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研课记录

小 西

<h5>本课由临沂数学团队的安娜老师执教。</h5><h5><br></h5><h5>一、导入:建党摆花,找同学观察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怎么列式。老师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h5><h5><br></h5><h5>二、新授</h5><h5>用圆点代替(<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数形结合</span>),摆了一共多少盆花,就是求12个14是多少?如何计算,从而进入新授。</h5><h5>1.自己探究——怎么算一共有多少?</h5><h5><br></h5><h5>(1)学生分别用自己的方法,先分成份,再分着算每一份是多少,最后再加在一起。</h5><h5><br></h5><h5>有的学生,分成了2份,1份有2行,2份有10行,算出每份的盆数,最后再加在一起。</h5><h5><br></h5><h5>老师引导对比方法,问,共同点是什么?</h5><h5>学生答,都是分着计算,然后再合起来。从而引出“先分后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生:好算。</h5><h5><br></h5><h5>老师: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将不懂的转化成我们曾经学过的,这就是转化的思想。</h5><h5><br></h5><h5>(2)计算 学生A和学生B</h5><h5>A.分着算,如上。</h5><h5>B.14乘12列在一起。</h5><h5><br></h5><h5>(3)比较(1)和(2)</h5><h5><br></h5><h5>虽然书写形式不一样,但是方法是完全相同的。</h5><h5><br></h5><h5>(4)<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视窗法</u></b>的揭示,台湾的视窗法。(数学文化的引入)</h5><h5>(5)对比所有计算的方法,优化算式。</h5><h5><br></h5><h5>2.优化出来的算式12乘14——研究写法</h5><h5>着重强调了14乘12中的1,代表的是14个十,只要4在十位上,所以14就可以代表14个十,所以0可以省略。再次强调4一定要写在十位上。</h5><h5>14乘2等于28,28表示28个一。</h5><h5><br></h5><h5>3.梳理写法</h5><h5>(1)顺序:借助点子图,先算2个14,也就是28,这里的28代表的是28个一。</h5><h5>再求10乘14,表示14个10,就是140,</h5><h5>最后再加在一起,就是168</h5><h5><br></h5><h5>(2)先分后合</h5><h5>整个过程是先分后合。</h5><h5><br></h5><h5>(3)在点子图中找到每一步竖式的计算,来理解算理。(通过点子图与竖式的对比,学生更加深入地、透彻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个人感觉这里是亮点。)</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5>最后,将这部分学通透。</h5><h5><br></h5><h5>三、巩固练习</h5><h5> 1.练习23乘12,找学生上台进行计算。</h5><h5>引导学生,说出,相同数位要对齐,尤其是23乘12的1,得到的3要写在十位上。</h5><h5> 2.展示、讲解古人的计算——“<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铺地毯</u></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格子法)</u></b></h5><h5>古人的研究就在点子图中,将点子图变换一下,动态显示14乘12,找学生到讲台上讲。</h5><p><br></p> <h5>  3.用古人的方法计算一套题,23乘12,比较古今方法。</h5><h5>老师采访:学生说很好玩,就是画格子有点麻烦。</h5><h5>在黑板上呈现两种方法,找学生说相同点,都是先分开相乘,再将最后的和相加,都是用了先分后合的方法。学生说,用古人的方法,得画格子。</h5><h5>  4.引出——<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格子法(铺地毯)</u></b></h5><h5>说格子法的历史和来历。</h5><h5> 5.先分后合,还有一种方法——<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u>印度的画线法</u></b></h5><p><br></p> <h5>采访学生感觉如何?<br>试试98乘89?(麻烦)<br></h5><h5>格子法和画线法,都是先分后合,算算有多少个计数单位。</h5><h5><br></h5><h5>还有很多方法,如:<font color="#ff8a00"><u><b>倍乘法、算筹、叠果法、视窗法</b></u></font>等。<br></h5> <h5>  师总结:6000多年研究的结果,我们一节课的时间学完了,拓展到三位数乘三位数。(<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一步的拓展具有很强的“延展性”,为学生之后学习三位数乘三位数奠定一定的方法基础,感受这部分计算的数学方法都是相通的,学会举一反三。</span>)</h5><h5><br></h5><h5><br></h5><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个人体会:这节课非常有趣,安娜老师将数学史非常巧妙地融入了课堂。学生感受到古今中外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不同算法,学习兴趣异常浓厚。而后通过对比这些不同的算法,学生们感悟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计算方法的本质:</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u>都是先分后合,然后再算算有多少个计数单位。</u></b></h5><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计算史中,先人们严谨的数学研究态度对学生学习、研究态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另外,从发展史中,学生们感受到计算的发展、变化历程,且与台湾地区“视窗法”很接近的、现如今的竖式计算的方法,是迄今为止最为简便的方法。</span></h5><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有的学生会特别兴奋地说:“长大以后,我要发现一种比竖式计算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数学文化的融入,不仅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研究激情也是非常强烈。</span></h5><h5><br></h5><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