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23梁生宝:中国当代文学史闪亮的典型形象

阿鹏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马克思</b></p><p class="ql-block"><b>找梁生宝容易,走进图书馆,他在柳青“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创业史》里;找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王家斌却不易,他在“古城”西安长安县的皇甫村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记得上初中语文课,老师为我们范读从《创业史》中节选出的课文《梁生宝买稻种》:“ ……生宝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票房的全部情况。他划第二根洋火,选定他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他才把麻袋在砖漫脚地上铺开来了……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了……,这好地场嘛!又雅静,又宽敞……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梁生宝这个在中国文学史上代表建国初期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创业的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从那时起,就印在我的心中。转眼多少年过去了,仍让我难以忘怀,不过有时也想,写小说的是“一人作虚,万人传真”。梁生宝是小说中的人物,我一个读者何必对他太当真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次到西安,陕西省文联的陈君峰告诉我:“《创业史》是描述当年陕西农村的一篇纪实文学,主人公梁生宝的故事也基本取材于农民王家斌,这个王家斌就住在我们长安县的皇甫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一发现,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当即请小陈作向导,约几个同来西安开会的同伴,租了自行车先跑到终南山领略一番《创业史》描绘的山川秀色,然后折回头,脚下生风,穿村过乡,待拐过渭河上的石板桥,又走了一段老牛车道,才进了柳絮杨花的皇甫村。梁生宝呀梁生宝,今天我终于要同你见面了! </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图中梁生宝、右为陈君峰、左为本文记者)</i></p> <p class="ql-block"><b>小村很静。我们找到村西头一家房前,只见黑漆斑驳的木门半开着,灶房间有个头扎小辫子的女孩正在锅台上切菜,见我们扒在门口,她忽闪着一双秀气的大眼睛,打量我们似在问。我忙说:“梁生宝是在这住吗?”竟忘了说找王家斌。那女孩却不计较,说声:“找我爷爷呀?!”便放下手中活计,进里屋去了。</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稍会儿,“梁生宝”走出来(我仍愿以梁生宝来称王家斌), 同我们一一握手,说着客气话。 他就是童年时讨过饭,少年时在财东马房过夜,青年时又在秦岭荒山里过日子,“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的梁生宝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仔细地打量着面前这个老农民:体瘦弱,背微驼,短头碴花白,额头眼角布满皱纹,穿一件翻出白领子的黑上衣,青条绒裤子的裤脚上印着已经干了的几点泥迹,好似下田刚回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不禁有些失望,因为他同我想象中的那个红脸浓眉,身材彪壮,血气方刚的梁生宝形象相差甚远,岁月真是不饶人呢!听说我们从辽宁、云南、江西等省来,“梁生宝”憨笑地说:“那可有好远哟,还到这里来看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长安县的农户人家门坎高,坐上去像坐着北方的小板凳。“梁生宝”坐在门坎上,我们也就顺势蹲在他身旁。“梁生宝”告诉我们,前些年各地常有人来看他,谈柳青,谈蛤蟆滩,还提终南山,以及他买稻种过夜的那个小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梁生宝”说那还是1952年春天,柳青从北京到这里安家落户。他没有一点作家的架子,早晚与乡亲们在一起,处得像亲兄弟一样。那时“梁生宝”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柳青常到他家与他拉家常还商量队里的事。当时“梁生宝”只知道柳青来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却没想到以他作生活原型,写出那么一本厚厚的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柳青写完《创业史》之后,曾把签名赠言的一本书送给他做纪念。并把所得稿费全部送给皇甫村,支援农村建设。我要求看一看柳青签名并给他赠言的那本书。“梁生宝”拍了一下大腿,叹口气说:“那书东借西借,再没有传回来。”</b></p> <p class="ql-block"><b>我为没能见到柳青为“梁生宝”留下的真迹为他惋惜,为我遗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与同伴进屋喝水,顺便看一下“梁生宝”的住房一一这是已经使用多年的里外三间屋,显得有些陈旧。“梁生宝”住的东屋土炕上散放着一床被褥,他的孙女指着放在铺上的半导体,说是爷爷听新闻用的。到另间屋子去看,也没有什么新摆设,看样子,这户农家的生活水平并不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梁生宝”见我们出来,歉意地说:“家里没有收拾,又不太富裕,方才就没好意思让你们进去坐。”我这才弄懂他开始便坐到门口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为《创业史》的主人公,“梁生宝”曾是建国初期广大农民引以为傲的模范,而今,他的家庭生活属于村中一般水平,或许他担心因此会冷落我们采访的热情?或许怕我们猜想他有负于长眠地下的柳青对他的期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然而,他的一句话使我们受到鼓舞,他说:“一代比一代强,今天的农民比咱们那阵儿闹得更热火!”在渭河边度过少年、青年、壮年而今已步入老年的“梁生宝”对中国农村的前景充满信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同“梁生宝”分手了。朝他所指的方向,又去看柳青的墓地。柳青为了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人生道路,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庄稼人与皇甫村农民同甘共苦14年,写出了文学巨著《创业史》, 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闪亮的瑰宝,也为后人留下了创作的佳话。</b></p> <p><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左为梁生宝、右为柳青)</i></p> <p class="ql-block"><b>我们同“梁生宝”分手了。朝他所指的方向,又去看柳青的墓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柳青为了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人生道路,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庄稼人与皇甫村农民同甘共苦14年,写出了文学巨著《创业史》, 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瑰宝,也为后人留下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写作佳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们骑自行车向北跑了一程,又推着车上了一丘黄土坡,就看到了柳青的墓地。柳青墓坐北朝南,面对着他安家落户十几年的皇甫村和他留给中国文学史中突出的典型人物一一“梁生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柳青墓前,我有这般感慨:今天不能忘记过去,未来也不会忘记今天。通天大路不就是一代接一代人走出来的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朝着柳烟、晚炊环绕的皇甫村,我极力去想象:“梁生宝”此时在做什么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