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是中国东北一个最普通的小山村,与其他山村有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水。</p><p> 这里又是一个与其他山村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这里,晨光中的村头站着我的兄长,他身前身后的房舍是兄弟的小家,他脚下的土地是哺育我们梁家几代人繁衍生息的——故乡。</p> <p> 爷爷梁守义,去世的早,我们这辈人只有志金、志忱哥对爷爷有点印象。奶奶,梁卢氏。在过去,女子地位低,没有名,只有姓,出嫁以后,姓都会跟随丈夫,本姓则弃之不用,奶奶姓卢,嫁给爷爷以后,就成了梁卢氏了。奶奶晚于爷爷三年以后(五六年)去世的,由于爷爷常年有病,家里的内外事情都由奶奶来主持,这就造就了奶奶为人处事光明磊落,说起话来伶牙俐齿。从照片上也可以看出,奶奶就是那个年代的女汉子!</p> <p> 梁氏家族六兄弟</p><p> 大伯梁政起,(前排中)为人诚实,正直,待人热情、坦诚,看事儿具有洞察力,有发展眼光。很受家人及全村人的尊敬与爱戴,。我们梁家的每个小家,无论谁家有什么大事小情,都要找大伯来拿点子、作主。大到儿子娶媳妇,姑娘找婆家,大伯都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访底,看看对方是不是根本人家。小到买个猪崽子、小两口闹点小矛盾之类的事,大伯都要操心,记得志安媳妇计划外怀了二胎,由于间隔不够,需要罚款,那时经济条件又差,志安两口不打算要这个孩子,大伯知道了,坚决不同意,并提议,没钱交罚款,咱用东西顶,于是把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走了,这才有了今天树桩桩的梁松大侄儿呢。所以说大伯是我们梁家的掌门人!</p><p> 我爹梁政芳(前排右),排行老二。忠诚老实能干是我爹为人做事的禀性。来伙儿(没分家,大家一起过日子)的时候,大伯协助奶奶掌管家事,三叔干点技术活(赶车),脏活儿、累活儿我爹一个人包了,听妈妈说,鸡叫为天亮,爹就下地干活是常态,每年铲地的季节,都能铲坏两块锄板,从不攀比其他兄弟,无怨无悔,奶奶看着爹的这种干法都称他是“二傻子”。分家以后成立了生产队,我爹不知道从哪学到了一门技术——烤烟。是我们小队的“烟把头”,每年给生产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p><p> 三叔梁政明(前排左)。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对外交往能力。自从成立生产队以后,三叔就担当队长职务,清正廉洁,不以权谋私,是他当队长的恪守职责,这是他能连任15届队长原因所在。有时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三叔当队长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带领部分社员到外地搞副业,为了能谈成副业项目,就从自己家拿一些农副产品或三婶自己做的煎饼、粘火勺之类的农村特产来打点人情,当然这也是有三婶这样的贤内助的支持才能顺利完成的事,每年的副业给我们小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使得我们小队的劳日值每年都是全公社名列前茅。1967年1月30日,我们小队按上了国家电,是全公社85个生产队第二个按上了国家电的,从此告别了朦朦胧胧的小洋油灯时代。那天我们梁家还有一件更大的喜事——大侄子梁铁钢出生。大娘高兴地说“要是小丫头就给起名叫来亮”。大侄子真是个幸运儿,出生就给我们全小队的人带来了光明!</p><p> 四叔梁政生,(后排左)初中文化。到了四叔念书的年龄,我们梁家条件有所改善,才有四叔念书的机会。四叔也很珍惜这段时光,常听老哥三个说,四叔还当过老师呢,遇到不会的字,他就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征求答案。四叔那时的观念和先进的教学相长理念不谋而合!四叔不但聪明,还有经济头脑,那个年代就想做买卖,挣大钱。我想,四叔的人生理念,用于现在的话,一定是当今社会上的企业家或大老板了。👍</p><p> 五叔梁政波(后排中)。毕业于丹东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至辽宁省教育厅工作,之后调到沈阳市政府、沈阳市检查院工作至退休。五叔一生光明磊落,正直无私,对工作兢兢业业,即使在繁重的家务负担(五婶经常患病)情况下,也没有影响他的工作,还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对亲人朋友,温和善良,充满爱心。五婶先后做过五次大手术,孩子还都小,大女儿志华姐长大以后,有能力时扶持五叔照顾五婶,后期五婶卧床五年,大多时间都是五叔照顾五婶,精心侍候、不离不弃,多么的难能可贵啊!是我们晚辈们学习的榜样!</p><p> 老叔梁政凯(后排右)是我们梁家第一代大学生。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是我们梁家乃至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老叔政治思想高度敏鋭,人生阅历丰富,凤城一中毕业后留校任教,五六年考入东北师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六八年调入长春市委机关,先后在市委办公厅、研究室、工交部、纺织局、技术监督局工作,历任科长、处长、局长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任职,老叔都爱岗敬业、忘我工作,获得各种荣誉称号。</p><p> 老叔文笔、口才俱佳,每次回老家,家人们都围在他的身边,听他讲国家大事,谁有什么疑难问题,就由老叔来给答疑解惑。老叔特别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无论跟谁说话(哥嫂、侄儿、侄女儿)都是不笑不说话,没有一点距离感。那时候我们非常盼过春节,因为过春节老叔就能回来了,还给我们买我们没见过的面包、蛋糕之类的好吃的,掰开后,看见那蜂窝网状的小孔,咬上一口那细腻香甜的口感,心里美的不要不要的!🤗是老叔让我们饱了口福!</p><p> 老叔从小就知道孝顺父母及哥哥嫂子们,给奶奶梳头,给常年患病的爷爷喂饭都是经常的事儿。</p><p>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的前辈也不例外,就拿大伯和我爹来说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意识严重。记得八五春节,我们家族聚会后拍合影,大伯不让我和志雪参加,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是别人家的人了,当时我们非常不能理解。还有一次,志杰二哥家已有三个女儿,二嫂冒着重金罚款的危险,怀了第四胎,目的就是想要生个儿子,还真是如愿以偿了,二嫂生高成那天,我们梁家人高兴得用“奔走相告”来形容都不夸张,我们告诉大伯二嫂生个儿子,大伯都不相信,硬逼着大娘亲自去看看才肯相信,按理说,大伯已有自己的两个孙子了,不能太在意二哥二嫂生儿子的事了,从这件事可以出,他的每个侄儿没有儿子都是他的心病啊!</p><p> 再说我爹,已经有三个儿子了,我妈生我时,由于没有奶水,我爹怕养不活我,就要把我送给青城子我二姨家,我妈说:“就这一个丫头,死也死在我手里”,我妈隔三差五抱着我,去街访邻居有和我同龄的孩子家要口奶吃,我妈说,我吃一炖饱奶,就能缓阳几天,后来老叔偶尔给邮回点高干粉(相当于现在的奶粉),我两岁时,来伙儿的家分开了,把一灰袋子(现在的玻璃丝袋子)的粉籽都分给我们家了,就是为了给我吃,妈妈喂我,一口牙早早就坏掉了(烫的),就是由于妈妈的执着坚持,才有了我的今天,哈哈😄我的生命力是不是挺顽强啊!说这些,不是恨我爹,只能说明他重男轻女的程度之深。</p> <p> 这张照片缺少三婶和四婶。拍此照片时两位婶婶已经去世了,而且生前没留下一张照片,这是很遗憾的事。两位婶婶虽然离开我们很早,但她们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却深刻的留在我们这辈的心中。</p><p> 大娘、我妈和几位婶婶的共同特点都是忠厚老实,心地善良能吃苦耐劳……她们的优点相同地方有很多,也有不同的地方。</p><p> 大娘刘玉琴,性格开朗,仁慈,对家人或者外人她都是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早年的时候,奶奶去世的早,她就担起长嫂如母的责任,对五叔和老叔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后来听五叔给我们讲过,大娘用她自己分到的白色伽基布(相当于现在的棉麻),经过染色,给五叔和老叔做鞋、书包。还在书包上缝上一个大大的五星呢。在她的眼里,孙男娣女各个都是好样的,外人谁要说我们梁家人不是,她都要和人辩解甚至翻脸,邻居们有人曾说大娘:“你那筐里从来没有烂桃”。</p><p> 我妈姚淑梅,忠诚老实能干。这一点和我爹真是夫唱妇随了。孩子多,针线活就多,每年冬天换季的时候,妈妈从夏天就开始准备,拆洗旧的,然后缝补衬着,那时候要想穿一件三面新(即面儿、里子、棉花都是新的)棉衣,是好不错的人家才有那条件。我们姊妹中,每年能有两个人,穿上面儿是新的就不错了,补衣服里子是很费工夫的,每套棉衣做成也得需要一周时间吧,奶奶可怜妈妈孩子多,有时就帮我妈补补衣服之类的活儿。尽管这样,伙里的活,妈妈从来没有耽误过。</p><p> 三婶刘淑兰,幼小时双亲去世,寄养在老叔家里,客观生存条件造就了三婶懂事、立世早。17岁就嫁给三叔,虽然年龄小,但是个高,家务活样样都行,挑水、劈柴这类男人的活儿都不在话下。闲暇之余纺麻绳,一根根麻线在纺锤的旋转中,变成粗细匀称的麻绳,三婶就用这麻绳来给孩子们做鞋、纳鞋底,匀称整齐的针脚就像士兵整齐的列队。经她纳出的鞋底是妯娌、邻居们的样板。冬天在刺骨的寒风中刷粳草,手指被粳草戳扎成一道道血口,晚上回家摸上点蛤蜊油缓解一下疼痛,第二天接着干。三婶家孩子多,生活也很艰苦,可三婶精打细算、能干,日子过得也算滋润。虽然自己家不算富裕,还愿意帮助比她家还困难的亲戚、邻居。三叔有时爱打点小牌,三婶时刻提醒约束儿女,决不允许沾染这种陋习。三婶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美德令我们至今难忘。</p><p> 四婶杨庆珍,是大户人家姑娘。但她吃苦耐劳,看不出是大家女儿,到像是穷人家的孩子。听志家说,四叔不在家的日子里,小坤子小没人照看,四婶就把小坤子背在身上铲地、背垅,上山砍材,打树种籽,割腊条,打核桃卖钱……维持家里生活。四婶把“眼睛是懒蛋子,手是好汉子”当作人生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提醒教育儿女。后期四婶患上了肺气肿病,我亲眼目堵过四婶一口痰咳不上来,憋得满脸通红,感觉窒息似的场面看着揪心,尽管这样,四婶含辛茹苦把四个儿女拉扯长大成人,真算得上是女强人啊!</p><p> 五婶卢玉兰,勤劳朴实坚强、心灵手巧,干活做事追求完美。五婶会裁剪衣服、会用缝纫机做衣服是那个时代令人羡慕的手艺。五婶亲自给我做过衣服,不如意的地方就返工重做,从不糊弄。和五叔两地分居生活长达十多年,期间带领两个女儿上山开荒地,栽土豆、地瓜,种其它农作物来改善家里生活条件。64年以后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回沈阳之后就是六口之家了,靠五叔一人工资维持生活也不是很宽裕,五婶就到处打零工、捡纸壳卖钱贴补家用,五婶是那个时代勤劳朴实、勤俭持家农村妇女的典型。</p><p> 老婶刘秀兰,是妯娌六个中唯一有文化的人,而且还是大学文化,读过研究生,毕业后在吉林省实验中学任教直到退休,高级教师。从老婶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老婶是有智力、有素质有觉悟的知识女性。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说过“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老婶在和老叔婚后的生活中,能容纳老叔的侄儿、侄女们在家复习、备战高考这件事儿,就是对智力、素质、觉悟这三者关系作了完美的诠释!</p><p> </p> <p> 这是老叔在读凤城中学(现在的凤城一中)时和奶奶的合影。那时的凤城中学,也是凤城地区最高学府,老叔之所以能考上凤城中学,是他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努力的结果。妈妈常对我们说老叔刻苦学习的场景。那时生活困难,早晚学习,为了省点洋油灯那点油,不舍得点洋油灯,就利用几个嫂子做饭烧火时,蹲在灶坑门脸旁,借着灶坑里燃烧柴火的那点火光看书学习,这不就是古代匡衡的“穿壁引光”的再现吗!难怪老叔能成大气!还有老叔非常节俭,知道家里供他上学不容易,上学的路上,把大娘给他做的鞋装在书包里,等到了学校门口时再穿上。那时我们听了发自内心的感动,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以为我夸大其词。那个时代的物质条件确实匮乏到年轻人无法想象。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家里条件有所改善,起码都能穿起妈妈做的鞋,我们一个院的,住大伯家隔壁的卢丙海家的孩子,还都穿不起鞋呢,他家的大姑娘卢桂兰比我大一岁,成天光着脚,大脚趾头总是血淋淋,陈疤痕接新疤痕,每次看到她脚趾盖被踢坏流血的情景,我心里为她难过,同时也庆幸自己能穿上妈妈做的鞋。那时大伯家条件比我们家好的多,志雪能穿上买的鞋,那款式、颜色我只有羡慕了。</p> <p> 大爷膝下一儿二女。 这是1997年德志在我大爷大娘家的门前拍的一张最有温情的大爷大娘的合影!二老的一生,是为梁家人奉献的一生,晚辈们都将这俩位平凡老人的处世哲学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大爷的大格局与大娘润物无声的品格,决定了他们的孩子们一定会优秀!</p> <p> 这是大爷和他的重孙齐齐和重孙女文文,梁家血脉绵长,人丁兴旺。祖辈父辈品德高尚,勤劳朴实,不仅用他们辛勤的汗水迎来庄稼年年的收获,也用他们的仁爱和善良留下梁家一代代优秀的后人。那一堆金黄苞谷,就是梁家代代人才辈出的象征。</p> <p> 这张照片应该是93年前后拍的。大伯手里拿着不知是什么东西,可能是志雪带回来给两个孩子开发智力的玩具或书吧,你看雯雯那么聚精会神,再看看齐齐那神态和手势,是想把太爷手里的玩具夺过来看个究竟。大伯在享受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的同时可能在想:我能不能活到重孙子、重孙女儿结婚生子那天,要能活到那时候,我可就能见到五辈人喽😄!(此段文字纯属笔者联想的)😄😄大伯2003年去世,享年90岁,也属于高寿之人啊!</p> <p> 1995年在四门子的小黄岭上大娘与女儿志雪、孙女梁冰、外孙女赵聪、外孙子晨光、重孙子齐齐的合影!</p> <p> 2017年,借参加梁潇大侄儿的婚礼,哥哥、嫂子、姐姐也来到志雪家小住几日。他们一起游历了沈阳北陵公园、世博园,在居住园区等地都有拍照。兄妹情深,挚爱永远!</p> <p> 这是大舅哥志忱和妹夫德志的一张合影!他们是哥们又是朋友,是生活中的帮手,又是真正的知己!照片中的俩人心有灵犀,任何时候都能读懂对方!</p> <p> 梁浩与大伯感情之深,源于一段“父子情”。</p><p> 梁浩不到一周岁时,老婶又怀了二胎,老叔老婶还得上班,家里没有人照顾孩子,不得已就把梁浩送到老家由大伯大娘来抚养,大伯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视梁浩为亲生的一样,不让他受一点委屈。梁浩也没有辜负大伯大娘那一段的养育之恩,有能力以后,每次回老家,对大伯大娘都尽孝心。正所谓“知恩图报,善莫大焉!”</p> <p> 这是我爹和我妈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从照片的背景来看,是自家门前。老两口生了六个孩子,(五儿一女),是哥六个中孩子最多的。爹虽然没念过书,可他腹中的故事、谜语到是不少,每年秋天苞米下来时,要给国家交公粮,都得把苞米棒子拧成粒子炕干以后再交公粮,我们这些小孩子(梁家的、别人家的)都来我家拧苞米,就是为了听他讲故事,说谜语让我们猜,不一会工夫,一大炕的苞米棒子就变成了粒子了,虽然拧苞米磨手,但是听爹讲得绘声绘色,还是很开心的。爹虽然没有文化,有时候说话还会用词呢。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几天,我们家用报纸糊墙、棚,棚上留一个洞,方便猫出入捉耗子,不知是哪个哥哥在洞口旁边用红纸写两个字,老叔回来过春节,到我家刚进里屋门口就看到了那两个字,便脱口而出:“猫洞”!爹马上跟上一句:“正凯啊,俺们家是不是旧貌换新颜了”?老叔当时哈哈大笑地说:“二哥还会用词儿了啊😱”。这个场面我记得非常深刻,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儿。由此我感慨到,那时咱梁家如果条件好的话,大哥三个都能念起书,一定都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可惜他们生在那个年代!</p><p> 妈妈个儿矮,但是妈妈那双眼睛特别漂亮,黑黑的眼球、长长的眼睫毛,看上去就超出众人。我们姊妹六个没有一个遗传妈妈的长相。妈妈虽然个儿矮,干活从来没输给其她妯娌,我们家姊妹最多,每年换季的时候,都能穿上应季的衣服,记得有一年,梁浩回来过春节,他一回来,比他大的、小的都围着他转,一会儿去这家呆一会儿,再去那家呆一会儿,来回串。串到我家的时候,我妈正在炕上做针线活儿,梁浩就和我妈聊了起来,之前聊什么我没注意听,后来听到我妈问:“小浩啊,你说我跟你二大爷俩谁能先死?”梁浩没加思考的回答:“你俩一块儿死,”我当时一愣!没想到他能给出这个答案,后来慢慢想,梁浩是真会说话啊,谁也不得罪啊,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高情商的人,他希望他二大爷和二大娘“不能同生,但愿同死”啊!😄😄</p> <p> 我爹妈膝下的五儿一女。</p> <p> 这是梁家我们这辈姊妹中的老大梁志喜, 大哥虽然离开我们很久,但是他的人品、相貌、才华我仍然记忆深刻,口琴、二胡、箫,没有请过老师,他竟然自悟能吹拉出悦耳动听曲子,我们姊妹六个中,大哥是最聪明的,为人厚道,63年参军,在部队表现的也非常优秀,不长时间就当上了班长、排长,五年以后回家探亲,探亲假满返回部队时,下坑查看施工情况(哥哥是铁道兵,当时是修地下铁道)发生了意外😭,年仅27岁,留下一儿一女(小东才三个月、小燕三岁),那年我已经13岁了,那段的情景直到现在仍清楚的记得,感觉整个梁家的天都塌下来似的。大哥牺牲以后,街访邻居、亲属都说“好人不长寿啊”!</p> <p>上面是我的两个哥哥两个嫂子,下面是我的两个弟弟和弟妹。</p> <p> 农村有个习俗,每年春节亲朋好友都要互相聚餐,我二哥正月初二生日,所以我们先到二哥家聚,顺便给他庆生,这是2013年,二哥的外孙子录下的这段视频。</p> <p> 这是我和二哥、三哥人生的第一张合影,估计六零年左右照的吧,记事儿了。我清楚的记得我身穿的连衣裙(那个时代叫布拉吉)是我堂妹志雪的,照完相以后我就把布拉吉藏到我家的柜子里,志雪来要,我就不给,还说是我自己的,为此我俩就哭闹,后来经过大人的调解,把布拉吉还给了志雪。现在回忆起来即可笑又有感触,可笑的是五六岁我竟然有这种智商,别人的东西想霸为己有,感触的是,我们家困难,买不起裙子,看志雪穿的好衣服着急啊!😂😂</p> <p> 这是我的结婚照和孩子三岁时的照片,下面用几句顺口溜概括一下我的婚姻和家庭情况。</p><p> 一九八三九月天,我与卢野结良缘;</p><p> 彼此情投意又合,相敬如宾人称赞;</p><p> 本想白头与偕老,人算抵不过天算;</p><p> 阳光日子才三年,之后阴霾天气伴;</p><p> 吾君一病廿五载,抛下妻女去西天;</p><p> 和谐婚姻路虽短,回忆起来无遗憾;</p><p> 如今他走八年整,地球如此照常转;</p><p> 祈愿老天保佑我,以后身体更强健!</p><p> (当年卢野也是梁家长辈心目中一等女婿之一)</p> <p> 这是我们梁家和谐幸福小家庭之一,志平的全家合影。昨晚上,我为了凑够我们姊妹六个单人照,完成上面那张拼图,志平没有单人照和夫妻俩的合照,我让他儿媳妇给照,可儿媳妇没在家,这时小雅琳(6岁)说:姑奶,我给照,不一会儿,她爷爷奶奶的合照、单人照发给我,并用语音问我,“姑奶,你看我照的怎么样”?我感慨万千,我们这代人六岁时能干什么?十五六岁时要想照一张照片,得去通远堡照相馆,为了省三四毛钱的车费,从沟里岭(简便道)步行需两三个小时,尽管这样,头一天晚上高兴得都睡不着觉啊!所以说家人们,都一定要好好注意身体,最大限度活到我们该活的年龄,来享受社会进步、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吧!</p> <p> 三叔在凤城志伟家楼下的留影。让我们晚辈们最佩服的是三叔的记忆力。当了十五年的生产队长,多数都是跑外,到大城市联系副业,没念一天书,走南闯北,办事的成功率高。我曾经问过三叔:“你不认识字,来回坐车,怎么能找到你要去的地方和人?”三叔说:“鼻子底下不是有嘴吗,打听呗。”由此看来,三叔有超强的记忆力!每次外出回来,都要到大爷家汇报情况,讲他的所见所闻,三叔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在社员大会上总结、分工时因人而异,平等对待,语言干脆利落,博得广大社员的信赖和拥护。后来三叔年龄大了,由忱哥接替三叔的队长职务,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小队的队长,始终有我们梁家人担任,不管是谁当,都少不了大爷这个总参谋,那时我们小队是远近闻名的富裕队,是与我们梁家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外地的姑娘都愿意嫁给我们小队的小伙,所以我们小队很少有光棍小子。</p> <p> 三叔三婶的三儿两女。</p> <p> 这是三叔和大孙子梁高峰、外孙子陈铎、小孙女儿梁钰在志伟家楼下,凤城二商店小凉亭合影留念!</p> <p> 一家人什么最重要,是亲情!你病了,我为你端茶倒水,我累了,你给我揉肩锤背,老人能体谅孩子的不易,孩子能心疼父母的辛苦,一家人在一起,彼此呵护、彼此关心,亲情胜过万两黄金!</p><p> 这几张照片就是志月哥哥有病期间,亲人们围绕在他的身边,虽然不能解除他身体的病痛,但在精神上给了他及大的安慰!</p> <p> 这是两代军人的家庭,岳父扈德栋从军22年,正营职转业到公安局工作,2010年因公殉职。女婿丁庆霖从军14年正营职。外孙女儿丁宝在家人的祝福中快乐的成长!</p> <p> 四叔一生勤劳热爱生活。心地善良为人耿直,护群热心肠。头脑灵活,有市场意识。他曾领一群人去本溪小市做木头,为村集体赚到不少钱。1972年搬家到牡丹江之后,在当地又办起了木器厂,也尝试办过化工厂。他是梁家在改革开放中最早进入市场的人之一。他用勤劳的双手和儿子梁志金一起较早地盖起了大瓦房,把儿子梁志家,孙女梁光华、梁丽华送上了大学,并带领全家过上了美好的生活。</p> <p> 72年四叔家就搬到牡丹江了,之后四叔的三个哥哥、两个弟弟都来过牡丹江,看看离开老家来到千里之外 黑土地上这家人生活的怎么样?此照片是1984年,四叔老家的侄儿们,给四叔来过80大寿呢!</p> <p> 看四叔这慈祥的样子多有派!又有学问。😄😄😄</p> <p> 1977年,志忱哥(前排右)在生产队当队长时,生产队里没有小豆种,于是就四处打听“挖门盗洞”寻求小豆种的来源,牡丹江的梁家人解决了这个难题,忱哥和小队的会计方政华(前排左)来牡丹江往回扛小豆种时,和四叔家的四个孩子合影留念!</p> <p> 1980年,老叔带老儿子小军到牡丹江四叔家过春节。</p> <p> 四叔家的志金哥和凤兰嫂,现在是我们家族我们这辈中最大的兄嫂。金哥今年77岁,身体倍儿棒,下地干农活儿,给个小伙儿都不换。</p> <p> 五叔年轻时英俊潇洒、气宇不凡。五婶引人注目的发型多么的时尚,现在看都不过时,非常之酷!老两口的一生可以用坎坷来形容。结婚初期分居两地,后来家搬到沈阳以后,五婶身体不好,经常患病,先后做过五次大手术,什么样的人能经得起五次手术的痛苦啊!五婶身心痛苦是常人无法忍受的,五叔精神上的痛苦也是难以想象。五婶五次手术,多数是五叔陪伴在床前,精心照顾,关注病情,认真做记录,把每天的病情、用药情况记录了厚厚的一本子。出院以后,五婶的身体还插着几个管子,需要天天换药,高温消毒,五叔每次都小心翼翼的在做,这种状况持续两年左右,其中之难是可以想象的。五叔是他四个儿女心中的楷模,也是我们这些晚辈们的榜样!</p> <p> 五叔的全家福照。早些年,五叔家,老常大姑家都在沈阳,那时这两家就是我们这些农村亲戚到沈阳的驿站。后期志雪也在沈阳安了家,又多了一个驿站。88年,我丈夫卢野在沈阳住院期间,沈阳的这些家人们亲自去医院探望,卢野手术的那天,家里去了二十多个人,五叔穿的检查院制服特别显眼,同病房的人非常羡慕我们,认为我们家庭背景不凡。德志多次骑自行车去医院探望送东西,(医院离市里很远),出院时,志全开车把我们送到车站。总之,沈阳的这些家人们,为我们农村的家人们在沈阳就医提供了很多方便,这也只有我们梁家人做得到!</p> <p> 这是五叔五婶的俩儿俩女及他(她)们的另一半,男的各个帅气十足,女的各个靓丽有余!</p> <p> 其乐融融的沈阳五叔一家!</p> <p> 看看老叔老婶这些老旧照片,回忆过去,不是因为生活在过去,而是眷恋过去自带柔光的温暖岁月所带来的幸福和爱!</p><p> 热恋中的老婶脚步轻扬,蓬勃向上,老叔自信、阳刚,俩人的嘴角都微微上扬,幸福写在他(她)们的脸上,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如果说婚姻的本质是一场合作,而老叔、老婶的一生都是带着温暖爱意的合作!</p> <p> 老叔的大学时代,英俊潇洒、风流倜傥!</p> <p> 这是老叔在东北师大时的工作照。</p> <p> 看这小哥仨的眼神,各个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p> <p> 看老叔老婶看孙女儿那眼神儿,真是应了老人那句话“隔辈儿亲啊!”</p> <p> 这张照片,看一丁的大小可以推测应该是不满周岁吧,也就是八八年左右拍的,老叔手里拿着水果,预想给一丁吃,再看看每个人的表情,有老叔老婶这样的老人,一家人要想不和睦都难!</p> <p> 2014年劳动节期间,浩弟一家去夏门军弟家,和老婶一起乘坐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金门县大担岛的游船上。</p> <p> 子晨小侄儿,生日快乐哦!</p> <p> 这几张照片分别是在七十年代时在通远堡照相馆的留影。那时,只要沈阳的志华、志光、长春的梁浩回老家,临走时,我们都要去通远堡送行并合影留念,那时的交通不方便,我们就从沟里岭步行,历时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通远堡。回来时,我们都累得精疲力尽,还有的脚磨起了泡,但一想起姊妹们在一起快乐的时光,什么累啊、泡啊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p> <p>七十年代,姐妹同框!</p> <p>这哥三个的年龄一大一岁,在堂兄弟中排行八、九、十。每当大家族有大事情聚会时,这哥三个走的最近,形影不离!平日生活里,老八(志敏)家里经济条件差,老九(志伟),老十(梁浩)没少接济他。</p><p> 堂兄弟中八九十,</p><p> 感情如同亲兄弟;</p><p> 老八家庭条件差,</p><p> 九十出手接济他。</p><p> </p><p><br></p><p><br></p> <p> 四叔家的嫂子王凤兰(前排中),搬到牡丹江以后,第一次回老家时,妯娌们亲热的如同亲姐妹,为了留下那一刻的回忆,妯娌五个步行到通远堡照馆合影留念!</p><p> </p> <p> 77年 ,恢复高考以后,志雪、志家到老叔家复习准备高考,79年她们俩和梁浩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80年志光也到老叔家复习准备高考,此照片上的“八十年代第一春”就是当时的背景。</p> <p>志雪、志家在老叔家复习,79年两人同时考上理想的大学。老叔老婶家,是我们梁家这辈人大学的摇篮!</p> <p>1979年秋,志雪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志荣送妹妹志雪上学与老叔、老婶及三个弟弟全家一起合影!长春的叔婶家,是我们永远依靠的港湾,给予我们想要的温暖!</p> <p> 我们的前辈只有兄弟六人,没有姐妹,所以我们这辈儿人就没有亲姑,陈玉芬表姑家和老常大姑家的姐妹,无论是上一辈儿或我们这辈儿,相处的就像亲姐妹一样,1981年,陈玉芬表姑家搬到凤城,大姑家的张兆华在凤城体校上学,我在凤城师范读书,我们三姐妹找机会就到凤城照相馆留下这美好的回忆。</p> <p> 1985年春节,梁氏大家族又一次大聚会,牡丹江的、长春的、沈阳的都回农村老家过春节!</p> <p> 85年春节期间,三个姑姑和三个侄女儿在大伯家窗前合影留念!</p> <p>1990年,老叔去北京开会,回来时在沈阳老常大姑家小住两天,大姑把家住沈阳的五叔也邀请到家,小哥俩与大姑家的人合影留念。</p> <p> 每年春节(大年初一),我们梁家的大人小孩都要去大伯家,给大伯大娘拜年,大伯大娘准备好多水果、糖块分给来拜年的人,如今几位老人相继去世,四门老家忱哥最大,这种拜年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还到那个院,那个房子,忱哥和嫂子就是我们弟弟妹妹以及晚辈们拜年的对象了。此照片应该是给大伯大娘拜年后的集体合影了。</p> <p> 同上一张照片同时间、同地点,侄儿、侄媳妇们给大伯大娘拜年啦!祝大伯大娘健康长寿!</p> <p> 孙子们、孙女儿女婿们给大爷大奶拜年啦!祝大爷大奶寿比南山不老松!</p> <p> 1991年国庆节,是晚辈们男孩中排行老大的梁铁钢大侄儿新婚之日。大伯不但在我们梁家有地位、受尊重,在老亲古邻中也有威望。大伯家办喜事,老亲古邻基本都到场,看看这些部分照片,可以想像到大侄儿婚礼场面的热闹程度。</p> <p> 新郎、新娘和奶奶、姑奶奶们合影留念!</p> <p> 大哥结婚啦!看看这些弟弟妹妹们,各个喜笑颜开!</p> <p> 昔日的小屁孩儿,如今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p> <p> 2004年农历十月初二,是我们的老婶70岁生日,我们这些晚辈们分别从凤城、牡丹江来到长春,为老婶祝寿,衷心的祝愿老婶健康长寿!</p><p> </p> <p> 老婶80岁生日时,在两个儿子、几个侄子的精心策划筹备下,在农村老家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日party 。内容丰富新颖,有合唱、独唱、诗朗诵、快板、三句半等。编导和演员都是我们梁家自己人,编导志家把台词分别布置给表演者,自己练习,没有彩排,上场就演,效果超出想像的好!尤其是四个孙子表演的三句半,道具用的是“锅碗瓢盆”,节奏打的还真有乐感,谁忘记台词了,后面还有递台词的,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街访邻居们看后都说,看了你们这场生日宴会,都赶上看中央春节晚会了!邻居们说的没错,我们梁氏大家族,人才辈出,搞一场文艺节目还真不是什么难事。</p><p> 此次老婶生日宴会的照片就不一一上传了,每家都有《春辉永绽》80华诞这本书,精彩画面,书里呈现!</p><p> 老婶不负晚辈们的众望,如今已87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p> <p> 这是 老婶80岁生日party 上孙子们表演的三句半《夸夸咱们老梁家》,作者梁志家,表演者梁晓东、梁高翔、梁高峰、梁高明,由于哥四个拿到手里台词时间短,没等背下来就得上去演,所以还有梁铁钢、梁铁强、梁高松哥三个给递台词呢,逗得大家捧腹大笑!😀😀</p> <p> 2008年劳动节期间,梁莹侄女儿结婚,沈阳、长春的亲人回来送亲,当时正是河口桃花盛开的季节,正好顺便一游,一举两得!</p> <p> 四叔、五叔去世以后,于2009年同时回老家安葬,圆了四叔、五叔落叶归根的遗愿。这是梁氏大家族又一次大聚会!</p> <p> 父辈们哥六个、妯娌五个相继去世,唯有老婶一人至今快乐健康的陪伴着这些孙男娣女。晚辈们也视老婶是我们梁家的宝。愿老婶永远不老,陪伴我们到老!</p> <p> 兄弟和气金不换!</p> <p> 妯娌和气家不散!</p> <p>姊妹感情深,默契心连心!</p> <p> 这张照片上的小姊妹们,他(她)们的爷爷就是开篇那张“梁氏家族六兄弟”。从我爷爷那代算起,这些小姊妹们是梁氏家族第四代传人了,从血源来看,似乎渐渐变远,从亲情、感情来看,就像亲姊妹一样。</p><p> 2017年末,我三哥家的二鹏突患重病,大呕血,急需手术,他家是我们家族中比较困难的,当时三哥家只有五百块钱,情况紧急,这时在忱哥、志家、志伟、梁浩、铁钢的牵头下,从牡丹江到长春,从沈阳到凤城、四门子,我们大家族的每个大家、小家都尽自家最大的能力,多则五千,少的五百,共众筹四万多元,挽救了二鹏的生命。这件事儿,在我们当地被传为佳话,邻里乡亲们都说,没见过你们老梁家这么团结的家族。类似于这种一家有难,大家帮助的事例不止这一件,这就是我们梁氏家族与其他家族的不同之处吧。</p> <p> 2010年劳动节,志忱哥和淑兰嫂子(右一)考虑到农村的几个妯娌很少外出旅游过,就邀请她们到丹东一日游,这是她们在游船上留下的难忘的回忆!</p> <p> 妯娌相处如同姐妹,</p><p> 古往今来难能可贵;</p><p> 只有我们梁氏家族,</p><p> 代代相传后生可畏!</p> <p> 梁氏和睦大家庭,</p><p> 分别居住东三省;</p><p> 每当一家办喜事,</p><p> 兄弟姊妹聚一起。</p><p> 这几张照片是2016年,长春的一丁侄女儿草坪婚礼的现场,让我们这些农村家人长了见识,感受到了西式的草坪婚礼与中式的酒店婚礼的不同。</p> <p> 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姊妹开心的聚在一起,这是小姊妹们借一丁婚礼的机会又一次相聚!这是婚礼的头一天晚上酒店聚餐的场面,看看他(她)们的表情,似乎不醉不归啊!</p> <p> 参加一丁侄女儿草坪婚礼的家人们合影留念!</p> <p>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祭祖节日,每年的清明节,外地的家人们都回老家祭奠已故的亲人,老家的亲人们,盛情款待外地的家人,那酒水、饭菜不亚于年夜饭,记得有一年,是我小弟志平家招待,当菜端上桌以后,志全说:“这菜真硬”!我小弟志平幽默地回答说:“哪个菜没烂(熟)重做?”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就这样,今年这家招待,明年那家招待,老家的亲人们,家家争先恐后,没有人摊派,提前几天就和梁家晚辈拿事的铁钢大侄儿打招呼,怕的是两家重复准备,无论哪家招待,都准备三、四桌的饭菜,老家的人也借此机会在一起聚餐,畅谈“湖水深,潭水深,比不过姊妹情深!”此照片是2018年清明节,外地的家人们回来扫墓后,在忱哥家吃完饭后,部分家人合影留念!</p> <p> 以上几张照片是2018年9月,表弟方政伟儿子结婚之日,部分家人小型欢聚。</p> <p> 2018年9月,梁氏家族小型聚会,庆祝志全家添丁进口,志全夫妇荣升晋级爷爷奶奶!</p> <p> 2019年9月7日,志家女儿梁雨结婚,我们提前一天到牡丹江,牡丹江的家人们视我们为远方的贵宾客人来招待。这是志金哥、志伟姐、志坤妹家的屋内、屋外姊妹久别重逢的画面。</p> <p> </p> <p> 婚礼结束后,新娘新郎同吉林、辽宁的亲人合影留念!</p> <p> 2019年9月8日,志家带我们到牡丹江著名景区“镜泊湖”观光。</p> <p> 我们梁氏家族,由爷爷奶奶俩人繁衍生息到现在已有140人左右。居住东北三省,年轻人的工作分布祖国各地,要想聚全实属不易,这张照片是2013年,我们的老婶八十大寿生日时的合影,约70人,每个人的表情都渗透出“我是梁氏家族一员的自豪感!”</p><p> 我们梁氏家族成员职业有点单一,教师具多,医生、护士职业几乎没有,今后看看小辈儿们,谁能够填补梁氏家族这项空白?👍😁</p> <p> 如今,社会在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梁家大部分人已走出了那个小山村,到城里买了楼房,过上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城里生活,人虽离开了老宅,心却永远离不开!</p><p> 今年,忱哥又将老宅翻新了,从房顶到屋内,真可谓旧貌换新颜了!此视频就是翻新后的老宅。</p><p> 老宅是每年春节,无论你是身在天南还是海北都是急需奔回的地方~</p> <p>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们的心胸;</p><p>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p><p>故乡,是中秋的那轮月;</p><p>故乡,是永远改不掉的口音;</p><p>故乡,是那个叫岭东的小山村;</p><p>故乡,是有梁家人在的那个心灵的依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