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二.三事

焦聪玲

<p class="ql-block">  1977年我们77级8女20男共28名同学分两批,下乡插队到渭南市合阳县和家庄公社,被分配到了故池和东风两个大队。我等19名同学分配到故池大队的5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都是3人或4人,我 王宝玲 陈枫 齐耀民我们4人分在第5生产小队,虽说下乡时间不长,仅有一年九个月,知青岁月的大部分事已经记不清,唯独有三件小事至今都记忆犹新。有幸酸的往事回忆,有动人故事的叙述。这里记录回忆的二三事,只是当年下乡插队农村里的一个小小插曲,权当茶余飯后休闲逗笑一乐。</p><p class="ql-block"> 图为2017年下乡40年,我们故地重游,在和家庄镇门楼下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 《回家》</p><p class="ql-block"> 1978年春节前,知青们都各自准备回家过年。得知宝玲她姐的同学,也在合阳下乡,她们厂里的汽车🚙来接知青,我和王宝玲为了省3块8毛钱的路费,我俩决定坐她们厂的车回家。只记得当是厂在二马路(厂名记不住,那时候下乡都是跟父母所在单位去的)。</p><p class="ql-block"> 要搭顺车的大队离我们队还挺远,又不知道路,生产队的副队长习天合知道了,要送我们去。那天天不亮,腊月的天气好冷,我和宝玲坐着习队长赶的毛驴车,冻的不行,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反正是天亮了我们到她们队上。想着最晚中午就该往回走的,谁知来接知青的厂干部们,到村里采购年货了,一直到晚上才出发往西安走,出发前,宝玲她姐的女同学给我俩一个馍,我俩想着在车上吃,谁知哪个给馍的大姐又把馍要回去,送给她们一个男知青吃了,我们气的要命,还敢怒不敢言😊可把我俩饿美了,几乎一天没吃东西。</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俩坐着不用花钱的顺车回家,车到渭南让我们下来方便一下,停留的时间不长,我们上了车就离开了渭南。快到灞桥时候,发现厂里的书记没上车,这下厂里的人急了,车子开到他们灞桥的分厂让我们全部下车,又返回渭南去找书记,也没找到。当我们随车到二马路他们厂时,天已大亮,大概9.10点终于回家了。</p><p class="ql-block">图是2009年我和宝玲回故池时和生病的习天合大哥的合影。</p> <p><br></p><p>2009.7月,我 宝玲 和东风大队的知青回合阳。说来很巧,我们来到曾经插队的5队,当是天气好热,村里没啥人,这时刚好有个小伙骑着摩托过来,我们就向他打听习天河,他一愣,我们赶紧说我们是知青,过去在这插队,哦😊你们要找我爸,走,带你们回去。你说巧不巧,时隔32年我们第一次回农村,问的第一个人竟然是习大哥的儿子。</p><p>图是2009年在习大哥家门口留影。</p> <p> 二 《赶集》</p><p> 农村集市,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 1979年春节前,快要回家过年了,就想给家里买点东西,听说县城有集,我们几个知青一大早出发去合阳县城赶集 。县城离我们下乡插队的地方要30多华里路,来回就要60多华里。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 ,我们小队到县城根本就没有车 ,而且刚下过雪,路特别难走,又不全是平路,还要翻过一条很深的沟,就是金水沟才能到县城,*全靠两条腿走路。也不知道走🚶多长时间,中午咋吃的,买的啥东西都没印象了。只记得县城的集很大,人很多,核桃 ,鸡蛋都是按个卖的。返回的路上,走着走着天就黑了,还有几里路到队上时,我实在是走不动。副队长习天合大哥,看天色已晚,就骑着自行车来接我们,看到自行车就如同见到了救命恩人,我激动高兴的很,二话不说坐上车往回走。这是我下乡一年九个月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去县城赶集。</p><p> (网络照片)</p> <p>  金水沟大桥,位于陕西省合阳县108国道1110k处。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高97米,深百余米,号称亚洲第一高桥。(网络照片)</p> <p> 三《外调》</p><p> 1978年12月,故池和东风两个大队的知青 穆少春 穆武民 陈枫 刘新宝 党为民 赵景孝 刘超等知青同学要参军,需要去父母所在单位外调,进行政审,只有3天时间就要把外调材料交到公社。当是派我和东风大队的知青王莉回西安搞外调。</p><p> 记得我俩拿着介绍信是坐火车回的,到西安已是下午,厂里都快下班了,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黄河棉织厂(我们这些知青大多4都是子弟)父母都在一个单位,外调材料上午就搞定了,下午到另外一个同学父亲的单位,也是比较顺利拿到了外调材料。</p><p> 公社要求第三天下午4点前,外调材料必须送到,要是坐火车肯定跟不上,我俩就只有坐西安到韩城的第一班长途汽车。那时长途汽车站好像在玉祥门,一大早天不亮,王莉她爸 和我哥各自都骑着自行车送我们到玉祥门。</p><p> 我俩带着这些知青的外调材料,坐着长途汽车一路到大荔县汽车站的院子,司机让大家下车方便,我俩一出院子看到有集市,就忘了一切,全然忘记了车上还放着重要东西,跟着人群就去逛集市了。不知道逛了多长时间,等我俩返回车上时,全车人都在等我们,司机把我俩美美训斥了一顿,司机说:“不是看你俩姑娘从西安上的车,就不等你们了”多亏司机师傅等了,要不然这些外调材料丢了,我们可咋办呢。</p><p>网络图片</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77年12月25日,是我知青下乡插队第一天纪念日。对于知青岁月的回忆,我始终无怨无悔,我想,那是一代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不管是对是错,是好是坏 ,我们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人都应该尊重历史的原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合阳县地处渭北旱塬,黄河边上的一个贫困县。七十年代知识青年山上下乡的浪潮,让这个落后偏僻的地方落户了一批批插队学生。那是一段艰苦的磨难,也是那个时代赋予我们这辈人的一段砺炼。所有经历过知青生活的人估计都难以忘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7年是我们七七届同学下乡四十周年,这年5月20日下乡在故池和东凤生产队的部分同学集体故地重游,回到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这是我返城后第三次回插队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是2017年我们知青和村民在故池村委会合影。</span></p> <p>  我们回到村里,受到了乡亲们热情的接待,乡亲们见到我们,也是兴奋不已,还开了茶话会。</p> <p>和当年的大队妇女主任肖金绒</p> <p>在村委会大院知青和故池大队的乡亲们合影。</p> <p>故池村新老干部。</p> <p>在故池村农家吃午餐。</p> <p class="ql-block">当年5队下乡的我 王宝玲 齐跃民在老支书家</p> <p>曾经的知青院窑洞,右边这面窑洞是我 王宝玲 李彩荣三人住的6号。</p> <p>曾经我们知青的厨房门口。</p> <p>2010年返城后第二次回合阳,在东风大队留影。</p> <p>2009年返城后第一次回合阳,在何家庄公社牌楼下留影。</p> <p>故池大队学校。现在学校拆了,改为村委会大院。</p> <p>当年故池学校马老师两口及5队的妇女主任,也是我们的房东习社风合影。</p> <p>当年的妇女主任习社风</p> <p>拉家常</p> <p>在曾经住过的农家门口留影。</p> <p>我们下乡插队已经43年了,我们不可能再有43年,让我们再回忆过去,珍惜现在,把握今天,让同学情,知青情,朋友情一直延续下去到永远,留下一片真情、带走一份关爱。大家多保重!🌹🌹🌹</p><p>由于水平有限,做的不好不到之处请观阅者原凉。</p> <p> 《曾经》歌词</p><p>绚丽的青春之桨</p><p>划出人生的层叠波澜</p><p>一代人的追忆</p><p>荡涤难以平静的心田</p><p>难忘那苍茫岁月</p><p>呐喊着温暖的春天</p><p>磨练伴随着无怨无悔</p><p>展开人生的风帆</p><p>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p><p>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p><p>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p><p>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p><p>梦里的晶莹泪光</p><p>闪耀你我曾经的容颜</p><p>风雨中的思念</p><p>一路相伴着过往流连</p><p>那里有雪野大地</p><p>那里有战友的生死相牵</p><p>那里有山村大川</p><p>那里有父老乡亲的惦念</p><p>我们曾经用身躯亲吻精神的花瓣</p><p>我们曾经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p><p>我们曾经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p><p>我们曾经用歌声唱响美好的期盼</p><p>我们用歌声唱响心中的永远</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