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兵的日子

飞刀老李

<p>一九九O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午,我们来自河南安阳的四十名新兵来到了江阴黄山脚下的炮兵十四团,开始了我们的军旅生涯。</p> <p>安徽黄山因黄帝得名,我们江阴黄山则与春申君有关,不光是黄山,江阴的申港、黄田港,甚至上海的黄浦江等许多地名都与黄歇有关。</p> <p>新兵连我在八班:张卫巍、芦中涛、郜玉彬、翟东亮、常志斌、冯瑞君、景卫红、李勇、曹艳民、王东涛,都是安阳籍。班长丁培星,江西丰城籍。排长是袁志明。</p> <p>初入军营,一切都那么新奇、刺激和不适应。除了拔军姿、三大步阀、单双杠,还要整理内务,用尽浑身解数去征服一条被子。在寒风中,我们十个光头围着一个洗脸盆子吃饭。入夜,呼唤声、低泣声、呓语声、口哨声、磨牙声、组成了一首空前的交响乐。</p> <p>一天晚上熄灯时,卢忠涛的一句调皮话,大伙便在被窝里笑成一片,并在一起的八张床吱吱哑哑直叫。</p><p>“下边的别乱动”</p><p>“上铺的当心点”</p><p>直到班长一声断喝,顿时归于平静。</p> <p>早上长跑,常志斌和冯瑞君掉队了,重跑一次,直到早饭后还没回来。原来他俩迷路了,一直跑到江边,回来被子都湿透了,还摔了一跤。</p><p>紧急集合让人手忙脚忙防不胜防,黑暗中没跑多远背包就散了,艳民帮我抱褥子,东涛帮我拿鞋子,我则在前面抱着被子拼命跑,直到想小便才发现裤子也穿反了。</p> <p>一九九一年一月三十日,午饭后,我们班一行十一人开始游黄山,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p> <p>江阴黄山是长江下游唯一临江的山脉,而且江宽仅1.5千米,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要塞。</p><p>“能见天堑雄姿,能望一江春水,能寻古景旧址,能尝四时之鲜。”</p><p>残存的战争遗迹随处可见,在一古炮上“道光二十三年十一月制造”的字样清晰可见。</p> <p>新兵连五十三天,我们都实现了从老百姓到军人的华丽转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军人特质也已经溶进了我们的血液之中,伴随我们终生!</p> <p>我们炮兵第十四团,诞生于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成长,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炮击金门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为党的解放事业以及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成果立下了赫赫战功。</p><p>1957年移防江阴要塞,随炮九师先后隶属于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第一集团军和第72集团军。</p> <p>二月十日下午我和兰波、陈伟被分到了三营八连。兰波不久去集训后分到了卫生所之后又到了修理所。陈伟从炮二班调到报话班又调到炮四班。我在二班完整地度过了列兵生活。</p><p>我们班的战友:吴健,浙江嘉善籍。李征东,江西崇义籍。曾佑昌,福建籍。梁和平、刘增荣、武凌三个是江西高安籍。朱林军是上海金山籍,后调到了炊事班。汪桂生是湖南临澧籍。李勇是河南安阳籍。</p> <p>刚下连队两个月就得了重感冒,梁和平到其他连队打来面条,曾佑昌买来方便面和麦乳精,李辅胜排长夜里来了两次。让我倍感温暖。</p> <p>拉歌是军营的特色,几个连队聚在一起,地动山摇。</p><p>“八连的,来一个,来一个,八连的。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好着急。”</p><p>“九连的,来一个,来一个,九连的,快快快,不要像个老太太。”</p><p>……</p><p>拉歌声此起彼伏,多少年都回响在我的梦中!</p> <p>在劳动和训练之余,是唱不完的军歌。记得有一首《相会在攀枝花》的歌,曾把多少战士唱哭。</p> <p>传说,八八年的刘春保、八九年的吴健、九O年的洪波、九一年的陈伟是八连最“屌”的兵。</p><p>可班长吴健给我的印象却极好,军服总是干净整齐,皮鞋铮亮,腰上挂着的绿色钥匙绳时尚之极。爱吃鸡爪子,晚上唱《北京的金山上》的最后一句能让人笑喷。桌上总有一杯清茶让人感觉很有品位。</p><p>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曾带领我们一群小个子得了全团军事训练第一名,使班里每个战士都自信满满。</p><p>他还是个敢说敢干不畏权力的人,让我对他充满了尊敬。</p><p>前些年从陈伟那里听说了他的一些情况,令人唏嘘不已,也有同命相怜之感。“该得到的都没得到,不该失去的都失去了。”这是他退伍时留下的话,我至今不忘。</p> <p>曾经把炮闩搬回宿舍进行分解练习,开始一分十秒,后来练到四十多秒。</p><p>八十多斤的炮弹,一口气装填了四十多发,便坐在地上大口喘气不想起来。</p><p>刚开始练习筑锄,我挖一个,汪桂生能挖五个。他还会倒立着走老远,让我羡幕不已!他也是高中文科出身,我们无话不说,信件也是互看,还记得他同学的妹妹写得那封信,文采极好!</p><p><br></p> <p>跟汪桂生同乡的还有汪次彬,能力和素质俱佳。</p> <p>我们同年兵里感觉杨乐子是进步最快的,第二年就入党当班长,我们在一起也时间最长。浙江江山籍。</p> <p>那时整天就忙着训练忙着学习忙着菜地,身体开始发福,也结实了许多。转眼就到了老兵退伍的日子。</p><p>老兵退伍,新兵过年。在我,更多的是对战友的依恋。</p> <p>1991.11.30 星期六 晴</p><p><br></p><p>午饭后喜洲(李喜洲,炮一班班长)要走,许昌离安阳不算远,也不知以后是否能相见。</p><p> </p> <p>感谢继胜同学寄来了入伍前的照片,我们之间除了同学情,又多了一份战友情。</p><p>那时经常见面的还有李永政,他是郭继胜和崔淑芳的同学,我们自然成了好友,他是唯一进入军校的同乡,可惜天妒英才,不幸殉职。</p><p>听战友卫巍说,永政现存放在安阳市烈士陵园,也曾去看他却未能如愿!</p> <p>这是入伍第一年我与艳民和永政的照片,也是唯一的一张。</p> <p>开始感受离别,思考人生,偶尔也会情绪化。</p><p>人生,就像飘风骤雨,所谓悲欢离合,只不过是天地间的一场游戏。所以,人应该学会放弃,放弃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p><p>……</p><p>放弃懦弱,迎接勇敢。</p><p>放弃浮躁,迎接充实。</p><p>放弃失落,迎接快乐!</p> <p>提到照片,十四团谁都会想到一个人,那就是“阿混”。阿混是流动的照像馆,战友们的许多照片都出自他手,我们应该感谢他,尽管他赚了我们不少钱!</p> <p>这张是下连队后与东亮的合照,因为是邻居,八连九连的同乡交往最多。</p><p>那时干活真的很拼命,记得一次在炮库除草,任务一口气完成躺在斜坡上不想动,这时东亮递过来一支烟,几口吸下去解乏舒服至极,终生难忘!</p> <p>说起香烟,那时宽松时抽三块钱的茶花,其次是一块五的昆湖,拮据时还有八毛钱的鸳鸯梅。红塔山在特殊的情况才抽,大多是办事才舍得买。</p> <p>和战友在生活中有很多难忘又可笑的事。应该是九一年的五月吧,我和艳民、东亮去看郜玉彬,到梅园到姚湾,还见到了兰波、王东涛、王明慧和姚永胜。姚永胜是我们连队江苏宿迁的同年兵。在回去的车上,突然发现东亮没上车,直到晚饭后才回来,气冲冲地扬言要报复。可第二天,我们还是无话不谈的好友。</p><p>转眼年届五十,夏季的晚上在洹河附近散步偶尔相遇,感慨之情自不必说!</p> <p>还找到几张在利港执勤时同张向东、翟东亮一起游常州的照片,那是一段让人快乐而别样的时光!</p> <p>江阴自古就是富庶之地。</p><p>在众多描写江阴的诗篇中,王安石的《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印象最深:</p><p><br></p><p>黄田港北水如天,</p><p>万里风樯看贾船。</p><p>海外珠犀常入市,</p><p>人间鱼蟹不论钱。</p><p>高亭笑语如昨日,</p><p>末路尘沙非少年。</p><p>强乞一官终未得,</p><p>只君同病肯相怜。</p><p><br></p><p>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也曾执行任务到黄田港,在江上吟诵自己的诗真是别有一番滋味:</p><p><br></p><p>黄田港</p><p>我不敢在江边眺望</p><p>风</p><p>把我的军装吹黄</p><p>……</p> <p>江阴不仅是历史名城,更是忠义之邦。翻开她的历史,让人肃然起敬,心生向往。</p><p>部队好像只组织过参观江阴博物馆,很多名胜都未能造访。</p><p>能重回第二故乡,是我多年的梦想!</p> <p>像阿混这样有经济头脑的小青年不少,小河对岸的店老板就是一个。</p><p>先是在隐密处接一根铁丝,于是烟酒瓜果源源不断地过来,我们的银子也源源不断地进了他的腰包。</p><p>后来嫌麻烦,他找来一只宰猪的木盆充当小船,一批批地接我们过去。</p><p>再后来,他索性在河上支起两根竹杆,去时没问题,若喝了酒回来,在“桥”上摇摇晃晃,不比四百米障碍轻松。</p> <p>闲暇之时会携好友逛江阴,似乎能感受到徐霞客风尘仆仆从远方归来,好像能听到《二泉映月》的凄美悠扬,仿佛看到了上官云珠那绝世的风姿,还有半农低吟着“叫我如何不想她”。</p> <p>很庆幸我的青春有穿军装的样子!</p><p>尽管那时有诸多的不如意,虽是江南,冬季并不暖和,伏天更难忍受,房间没有电扇,蚊帐密不透风,还禁止赤背。</p><p>团长教给了我们秘诀:心静。</p> <p>我们连长是殷永华,指导员朱建新,李辅胜是我们炮一排排长。</p> <p>指导员是我最敬重的人,这是我们的合影,每次看到都倍感亲切!</p> <p>排长李辅胜是位儒将,不仅军事技术过硬,爱好也广泛。那时我们除了唱军歌,我很喜欢周子寒的歌。排长则喜欢交响乐,还与大伙分享。他把女友的信汇集成册,取名《芳心不可欺》。</p> <p>陈毅诗碑亭,江阴黄山一景,叶飞作序,记述了三野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p><p><br></p><p>江阴天堑望无涯,</p><p>废垒犹存散似沙。</p><p>客过风兴敌惶急,</p><p>军民游击满南华。</p> <p>曾三去利港电厂,印象深刻。</p><p>中外合资华能利港电厂,国家重点工程,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那243米高的烟囱直插云宵,成了利港一道最显著的地标。后来到地方电厂工作,才真正体会到利港电厂的先进和优越。</p> <p>九二年六月十二日至二十八日,部队在利港电厂敷设电缆十六天。每天早七晚七,安全帽安全带手套全副武装,圆满完成了任务。</p> <p>二进电厂是来执勤,那时电厂试运行,保卫工作不容忽视。</p><p>每天执勤四小时,其余时间很宽松,我们六个老乡组成了警卫三班,伙食费由曹艳民统一管理,钱省下了不少,聚餐的次数也多起来。</p><p>那时加上部队的津贴和电厂的补助,每月差不多150块,战友个个成了富翁,制式胶鞋换成了皮鞋,手里的烟最少也是红河,开始品茶,参加厂里举办的舞会和卡拉OK,到附近打台球。</p><p>最开心的是这里有图书馆,免费的精神食粮成了我的饕餮大餐。</p> <p>九三年在利港过的年,厂里发了不少年货。战友之中只有李源有厨艺,偏偏又探家未归,这下可把大伙难住了。</p> <p>1993.2.21 星期四 晴</p><p><br></p><p>李源还没来,大伙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明天就是大年三十,我看着那几条鱼和那块肉发愁,老胖则已失去了理智,骑着车子黑灯瞎火地上街打听市场的菜价,回来“猪耳朵八块,牛肉九块”地一直唠叨,手流了血也不管,又去对付那条鱼了。</p><p>……</p><p>李大厨终于还是回来了,带了家乡的烟、酒和皮渣。</p><p>一场盛宴即将开始!</p> <p>令人难忘的还有元宵节的那次聚餐,十个人八瓶醉蟹酒,到最后,除了一个不喝酒,其余的都成了“醉蟹”。</p> <p>三进电厂是执勤和参加军地两用人才学习班学习电工知识,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司炉,本科毕业,在企业很受尊重。从《电工基础》到《机械传动》,然后实习领证,仿佛又当了一回学生。</p> <p>枯燥的课堂有个乐子便记忆很深。</p><p>我身边的董正常,只要老师一开口他的眼皮就开始打架。只要一下课立刻生龙活虎。</p><p>于是有好事者偷偷在他的课本的菲页写了一个斗大的“猪”字,旁边还缀了几个小字,曰“董正常不正常”。</p><p>第二天他打开课本大叫一声,真得像杀猪似的,引得其他二十三个同学笑成一片。</p><p>更为可笑的是,他从此也真的改了名字,叫“董常”。</p> <p>三次大拉练,前两次在镇江,第三次在滁州。</p><p>在深山茂林中穿行,于大自然溶为一体,真正的天人合一。</p><p>十月的山里极冷,战友们相拥取暖,晚上若能喝几口酒御寒,再嚼上几粒花生米,便是享受。</p><p>炮掩体116方的出土量,我们把它装扮的花枝招展,用植物拼成“固我河山、壮我军威”的字样。</p><p>十月二十一日三界实弹射击,三十日定远实弹射击。炮声一响惊天动地,耳朵完全失去了功能,通红的弹壳能把地瓜烤熟。</p> <p>从武进到韦岗,从石马到华阳。开始习惯颠簸,享受颠簸,编几句小诗,乐在其中。</p> <p>登山</p><p>西山杜鹃大如船,</p><p>远看成云近似山。</p><p>竹林老叟邀我去,</p><p>寂寞逍遥一万年。</p> <p>那时大伙最大的共性就是“馋”。</p><p>偶遇九连的三位,提起野兔,都直流口水,迫不及待去武家酒馆小酌。一只野兔,一盘肉丝炒青椒,一盘豆腐,一盘青菜,一瓶明光特曲,四碗面,共20元。而且环境又好。艳民说“难得”,郜玉彬说“非常满意”。</p><p>更难得和满意的是和陈伟的那一次,两个菜两碗面一瓶大明光才5元。</p><p>这些都成了多年后不变的话题。</p> <p>面对大山,我和廖金富一口气爬上去玩了个尽兴。直到晚饭后我才发现作训帽丢了,入夜,廖金富叫上我又爬了一遍山,想不到还真被他找到了!</p><p>他字写得很好,也很爱学习。他读《泰戈尔诗集》,我也跟着读。有段时间他迷上了《养鸡技术》,我也买了本《养兔技术》一起学。</p><p>他是浙江江山定村乡东家山人。</p> <p>班里的九二年入伍的战友:</p><p>杜新旺。福建建瓯籍。</p><p>黄文川。广东揭阳籍。</p><p>刘 东。河南郑州籍。</p> <p>那时好像还没有“吃货”这个词,河边到处是横走的毛蟹。在草坡上闭目养神,它们会爬上你的裤角捣乱。</p><p>把它们统统赶下河。不一会,它们又成群结队地爬上来。</p><p>现在还有这样的场面吗?</p><p><br></p> <p>两次回乡探亲。</p><p>路过开封,河南大学的老同学邓钧、董胜伟和皇甫向前陪我踏雪游古城。</p> <p>车到郑州便想起老同学,在信上说过千遍的话不能不兑现。</p><p>一见面便是:</p><p>“你一月多少钱?”</p><p>“十八。”</p><p>“你呢?”</p><p>“三十六。”</p><p>“你请客。”</p><p>可真的到了饭馆,便死活让我听他们安排。</p> <p>当一个人尝尽了生活的苦头,懂得了什么叫生活的时候,他的神经就会坚强起来(巴尔扎克)。</p> <p>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是部队教给我的军人本色。</p><p>曾经桐歧抗洪、定山救火。</p><p>曾经在寒风中清理鱼塘。</p><p>曾经修建过公墓。</p><p>也曾经在弹药库坚守寂寞。</p><p>……</p> <p>江阴有山三十三座半,几乎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当年种下的小树现在已经成了栋梁吧!昔日的竹林老叟也已经有一百岁了吧!</p> <p>每当想起江阴,就会想起部队山上的瞭望塔,想起九五的远望船,想起扬子江上的轮渡,想起和战友一起训练、散步。</p><p>如今,昔日的远望号早已成为历史。那条难忘的渡船已被江阴公路大桥取代,曾经的营房变成了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不变的,只有那高耸的瞭望塔,见证着这里的历史变迁,沧海桑田。</p> <p>离澄回安,战友们脱下了军装,开始了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的历程。不变的,是永远的战友情。</p> <p>二O一二年,卫巍在聚宾楼组织过一次聚会,那时我刚回安,虽退役多年,但大伙还像在部队时那样开怀畅饮无话不说,时光仿佛倒流了二十多年,浑身充满了激情!</p> <p>前几年,陈伟通知我参加八连的聚会,我因家事未能成行,十分遗憾。</p><p>之后知道了连长和排长的情况,知道了指导员还念着我,陈伟还和几位战友叫了电话,很是感慨。</p> <p>今年是庚子年,在这新冠病毒橫行的日子,也有我们退役军人默默奉献的身影。</p><p>这是我们八连的老班长胡学锋在为抗击新冠病毒献血!</p><p>还有我们安阳的洹河纵队,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p><p>……</p> <p>一晃入伍已三十年,当年的毛头小伙都已两鬓生霜,可一辈子能有这么多战友,足慰平生。离开军营越久,反而对军人的理解越深。</p> <p>所谓军人,就是直线与方块组成的几何图形,就是这简单图形组成的一幅画、一段歌、一首诗、一片情。</p> <p>所谓军人,就是酸苦与甘甜的交织,就是黎明与黑暗的交替,就是没有承诺的永恒,就是血与汗的默契。</p> <p>所谓军人,奉献是他的代名词,在欢乐与痛苦之间,他选择欢乐,却又为此背负起神圣的职责。</p> <p>所谓军人,他就应该是狂风中的一棵树、暴雨里的一块石。他就应该把自尊与自爱全部交给祖国,在橄榄绿的世界发光发热。</p> <p>所谓军人,就意味着训练、打仗乃至牺牲,就意味着他将是陡崖边的一条铁索,驻长在生与死的边缘。</p> <p>所谓军人,他始终为信念所胶着,灯红酒绿他也许见得很多,却又时常是个旁观者。他始终为情所惑,却很少用言语说破。</p> <p>所谓军人,他应该是半个企业家,起码要学会用几块钱去维系一月的生活。</p><p>他还应该是个设计家,让平淡的生活显得有声有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