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康辉 老刘

<p>西海郡故城</p><p>西海郡故城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金银滩上,俗称“三角城”,为西汉新莽时代所设“西海郡”郡城遗址。 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汉书》的记载,公元5年(西汉平帝元始五年),王莽派人诱使游牧于青海湖地区卑禾羌献地臣服,以其地筑此城,定名“西海郡”,与已有的东海、南海、北海三郡齐名,取“四海归一”之意。公元89-104年(东汉永元中)也曾一度设置,后来又废弃不用。在城址内发现的“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铭文瓦当,是很好的断代依据。南凉和西秦时改称“海西郡”,又称“三角城”。故城保存得相当完整,东西长650米,南北宽600米,城墙残高达4米,基宽8米,顶宽2米,四个城门的门址保存完好。</p> <p>城内出土了篆刻有“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戒造”铭文的虎符石匮,为省级重点文物。</p> <p>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p><p>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又称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地原址是风景优美的金银滩草原,王洛宾在此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多首民歌。1957年选址,1958年筹建“二二一厂”,牧民随后迁出。1962年4月,青海省与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商定:在当地建立地方政权,名称为“青海省人民委员会矿区办事处”(简称青海矿区),行使地专级地方行政权力,作为省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但不作为一级地方政权组织。1980年7月,青海省政府根据国家民政部和二机部的意见,将青海省矿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青海省矿区办事处,办事处与221厂“一套机构、两个名称”,人员编制属工厂。</p><p>&nbsp;</p><p>“二二一厂”建成后,一大批科学工作者长期隐名埋姓,在原子城进行科研工作。青海原子城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摇篮,我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在这里诞生,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在这里培育;这里是我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基地,是新中国现代工业兴起的重要标志。</p> <p>1995年5月,原子城完成使命,光荣退役,并整体移交海北州地方政府,取名为西海镇,成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p><p>&nbsp;</p> <p>门源古城</p><p>门源古城位于门源县城东南部、浩门河北岸的一块台地上。隔河与照壁山相望,东、西临古城东路与古城西路,北为房舍建筑物,距东关街二百米,俗称古城。</p><p>门源古城建于宋代,被命名为大通城,浩门河并因城名而改为大通河,具体筑城年代当在1099年宋军收复河湟地区至1125年西夏攻占门源期间。关于古城被毁的原因,民间有骆驼客屠城的传说。</p><p>&nbsp;</p><p>门源古城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门源古城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门源古城部分城墙</p> <p>海晏县尕海古城遗址</p><p>尕海古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尕海附近,是环湖五座城中的一座,与三角城古城同时建筑。此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nbsp;&nbsp;尕湖古城坐落在依山面水、平坦开阔的甘子河草原东部腹地,周围是丰茂的湖滨草原。历史上这里曾是羌人活动的中心之一,属吐谷浑文化范畴。&nbsp;</p><p>古城的外观和布局呈正方形,城池为了适应以马代步和便于操练军兵的需要,东西长435米,南北长436米,城墙宽12米,高4.8米。全部用夯土筑成,土层6米,城门宽约7米。城内南高北低,东北部为一平坦的广场,西南部较高,为原来的房屋基址。出土的有汉代的五铢钱、灰色陶片、残铜镜等。</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