始,我们分四批退出现役:</p><p><br></p><p>七六年离队的五人:刘润生、宋兴富、杨伦、冯永贵、张明高。</p> <p><br></p><p>七七年离队十三人:闵立富、王长云、郜靠山、何明、兰大地、殷华春、曹国清、帅忠杰、游文清、王东生、吴德昭、李长江、彭维仲。</p> <p><br></p><p>这是机修车间1977年3月复员老兵合影,其中有五位重庆战友:一排左起 王国良 邹留方 湯国锋 贡世玉 符建明。二排左起 金荣方 王国平 沈国金 吴德昭 游文清 丁汝军 郜靠山 殷华春。三排左起 史国华 翁志敏 祁建新 王仁祥 闵立富 刘成立 梁建群 顾仁福 张立虎 谷梦兰 。四排左起 王春林 李火生 胡开国 贾忠锁 刘恩桐 唐皮 祁进友 杨振庭。</p> <p><br></p><p>七八年离队二人:唐诗林、熊政贵</p><p><br></p><p>七九年离队一人:张思贵,除了王先贵提干留下,他是我们这批兵中最后离开部队的,成了我们的兵王。</p> <p><br></p><p>1977年3月宣布复员名单后,我们12位战友去照了张合影,作为分别留念。前排左起 张思贵、熊政贵、帅忠杰、王东生、兰大地。二排左起 殷华春、彭维仲、闵立富(旁边的为军部的战友)后排左起 何明、曹国清、郜靠山。</p> <p><br></p><p>由于我们入伍前都有工作单位,所以回来后在工作安排上没有碰到太大的问题。嘉陵厂领导也很重视,厂武装部薛指导员亲自到火车站接我们。我们这批大部分安排在厂机关科室,对我们也加以培养,闵立富,王长云,何明,郜靠山都担任了厂的中层干部。王长云还被派驻上海工作,如今他已成了上海人了。闵立富以后也当了区公安系统的领导。张思贵回原单位后努力工作,担负起厂长职务。其他战友回地方后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所建树。</p><p><br></p><p>大家也知道,曾经的一段日子,国有企业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也都经历了,战友们都能坦然面对,我们心中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同重庆火锅一样热烈,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p> <p><br></p><p>回地方后,我们很珍惜战友的情谊,有空时我们也经常一起相聚,这是我们庆祝参军45周年的聚会。这是王东生和郜靠山在快乐庆贺。</p> <p><br></p><p>战友聚会合影:前排左起 郜靠山、闵立富、王长云 军部战友 张思贵。后排左起 刘润生、熊政贵、李长江、冯永贵、王东生。</p> <p><br></p><p>左起 张思贵 闵立富 郜靠山 殷华春 游文清</p> <p><br></p><p>左起 吳德昭 李长江 唐诗林 游文清 王东生 郜靠山 闵立富</p> <p><br></p><p>前面一位是13军部战友,二排左起 熊振贵 冯永贵 唐诗林 王东生 游文清 李长江 张思贵。后排左起 闵立富 郜靠山 军部战友 刘润生。瞧,战友相聚,我们是多么快活,又年轻了吧。</p> <p><br></p><p>2016年,部分战友回石家庄老部队看望战友,探访老营区。一排左起 王东生 冯永贵 王长云 田绪义 张文安 周群。二排左起 安国富 陈志明 曹法宪 王普 毋黎明 张德明 郭相友 黄喜麟。</p> <p><br></p><p>2016年回石家庄21厂,我们去看望了一直想念的接兵排长李宪文。左起王东生、李排长夫人、李宪文排长、冯永贵、王长云。谁知这次见面,也成了永诀,最近听说他已于今年去世了。</p> <p><br></p><p>左起郭元宝 冯永贵 刘润生 周群 史国华 原天顺 郜靠山 石启明 游文清 刘恩桐 李元鸿。</p> <p><br></p><p>重返部队在机修宿舍楼前,左起 张思贵 吴德昭 史国华 郜靠山 游文清。</p> <p><br></p><p>左起 吴德昭 郜靠山 史国华 刘润生 张思贵 游文清。</p> <p><br></p><p>2017年,我们在上海和战友相聚,看到了敬爱的肖大姐,也使我们更思念我们已去世的索长河大组长。一排左起 华伟锋 虞海发 肖铮 王东生 张思贵。二排左起 常锋锐 黄一心 黄惠刚 胡开国 王长云 黄金发 翁志敏。</p> <p><br></p><p>在杭州与战友相聚,左起 韩水岳 宋小健 叶惠明 王东生 周群 朱伟 陈卫国。</p> <p><br></p><p>在深圳与战友相聚,左起 梁绪权夫人 梁绪权 郜靠山 韩水岳 汤太淼 何振锡 王东生。</p> <p><br></p><p>在湖南醴陵和战友相聚 左起 韩水岳 周作春 汤太淼 郜靠山 胡毛先 张善尤。</p> <p><br></p><p>在湖南醴陵和战友相聚,左起 汪 优良 汤道彬 胡毛先 游文清 王东生。</p> <p><br></p><p>在醴陵,左起 游文清 胡毛先 王东生。</p> <p><br></p><p>天津老战友来重庆相聚,左起 潘亚军 王东生 13军部战友 张福来 张思贵 刘润生 关家骧 严志范 曹广智 郑平均 王林 褚成顺。</p> <p><br></p><p>和常州战友祁建新在渝相聚,左起 王东生 郜靠山 张思贵 吳德昭 祁建新 闵立富。</p> <p><br></p><p>1977年3月,陪同送兵战友胡开国参观白公馆,左起 胡开国 曹国清 郜靠山 殷华春 王东生。</p> <p>唉!我们一起出来参军的25人,已有5位离开了我们,在这里我们深切怀念逝去的战友,他们是:叶正才、帅忠杰、杨伦、殷华春、吴德昭。愿他们在天国安好无忧。</p><p><br></p><p>和老战友们讲了讲我们这批1973年来自天府之国的重庆兵的故事,我们这批兵也已70岁左右了。一路走来,虽然很平淡,但是实实在在,我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没有辜负部队和战友们对我们的期望。听完故事,对我们这批当年的“四川兵”更了解了吧。在此祝各地战友们生活愉快!健康长寿!🌹🌹🌹</p><p><br></p><p>一一王东生一一二O二O年七月十九日于贵州赤水</p> <p><br></p><p><br></p><p><br></p><p>看了徐银昌军械师写的对叶正才战友去世前后的回忆,不禁泪流满面,一是 叶正才战友参军还不到一年,如此风华正茂时,却被病魔无情地夺走生命,令人痛惜。二是 很感激陶光亚主任和徐银昌军械师,在叶正才生命的最后时刻,您们象兄长,像亲人一样,守候着他,给他希望,给他安慰,给他温暖,並送他最后离开人世。我想,就把徐银昌军械师的回忆附在后面,也让叶正才战友知道,虽然他已离开战友47年了,但大家仍在想念他,愿他天国无忧。 一一 胡开国</p> <p><br></p><p><br></p><p>东生战友:创作的美篇太好了,不但将重庆战友的概况逐一进行了叙述,而且追朔了重庆市的历史渊源,再配上流畅的文字、优美的音乐及编排历史的照片,真是一部费心劳力的杰作,让我们又回忆起了当年的青春年华。</p><p><br></p><p>我是飞机车间的徐银昌,曾经和王先贵是一个大组,也曾在一个房间睡过,他和宋兴富的篮球、乒乓球都打的很好。说到叶正才,是个很有正气、踏实肯干的小伙子。可惜73年9月份,他在杨村教导队参加培训时,身体发低烧,37.5~37.7度,口腔后上方有一个绿豆大小的白色小溃疡点,并拌有轻微干咳,在教导队一直按感冒治疗(没有耽误学习)。一周了一直不好,引起重视,才到38师卫生队去看,住院7天,病情加重,即转至空军天津464医院。情况一天天恶化,口腔吞咽困难,464医院又联系了天津几家大医院的专家来会诊,口腔切片化验,确诊为口腔癌(血癌的一种)。</p><p><br></p><p>我是下午五点赶到464医院,直接到了抢救室,当时他很坚强,情绪也很好,见我进来,主动召呼:‘’徐班长来了,吃饭没有?’’我说还没吃呢。当时抢救室内的护士长就给我介绍叶正才的病况,叶正才还主动张开嘴,护士递给我手电,看到他喉咙里都烂了,切片处血肉模糊,他根本无法吃东西,想想都知道疼的厉害,但他毅力坚强,医生说他从未喊过疼……(泪目)。</p><p><br></p><p>当时我和车间主任陶光亚在场,晚饭我们都吃不下。晚上九点熄灯号响后,我和陶主任被领到招待所休息,谁知刚躺下一会儿,就被协理员叫醒了,说正才病情发展太快,已把口腔内气管堵死了,需要从颈部切口,让家属或单位领导定夺。当时家属还未到(已通知了),陶主任看看我说,让医生当家吧,院长当即下令:马上手术。把我们请出了抢救室。</p><p><br></p><p>我俩就在室外坐等,一个小时后,手术结束,又让我们进去看看,这时他比较清醒,想说话,可是由于切开了气管,根本说不了话,协理员就大声对他说:“小叶,现在气管切开了,说不了话,有什么话等明天把气口堵上再说吧,你先休息一会儿吧。”他很听话,很顺从地合上了眼。也许是局部麻药的作用,也许是他太累了太困了,他安祥的睡着了。</p><p><br></p><p>晚上十二点,我和陶主任又回到招待所,衣服也没脱,拖出被子盖上就睡。凌晨四点,又被叫醒了,说小叶不行了。跑过去看到抢救室十来个人,护士进进出出,一派忙碌景象,正在抢救。小叶呼气慢慢变长,半分钟呼一次,到一分钟才呼一次,每次陶主任都说:“完了完了,完了完了”。这时,医生又打了强心针,呼吸没有了,马上人工呼吸,过了一会儿,又打了一针,继续人工呼吸,几个医生、协理员、护士长、护士、轮换着做人工呼吸,30分钟后,抢救无望,院长对陶主任说:“救了这么长时间,看来没希望了”。陶主任点头,同意院长的看法(因为我们都在现场看着抢救的),院长当即宣布:“停止抢救”。所有人马上停下抢救,麻利地拔去输液输血装置,撤除输氧器械及各类心脑电线类设施,五六个小护士和院长也走了。这时,起床号响了,抢救室里只剩下科室主任、主治医师、协理员、护士长、陶光亚主任和我。我整理小叶的服装等遗物后,协助护士长和协理员给小叶用酒精擦了一遍身体(洗澡),我扶他坐起来的时候,看看他的脸,好象很不情愿似的,还有点皱着眉头。</p><p><br></p><p>抢救室在二楼,那时没有电梯,要用担架抬到太平间,我和护士长在前面,她左我右一人一个把,医生和协理员在后一人一个把。途中约二百多米,路过操场边,正是早操时间,我们一出现,所有操场上的官兵,马上停止操练,领队的行军礼,操练者立正行注目礼,因为他们都知道,有一位战友离开了我们(泪目)。</p><p><br></p><p>肃穆而悲壮的二百米。</p><p><br></p><p>顺便提一下,护士长是飞机车间杨瑞添的爱人,家是海山岭北边大毕村的,之前曾出国到柬埔寨上过战场。 一一徐银昌一一2020年7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