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子弟兵,——从天福山拉出来的抗日队伍(上)

海缘

<p>  1958年,周恩来总理接见冯德英时说:“你写的《苦菜花》里的事我知道,刚到延安,我就知道昆嵛山,知道于得水……”</p><p> 昆嵛山,纵卧于文登、牟平、乳山交界处,峰峦绵延百余里,主峰高达900多米,是控制胶东半岛的战略要地。这里曾活跃着一支与刘志丹、习仲勋等领导的陕北红军齐名的红军队伍,也是土地革命后期我党在北方仅存的两支红军队伍之一,习惯称“昆嵛山红军游击队”。</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胶东屋脊昆嵛山</span></p> <p>◎星火初燃</p><p> 自1931年12月昆嵛山脚下的文登县诞生了第一个党小组后,革命的火种就迅速向四周播撒,尤其是在昆嵛山及其支脉天福山一带,共产党的活动发展得最早,速度也最快,这一带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群众革命基础好,有胶东“小苏区”之称。1933年初,地处昆嵛山东侧的文登县,已有鞠家庄、倪家产、大界石等3个党支部若干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0余名。是年春,成立了中共文登县第二区委员会。与此同时,位于昆嵛山西南侧的文登县第三区,中共党组织也发展起来,1934年4月建立了中共文登县第三区委员会。在两个区委的领导下,农民开展起反对高地租、高捐税、高利贷的斗争。地处昆嵛山西北侧的牟平县境内,党组织在这里的许多村建立了秘密联络站、联络点。</p> <p>  1933年夏,于绍先、邹恒禄、丁树杰、于得水等几名党员就秘密商讨筹建武装事宜。他们决定:由于得水领头,以武术会和农民协会中苦大仇深、武术功底较好的年轻人为骨干,组建一支精干的农民武装,打击乡间日益猖獗的反动势力。“一一•四”暴动前夕,于得水根据胶东特委部署,在原有队伍基础上,精选骨干,组建队伍,成为“一一•四”暴动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的一支突击力量。</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胶东特委宣传委员刘振民谱写的爆动歌曲</span></p> <p>&nbsp;&nbsp;◎在昆嵛山发生的“一一·四”暴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武装斗争。</p><p> 1935年春,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强征民力,强占土地,修筑青(岛)威(海)公路,引起群众的极大愤慨。胶东特委计划以此为导火索,发动武装暴动。</p><p>&nbsp;&nbsp;&nbsp;&nbsp;1935年1月,中共胶东特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发动武装暴动,并在昆嵛山北麓积极进行武装暴动的筹备工作。8月,胶东特委在昆嵛山岳姑殿召开会议,研究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统一了思想。1935年11月29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昆嵛山领导了“一一·四”武装暴动,指挥部设在昆嵛山主峰泰礴顶南麓的无染寺,由共产党员张连珠担任总指挥,程伦任副总指挥,三百多人参加暴动,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这场暴动因发生在农历十一月初四,故称“一一·四”暴动。</p><p>&nbsp;&nbsp;&nbsp;&nbsp;“一一·四”暴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领导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武装斗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境内发动的最后一次农民暴动。暴动在文登、荣成、牟平、海阳等县全面展开,暴动队伍召集贫苦农民开会,宣传党的反苛捐杂税、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并领导农民斗地主恶霸,开仓济贫。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积极参加。尽管最终失败,但“一一·四”暴动表达了多年蕴藏在胶东人民心中的不甘忍受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强烈呼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胶东人民为摆脱阶级压迫和剥削,争取自身解放的一次伟大尝试。暴动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胶东的统治,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使人民群众看到了翻身得解放的希望和曙光,打击了敌人,教育了群众,考验和锻炼了党的组织,在胶东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昆嵛山红军游击队栖息地老蜂窝</span></p> <p>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率领参加暴动的东路三大队二十余名队员突出重围,转入昆嵛山。与此同时,东路一大队王亮熟悉地情,也带领十余名队员突围转到昆嵛山北麓。两支队伍汇合后,成立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继续擎起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的旗帜,于得水任大队长。</p><p> 从此这支红军队伍以昆嵛山为根据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展开游击战争。为了恢复同敌统区中共党员的联系,及早找到上级党组织,于得水身带双枪,化装下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和“一一·四”暴动后失散的共产党员接上了头。不久,又与中共胶东临时特委书记理琪接上了关系。1936年4月,由中共胶东临时特委主持,游击队在昆嵛山“老蜂窝”举办了训练班。大家学习《俄罗斯革命的经验》和《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等材料,结合“一一·四”暴动和红军游击队活动的情况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进行军事训练。</p><p> 1936年6月,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在于得水的领导下,成功组织了界石村战斗,将盘踞在昆嵛山东麓界石村、专门负责侦探我党地下组织和胶东红军游击队活动情况的反动组织——联庄会一举消灭,缴获长短枪50多支,子弹2000多发。</p><p> 1937年春的一个晚上,于得水率领20多名队员成功智取了国民党的垒子盐务局,将敌人全部缴械,缴获钱109元,长短枪20多支,子弹1100多发,刺刀和大刀片各10多把。智取盐务局的行动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扩大了我党的影响,而且补充了中共胶东临时特委和胶东红军游击队的经费。</p><p> 胶东红军游击队成为中国北方沿海地区及山东省内硕果仅存的红军队伍,就这样在昆嵛山一带坚持斗争,直至1937年12月24日。</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天福山起义纪念馆</span></p> <p>◎延续红军血脉,胶东子弟兵不断发展壮大</p><p>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随着日寇侵略的铁蹄进入山东境内,胶东党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发动抗日武装起义。1937年12月24日拂晓,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并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主体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治委员。</p><p> 1938年1月中共胶东特委争取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公署专员孙玺风与我党的合作,发动了威海起义。与天福山起义部队会合。</p><p> 1938年1月19日,在大水泊成立了中共胶东军政委员会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理琪任主席兼司令员,吕志恒任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部队辖两个大队和一个特务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孙端夫、政治委员宋澄;第二大队:大队长于烺(后于得水)、政治委员林乎加;特务队:队长杜梓林、政治委员孙镜秋。此时,“三军”拥有300多人,200多条枪。 </p><p> 在天福山起义的影响下,胶东各地相继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起义队伍纷纷编入三军,三军队伍不断扩大。胶东特委在派出得力人员西去协助和指导胶东各地组织起义的基础上,2月5日,又决定在大水泊建立“三军”留守处,坚持斗争,大部队西上蓬黄掖,开赴抗战第一线,控制胶东的抗日战略中心地带。 </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雷神庙战斗遗址</span></p> <p> ◎“三军”西上抗日</p><p> 攻克牟平城,血战雷神庙,是中共胶东特委创建的“三军”打响的胶东抗战第一枪,给侵略胶东的日军以迎头痛击,坚定了胶东军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p><p> 在天福山起义的影响下,胶东各地相继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各县县起义队伍纷纷编入“三军”,“三军”队伍不断扩大</p><p> 在莱阳,中共莱阳县委以民先队为骨干,发动抗日武装,于1938年1月,成立了第三军第九大队,庄扶吾任大队长,沈阳任政委。在即墨,袁超以少先队为基础,集合散留即墨境内的海军陆战队,于2月举行起义,成立了第三军第七大队。在蓬莱,于眉、于仲淑等组建了第三军二路。在黄县,陈文其、范心然、仲曦东、陈迈千、王纬仲等,组建了第三军四路。在烟台,中共烟台市委动员了一批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了第三军各路部队,市委书记李丙令来到第三军总部,</p><p> 第三军的大旗,揭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壮丽序幕,给占领了济南、青岛的口军背上,插上了一把尖刀。广大人民欢庆有了自己的武装。大家奔走相告,扶老携幼地看望自己的队伍。各地第三军队伍每到一村,男女老少送水送饭,青年人踊跃报名入伍。</p><p> 4月末,三军各路部队会师黄县。在掖县组建的胶东抗日第三支队也迅速发展。渤海区兄弟部队七、八支队东进掖(县)黄(县),人民武装汇成了抗日的巨流,初创了蓬(莱)黄(县)掖(县)抗日根据地,并建立了三县抗日民主政府。</p><p><br></p><p> 1938年9月18日,根据省委指示,第三军与第三支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至此党在胶东各地发动、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起来了。</p><p>整编后,司令员高锦纯,政治委员宋澄,参谋长赵锡纯,政治部主任宋竹庭、于眉。</p><p> 第五支队辖5个团:</p><p>第五十五团(由第三军第二、第三路及第三支队各一部编成),团长李华(回东);</p><p>第六十一团(由第三军第一、第二路各一部编成),团长赵一萍,政治委员刘仲华;</p><p>第六十二团(由第三支队编成),团长郑耀南,政治委员李耀文;</p><p>第六十三团(由第三军第三、第四路各一部及莱阳起义武装编成),团长于得水,政治委员张玉华;</p><p> 第六十四团(由鲁东第七、第八支队各一部编成),团长陈龙飞,政治委员翟瑞甫。</p><p> 11月,第五支队改编成3个旅。</p><p>第十九旅由第五十五、第六十一、第六十三团编成,旅长高嵩,政治委员宋竹庭,参谋长王瀛洲、政治部主任李丙令;</p><p>第二十一旅由第六十二、第六十四团编成,旅长郑耀南,政治委员李耀文,政治部主任张加洛;</p><p> 第二十五旅由1938年9月投诚的国民党栖霞县警备队刘万岭部编成,旅长刘万岭,政治委员柳运光。</p><p> 1938年年12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38 年9 月,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和掖县的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编为第五支队,后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图为八路军第五支队在掖县沙河镇召开成立大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八路军山东纵队总指挥张经武</span></p> <p>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38年12月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27日,山东分局正式公布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以统一指挥山东各地(不含冀鲁边与鲁西北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江华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参谋长,并建立了司政供卫领导机关和各种工作制度。同时将所属部队整编为10个支队又3个团,所属部队共25个团,2.45万人,所属地方武装1万余人。</p><p> 活动于胶东区的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高锦纯任支队长。</p><p> 1939年9月起,5支队遵照山东纵队命令,开始第2次整编,逐步将部队编成3个团,即第13、14、15团。13团由原61团1营、62团、63团编为一、二、三营于德水三营营长,指导员张玉华。无团部和首长。14团由掖县3区海防大队、黄县22大队、招掖独立营组成,团长李希孔、政委张咨明。15团由64团、胶东区党委警卫1营及65团一部组成,团长梁海波、政委蔡雍泉(后为李丙令)。这3个团中,13团基础最老,战斗经验最丰富,为主力团、基干团,14团和15团为普通团。14团完全由地方武装升级而成,战斗力相对较弱。无论是以前的3军,还是现在的5支队,乃至后面的5旅,作战中有个特点,即很少整支队(旅)集中行动,多为各团、营分散独立作战,以各种战法积极展开对敌伪斗争。这种情况与当时严峻的抗战形势有很大关系,胶东敌后,敌众我寡,回旋余地小,不比河北、山西等地的八路军,整建制行动极易遭敌合围,而分散行动则能更好地发挥游击战的优势,能打能走,方便歼敌,以小胜积大胜,以时间换空间,顽强生存,直至最后貹利。</p><p> 1939年10月,13团1营在于德水的带领下,护送山东纵队政委黎玉到胶东,途经临朐五井时,正值日伪军400余人向我山纵1支队进攻,1营立即加入战斗,配合1支队击毙日军青州守备队队长以下40余人,毙伤伪军120余名,俘日军1人。该战斗当时被评价为山东抗战两年来最模范的胜利战斗。</p><p> 1940年3月,轮到13团3营担负交通营任务,护送黎玉西返和押运黄金,在鲁南参加了由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指挥的(山东抗战十大战役之一)的孙祖战斗,于九子峰担任阻击任务,顽强英勇,打退敌9次冲锋,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兄弟部队取得了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的胜利。徐向前司令员很是赞赏,称胶东部队善战的确名副其实!“于得水不光会打游击,也能打硬仗嘛。”他亲自下令将9挺轻机枪和7000多发子弹奖给3营。获得“九子峰战斗英雄连”的光荣称号。</p><p> 4月,3营再次担负护送任务,当时为护送抗大1分校胶东支校百余名红军干部来胶东。抵达临淄南北高阳村时,突遭300多日军和伪军一部包围,3营与敌鏖战一天,至午夜将敌击退,惯了山地战的第3营指战员,一时对这场遭遇战有点不适应。于得水有经验,他把部队带进村子,掏开墙壁作枪眼,顽强地和敌人对抗起来。坚持到深夜,于得水率领第3营终于安全地突围而出。这次于得水接回来的胶东抗大老红军干部,他们到来后,在掖县三元村正式组建了胶东抗大分校胶东支校;到1947年2月止,该校先后为胶东部队培训干部6500余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保护红军干部安全突围。这批来胶东的红军干部有聂凤智、廖海光、贾若瑜、李绍桥、王奎先、官俊亭等,5支队副司令员吴克华也一同返回胶东。 </p><p> 1940年4月于德水任13团团长。</p><p> 吴克华回胶东后,任5支队司令员,高锦纯则任政委。同时在招远霞坞成立13团团部,团长李绍桥、政委苏晓风。</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东纵队五支队骑兵团</span></p> <p> ◎ 消灭“抗八联军”解放昆嵛山区</p><p> 1940年9月,胶东八路军奉命进行第三期整训,“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改称山东纵队第5旅,于得水调任第5旅第14团副团长(没有团长),率部由平度返回文登,部队很快发展到2300多人,并在南黄集歼灭顽固派秦毓堂部征粮队300余人,收复文登县境内的高村、张家埠、登登口、上庄(今属荣成市)等日伪据点,巩固扩大了东海抗日根据地。</p><p>在巩固和扩大东海抗日根据地上,于得水是立下大功的:1941年1月8日,于得水率第14团配合兄弟部队向盘踞昆嵛山的国民党顽固派“抗八联军”发起进攻,激战3昼夜,解放昆嵛山区,歼敌2000余人,缴获轻机枪30余挺,步枪1500余支。这次反顽作战,一战而屈人之兵,使东海地区国民党顽固派再也不敢造次了。是年10月,他因战伤导致身体不适,调任东海公署专员、胶东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兼任文(登)西行署主任。</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胶东抗日英雄于德水1955年授衔时,于得水本来能授少将,最后却只给了个大校军衔,许世友看不过去,曾吵着要去帮他争取一下,但于得水把他拦了下来,说:“咱们闹革命不是为了争官的,管他大校还是少将,不都一样是为人民服务吗?”</span></p> <p>◎许世友威震胶东</p><p> 1942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1943年3月1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名义决定:第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罗荣桓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的山东军区下辖鲁中、鲁南、胶东、清河、滨海、冀鲁边6个军区和15个军分区,全军区部队统一整编为13个主力团,全部实行地方化,对外保留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的番号,山东纵队各旅番号全部撤销。新的山东军区的成立,标志着八路军山东纵队已胜利完成历史使命。</p><p> 八路军胶东军区的前身是山东纵队第五支队,隶属山东军区,1942年7月1日,胶东军区成立,司令员许世友,政委林浩,副司令员王彬,参谋处长贾若瑜,政治部主任彭嘉庆。军区直辖16、17团,抗大胶东支校以及4个军分区,并统一指挥第5旅。</p><p> 5旅旅长吴克华,政委高锦纯,政治部主任欧阳文。下辖13、14、15团:</p><p> 13团(235团前身),团长巫金锋,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丙令,参谋长裴宗澄。</p><p> 14团(361、363团前身),副团长官俊亭,政委回东(李华)。</p><p> 15团(241团前身),团长萧镜海(即卜才,又名刘静海),副政委苗雨村,副团长夏侯苏民。</p><p> 16团由原5支队1团改编,团长周光,政委张寰旭。其1营(237团2营前身)营长黄振东,教导员郝玉明。其2、3营(为东北野战军4纵12师34团前身,即“塔山英雄团”,后为41军123师367团)1945年11月渡海赴东北。&nbsp;</p><p> 17团由原5支队2团改编,团长萧平,政委常青。其3营(242团1营前身)营长鞠文义,教导员岳炎。</p><p> 原5支队3团拆编,其2营补入东海军分区,为东海独立团2营。</p><p> 胶东军区下辖东、北、西、南海军分区,依次为1、2、3、4军分区。</p><p><br></p><p> 1942年冬,日伪军集中2万余兵力,对胶东实行“拉网扫荡”。11月23日,日军5千余人在马石山地区收“网”,牟平、海阳、栖霞等县群众和一批我军政人员2千余人被拉入“网”中。我13团7连2排6班在执行完任务后返回部队途中,也被拉入“网”中,面对凶残的日寇,10位战士没有见死不救,而是义无反顾地掩护群众突围。在班长王殿元的指挥下,乘夜带领乡亲们突围,当夜数次往返,冲破火网,救出群众1千余人,最后全班陷入重围。拼杀到第二天上午,班长王殿元在弹药用尽,全班只剩3人的情况下,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日军同归于尽,壮烈牺牲。胶东人民誉之为“马石山10勇士”。</p><p> 在被救出来的人中有一位海阳青年农民辛殿良,后来在1947年6月参军来到13团,当时已是9纵25师73团,辛殿良后任8连2排长、7连副连长、连长、3营副营长,是著名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他常说:“没有10勇士就没有我辛殿良!”</p><p> 与此同时,马石山北麓,我16团3连1排20余人;东麓,东海独立团2连1排10余人;南坡,胶东公安局警卫排18人,也为救援群众壮烈牺牲。</p><p> 日伪军经40多天的8次反复“拉网扫荡”,5次合围,并未达到消灭我军的目的,反而遭到我军打击,被拖得精疲力尽,付出2千余人的代价,于12月28日撤回原防地。我军付出500余人的牺牲,胶东军区卫生部政委夏云超,16团政委张寰旭、参谋长陈子英,为掩护群众转移在战斗中牺牲。</p><p> “拉网扫荡”之后日伪军急于休整,我军乘机发起反击:三都河、蔡庄反顽战斗(1943年1月9日至18日)、南城子歼灭战(1943年1月5日)、春季反“扫荡”(1943年1月27日至3月17日)。</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胶东军区司令许世友</span></p> <p>  5月胶东我军取得海阳、莱阳边区反“扫荡”的胜利,6月至8月又取得平度以西讨顽战斗的胜利。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由参加对日全面反攻,收复威海、烟台(1945年8月16日至24日)、攻克即墨城(8月26日)、收复平度城(9月7日至10日)。</p><p> 8月,我胶东部队边打边整编,至9月整编就绪,编成两个师和两个警备旅。</p><p>山东军区5师,师长吴克华,政委彭嘉庆(兼),参谋长萧镜海,政治部主任刘浩天,辖3个团:</p><p> 13团,原胶东军区13团转隶,团长夏侯苏民,政委孙同盛(235团前身);</p><p> 14团,原胶东军区16团,团长江燮元,政委田野(代)(其1营为237团2营前身,其2、3营渡海到东北和西海独立2团2营组建3纵4旅10团,即4纵12旅34团前身,著名的“塔山英雄团”,后为41军123师367团);</p><p> 15团,原东海独立1团,副团长李洪茂,政治处主任郝亮(这是渡海后组建的4纵10旅29团前身,“鞍山团”,后为41军121师362团)。</p><p> 山东军区6师,代师长聂凤智,政委李丙令,副师长兼参谋长蔡正国,政治部主任李冠元,辖3个团:</p><p> 16团,原胶东军区14团,团长杜光华,政委王伟元(这是渡海后4纵10旅28团“海城团”、(塔山)“守备英雄团”,30团“大石桥团”的前身,后为41军121师361、363团);</p><p> 17团,原西海独立1团,团长萧平,政委常青(这是渡海后组建的4纵11旅31、33团的前身,后为41军122师364、366团, 31团1948年2月辽阳攻坚战后被授予“英勇善战模范团”);</p><p> 18团,原中海独立团,团长官俊亭,政委姜子宽(这是9纵25师75团前身,后为27军79师237团)。</p><p> 山东军区警备第4旅,旅长刘涌,政委仲曦东,参谋长张怀忠,政治部主任张少虹,初辖两个团:</p><p> 7团(238团前身),由原东海独立2团改编,1营由老东海独立团2营4、6连扩编而成,2营由文西、牟平独立营各一部编成,3营由文登、荣成独立营各一部编成。副团长王旭,副政委常勇。</p><p> 8团(239团前身),由原东海独立4团改编,1营由文西、牟平独立营各一部编成,2营乳山独立营改编,3营由海阳独立营改编。团长政委暂缺,参谋长赵洪济,政治处主任郝亮。</p><p>11月27日,原东海独立5团改归警4旅建制,为9团(243团前身),1营由原东海军分区特务营改编,2、3营依次为烟台独立大队和威海独立营改编。副团长罗映臣,副政委孙超。</p><p> 9月18日组建山东军区警备第5旅,旅长贾若瑜,政委廖海光,辖两个团:</p><p> 9团(241团前身),由原南海独立团改编,其前身系1943年3月整编前的5旅15团。副团长盖仲民(宋鸿书、宋凯),副政委陶庸。</p><p> 10团由西海独立2团改编(10月与6师18团对调,该团赴东北,原6师18团被暂编为警5旅10团)。这个团到东北后被拆散分编了,2营编入4纵12旅34团,1营编入5纵13师37团,3营编入5纵14师40团,详述如后。</p><p> 中海军分区于9月2日撤销,东、北、西、南海4个军分区如前。</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八路军胶东军区旧址。</span></p> <p>  谨以此文怀念:1933年胶东特委地下交通员,参加过“一一、四”爆动,天福山起义,胶东军区地下侦察员,老红军,老八路。于德水的战友——我的爷爷:杨玉清。</p><p> 材料来源:《八路军山东纵队》。</p><p> 《昆嵛英雄于德水》</p><p> 《胶东子弟兵》/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