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27]吴明明教学《祖父的园子》(五下)

严仍江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4, 230, 201); 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6, 130, 24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名师长成和坚守的地方。六安市严仍江小语名师工作室引导成员立足课堂,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近期开展优质课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现将这些课推出与大家分享。</span></p> <p>教师课文朗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祖父的园子</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统编版小语五下册第2课第1课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吴明明</p><p>&nbsp;</p><p>教师简介:</p><p>吴明明,女,本科学历,一级教师,2005年9月参加工作,曾被评为霍邱县“教坛新星”,执教语文课曾在省、市优质课评选中获奖。</p><p><br></p><p>教学目标:</p><p>1.认识“蚱、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蚂”等的14个生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0个词语。</p><p>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3.默读课文,能说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p><p>4.能从写景的部分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p><p>教学过程:</p><p>&nbsp;</p><p>一、导入</p><p>1.我们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童年生活”,童年是一首诗,写满最美的诗行;童年是一首歌,谱写着最动听的旋律。冰心说:“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往的最深刻的记忆。 ”萧红回忆童年时说:“就这样一天一天,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这是她在《呼兰河传》中写下的心声。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好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p><p>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p><p>3.简介作者:</p><p>萧红 (1911-1942)中国近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曾有人这样评价她:“萧红是一朵开在中国北方原野里的花,盛开在中国东北的农家院落里,她从来不用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p><p>(设计意图:导入时以由单元主题“童年生活”引出话题,让学生有亲切感,再用诗意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冰心和萧红所描绘的童年中,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祖父的园子”中。学习课文之前先了解作者,有个感性的认识,引用别人的评价让学生感受萧红如祖父的园子里那些生物一样充满活力,与第二课时再次深入介绍成年萧红及她的早逝,形成鲜明对比。)</p><p>&nbsp;</p><p>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p><p>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由读课文。</p><p>自读提示:</p><p>(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p><p>(2)读完想一想,课文围绕祖父的园子写了哪些内容?</p><p>2.检查自读效果。</p><p>(1)多种方式分类读词语。</p><p>(2)学习多音字“晃”,并学习确定多音字读音的方法。</p><p>(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读生字,写生字,重点指导“承”“铲”“瓢”,范写“承”,学生书写,点评。</p><p>(4)想一想,课文围绕祖父的园子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p><p>3.默读课文,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根据回答,结合思维导图梳理课文。</p><p>4.指名学生回答。</p><p>(设计意图:“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引导学生识字写字过程中,教会他们辨别多音字的方法和有感情地朗读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解决课后练习第一题,并结合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脉络,让他们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p><p>&nbsp;</p><p>三、重点品读第一部分,体会写景部分表达的思想感情。</p><p>1.再读第一部分,圈画出相关景物,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p><p>2.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一段话的意思。</p><p>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指导朗读。</p><p>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从最后一句话你能体会到榆树的什么?指导朗读。</p><p>5.祖父的园子里景物众多,在第一部分中,我们透过作者的字里行间看见一个色彩丰富,新鲜漂亮、富有生机的园子,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园子写得这样新鲜漂亮,富有生机呢?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p><p>6.因为喜欢,所以赞美,因为热爱,所以赞叹,作者把自己对园子的喜爱与赞美融入到一花一草中,倾注在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身上,连大榆树都仿佛有了生命。这种将人的情感寄托在某一景物上,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写法,就是寄情于景。</p><p>7.“一切景语皆情语”,像这样在景物中表达作者感情的片段还有很多,比如《呼兰河传》中的这个写蒿草的片段,从这个片段中我们体会到的不再是热闹,新鲜漂亮,而是——(荒凉),这是文字传递给我们的情感,《呼兰河传》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真是字字含情,句句有意,怪不得茅盾这样称它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这部长篇小说。</p><p>(设计意图:通过对前三自然段的品读感悟,来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具体语段学习“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并通过拓展语段感受这种方法的好处。)</p><p>&nbsp;</p><p>四、总结</p><p>园子里的一切都是新鲜漂亮、富有生机的,就像童年的作者一样,在文字背后是作者对园子的喜爱和怀念。那么祖父的园子里还有哪些秘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祖父的园子》,去感受文字里面蕴含的温度,文字背后深藏的情意。</p><p>(设计意图:既总结本课时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又提出</p> <p>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p><br></p><p>五、作业</p><p>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p><p>2.课外阅读《呼兰河传》。</p><p>(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堂上学到的朗读方法去学以致用,训练有感情地朗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借推荐《呼兰河传》来推广阅读。)</p><p>&nbsp;</p><p>板书设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祖父的园子</span></p><p>&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色彩丰富 &nbsp;&nbsp;&nbsp;&nbsp;快乐</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鲜漂亮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寄情于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富有生机 &nbsp;&nbsp;&nbsp;&nbsp;喜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设计意图:本课板书是对本课主要内容的概括,通过抓住关键词的方法提取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学习“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p><p>&nbsp;</p><p>教学反思:</p><p>录课前后</p><p>五月下旬,“严仍江名师工作室”中发布了新任务——每人录制一节视频课。</p><p>接到任务后,我思索着:该选择什么样的课文呢?回想几次上公开课和赛课的经历,我将目光再次锁定在“老”课文上。由于此次要求录制五六年级的课,反复比较之后,我最终决定选择五年级下册第二课《祖父的园子》。</p><p>《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作者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带我们走进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就像是一幅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中有树、花、菜,庄稼、蜻蜓,蚂蚱,小鸟,风、雨,以及太阳的光芒和云朵的影子,这里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篇课文是以前人教版五年级就有的“老”课文,怎样将“老”课文上出新意来,又成了我要思考的问题。</p><p>按照惯例,备课之前先读文,反复读文,朴素地读,深入文本感受课文传递的信息;然后找来教参和两本权威的教学设计,学习领悟,比较筛选,看看哪些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再到网上搜索国家平台和省平台的网课,观课,记录,再学习,消化;做完这些,已是几天之后,这一课该怎么设计,我的脑子里还是没有一点头绪。最后,索性放下所有的“框架”,思考一下我想教给孩子们什么,方法!我要在学课文中渗透学习方法,抓住语文要素,突出单元主题,想好这些,我感觉豁然开朗,不再纠结,就这么来吧!</p><p>在设计《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时,我以“童年”为话题,引出冰心和萧红关于童年的描述,再过渡到《呼兰河传》中“祖父的园子”,引入课题;在简介萧红之后,带领孩子们走进课文自由朗读,并抛出第一个问题“课文围绕祖父的园子写了哪些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时,重点教给孩子们辨别多音字的方法及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解决完第一个问题之后,顺理成章地链接到课文脉络的梳理和课后第一题的解决;然后品读前三个自然段,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并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学习“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最后由写作方法进行拓展——《呼兰河传》中的另一个片段,进一步体会作者透过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设计是在反复摇摆,不停修改中完成的,课件也是前前后后修改了七八次,每一次看都觉得应该再改动一下,好一段时间我都在焦虑、肯定又否定之中度过,甚至好几次梦见自己在录课。</p><p>在等待中,约定录课的日子终于来了,我要录制的是第一节课,七点多我到校后就开始调试课件,但不管怎么捣鼓就是没有声音,音箱发出刺耳的“吱吱”声,我一下慌了神,赶紧寻求帮助,但是眼见着就要到第一节课上课的时间了,孩子们早已准备就绪,帮忙的同事来了几拨,音响还是不行,难道今天无法录制了?紧张、着急、懊悔一齐向我袭来,窗外风呼呼地吹着,我的衣服却已汗湿透,头发也紧紧地贴在脸上,我不由得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提前一天来调试好?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干脆去楼下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音箱,没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李主任办公室正好有合适的音箱,抱着几个音箱,我一口气跑到三楼,以最快的速度调试,匹配成功!终于赶在第二节课上课前做好准备工作。</p><p>第二节课上课铃一响,我就开始上课,经过早上一折腾,孩子们有些紧张,我也不怎么在状态,神经紧绷着,再加上这几天口腔溃疡,嘴巴里有个大泡,好几次出现口误,舌头打不过来弯儿,随着课堂时间的流逝,我慢慢进入状态,孩子们也越来越放得开,终于在预设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p><p>录完课后,我不停地在脑海中“放电影”,发现教学设计还是存在问题:在品读第一部分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这样分开一段段的学习,这样会给人一种串讲的感觉,个别品读还不够,没能让孩子们用声音诠释出他们的理解,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我对课堂的控制太多......</p><p>“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不完美,才能促使我们思考,迫使我们不断学习,录课前后,最大的收获早已不是比赛或交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对文本及教学的思考,才是最珍贵的,且行且思,且思且行!</p><p>&nbsp;</p><p>&nbsp;</p><p>&nbsp;</p>

园子

课文

祖父

萧红

呼兰河

童年

朗读

作者

体会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