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СГ一3科拉超深钻井,是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开始的一项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在1989年钻深达到12263米,成为世界上最深的科学钻探参数井。钻井位于摩尔曼斯克州,扎波利亚尔内市以西10公里,井开于波罗的海地盾东北部,前寒武纪携矿接合処。井深12263米,上部孔经92公分,下部孔径21.5公分。С Г一3井不带有任何探矿目的,纯粹用于钻至莫霍面(坚硬地壳与充满岩漿的地幔的界面)的科学研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СГ一3科拉超深钻井场址</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地壳结构示意图</b></p> <p><b> 项目背景</b></p><p><b style="font-size: 20px;"> </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处于冷战时期,除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外,在科研方面也进行激烈的竞争。由于苏联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短短几十年中就迅速发展成为工业军事强国。上世纪70年代苏联钢铁产量达到1.5亿吨,而美国仅为7000吨,苏联石油产品及部分材料产量远超过美国,居于世界领先。苏联核弹45000枚,是当今各国总合的三倍以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世界笫一颗人选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把加加林送上太空,开创了人类进入大空的新纪元;1971年4月19日发射了世界第一座"礼炮1号"空间站,从此,太空载人飞行进入一个新阶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美国这三件事分别是1958年、1962年、1973年完成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8年苏联航天飞机"暴风雪"号升天,在技术性能上远比美国航天飞机先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b style="font-size: 20px;">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类第一颗地球卫星</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1961年苏联用"东方红号"运载火箭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送加加林上天</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苏联发射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1988年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上天</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安一225"梦幻"运输机运送"暴风雪号"航天飞机</b></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美国在登月方面胜过苏联,苏联出于与美国竞赛和科研的目的,计划进行一项重大科学钻探项目,先钻到莫霍面(全名莫霍洛维奇界面),创世界记录以战胜美国。</span></p> <p> <b style="font-size: 20px;">СГ一3科拉超深钻井现场</b></p> <p> 科拉钻井的目标为15000米,计划20余年的时间完成。动员了苏联几乎所有领域的人力,物力,钻探于1970年5月24日开始,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中,只有少数的科学家得以到现场参加研究工作。所有参加此项钻探工作的人员均分得一套莫斯科公寓房,工作期间的月工资水平达到大学教授一年的薪金。钻井现场成立了十六个实验室,对岩心进行分析研究。整个研究计划是在苏联地质部部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p> <p><b> </b><b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6月6日,钻井深度超过美国当时保持的9583米的最深钻进记录。钻探现场拍照留念。</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钻井深度达到12000米,此时,苏联举国欢庆,将进一年的各种庆祝活动。钻进工作也停工将近一年。</b></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恢复钻进后,大约钻了66米,1984年9月27日,就发生了严重的钻井事故,5000米钻杆断在井下,由于孔深不好打捞,只好在7000米处重新向下打分枝侧井。又钻了5年时间,于1989年达到了12263米。</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时井的温度已经达到180ºC,远高于预期的100ºC,按照当时温度梯度测算,15000米深井底温度将达到300°C,远远超过钻头的工作温度,钻进工作不得不终止。</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尽管科拉钻井没有达到15000米的目标,但12263米的科拉超深钻井本身就是人类的一项壮举。至于后来美国在卡塔尔12289米的油井及俄罗斯在库页岛12345米的油井,它们是普通油井,不能与苏联科研参数完备、科研价值很高的科拉超深钻井相提並论和同日而语。</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大陆科学钻探超深孔排名</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名: 苏联 СГ一3科拉超深井,钻深12263米,(1970一1989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名: 德国 KTB超深井,钻深9100米,(1987一1994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名: 中国松科二井,钻深7018米,(2014一2018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СГ一3科拉钻井的成果,为继苏联(后继俄罗斯)空间站、深海勘探船之后第三大科研成果。</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次,在9000米发现极富金矿及金刚石矿。黄金含量为80克/m³,金矿开采标准为4克/m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科拉超深钻井的终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辉煌之后的科拉钻井,随着苏联的没落,资金的短缺,原计划钻井现场建立永久实验室和观测站,进行各种地质和地球物理领域的观察实验等项任务均未实现。直到2006年资金耗尽,终止科研活动。2008年废除该钻探基地,曾经辉煌的科拉超深钻井被金属盖子严封,实在令人痛惜。</span></p><p><b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科拉钻井被废弃,但所留下的科研成果,观测资料,技术文件,将是指导今后进行大陆科学钻探的最宝贵的经验和参考资料。</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谢谢观赏,欢迎指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