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庄闸桥位于潮白河之上</p><p class="ql-block">先说说潮白河</p><p class="ql-block">潮白河是由其上游的潮河和白河汇流而后形成的,约在两汉时期,潮河和白河并没有合流,而是分别入河,均流经潞县。北魏时,这两条河开始在潞县合流。约在五代时期,潮河和白河在牛栏山附近汇合,当时潮白河也称作潞水。金代海陵王迁都燕京,利用潞水漕运,潮白河是主要的运道。</p><p class="ql-block">明代潮白河曾经用于漕运,称作潮河川运道。明中期以后,塞外蒙古日益崛起,对明朝形成威胁,明廷加强了长城沿线的防卫,密云作为军事重地,密云一带卫所众多,每年供应漕粮有十多万石,密云及长城一带广设军粮仓。漕粮均由通州运河进入潮白河直抵密云,十分便利,且大大节省了运费。</p><p class="ql-block">清代潮白河是北运河最重要的航运,咸丰三年北寺庄决口就对漕运产生影响,直隶总督李鸿章命人修筑长堤, 北至顺义县安里村,南至通州北寺庄,又筑护堤一道,北至安里村,南至平家疃。</p> <p class="ql-block">上善若水,有水的地方一般宜于生产生活,潮白河两岸就是这样的地方。自古以来,这里两岸的人们走亲访友,看戏走会,运送货物的骆驼队驼铃声不断,一派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潮白河含沙量大,河床不稳,历史上就在京东平原上来回摆动,因此,民间有“自由自在潮白河”。雨季河水经常泛滥,所以1918年在苏庄建立水文站,该站为国家重点水文站,是潮白河水系潮白河上的控制点,历史上实测最大洪峰流量5470立方米/秒,发生时间为1949年7月31日。</p> <p class="ql-block">在闸桥北,当时的政府还修了一座建筑,建筑为洋式,前廊后厦,很有气势,因是洋人设计,风格又别于村内的传统建筑,村人称为“洋房子”,又称“水衙门”。当时的水文站、闸桥管理站、林场、守卫闸桥的警察都在这里。可惜,民国二十八年大水,主河道上的泄水闸毁于大水。</p> <p>“洋房子”原址就是这里,是个拐角楼,这个70多岁老人见过这个“洋房子”,解放以后这里成为“五七干校”,后来改为农机驾校,全北京学开拖拉机,都在这里。“洋房子”老照片目前村里一位80多岁老人有一张,但谁都不给,政府、文物部门翻拍都不可以。</p> <p>水文站大门边上的一棵百年梧桐树。</p> <p>水文站边上的亭里是闸开关地方</p> <p>河对岸另一个亭子叫“泽民亭”,1995年建苏庄闸桥时,江泽民视察时,专门建这个亭子让江泽民休息的地方。</p> <p>“洋桥”</p><p>1922年当时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闸桥由日本人建,美国人(美国T.C.C公司)设计并督建,故称“洋桥”。</p> <p>“洋桥”实际是憋水桥,潮白河水流量不稳,水少时,日本人在平谷以东掠夺的物资经通州运河运往天津船不能行走,就建了两个闸桥,憋水,使运河水流量大。当时日本人把农产品都运走,当时还有鸡蛋公司。</p> <p>所谓的洋桥,是两座闸桥。一座为潮白河主河道上的泄水闸,东西向,30孔;一座为引河入口的进水闸,南北向,10孔。泄水闸枯水季节时蓄水,汛期向下游泄水。平时闸门关闭,进水闸打开,水流向引河。当时京东北的许多货船都从进水闸下经过,经引河达通县码头卸货,时人称“铜帮铁底运粮河”。</p> <p>眼前,主河道两侧还残留有连接闸桥的桥墙,是泄水闸的残迹。靠北是幸存的进水闸,岁月沧桑,进水闸表面水泥脱落,下端也被泥沙掩埋。河底还有许多残留的水泥块。</p> <p>地上的砖上,还有“T、C”字样,似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看着上头的残破老桥闸遗迹,让人顿生沧桑感。</p> <p>T字母</p> <p>C字母</p> <p>每个红砖里面都有一个字母,外面看不见,TCC公司。</p> <p>红色砖国外运来的,叫“钢砖”,防水性好,用在外面,里边是灰色砖,为当地烧制。</p> <p>“大洋桥”桥墩</p><p>民国二十八年,潮白河大水冲毁了“大洋桥”,被冲毁桥墩后,发现缺少钢筋,偷工减料造成的,是日本人干的还是当地民工干的,说不清楚。</p> <p>河对岸“大洋桥”遗留的一段,20年以前还有水,当地人做为游泳跳台。</p> <p>“小洋桥”遗址</p><p>面对残破的闸桥,把我带回了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治理连年水患,顺直水利委员会会长熊希龄牵头,在这里修建水利设施,以障洪水。熊希龄是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迫辞职。1918年,京兆各县水灾,他被特派督办京畿一带水灾河工善后事宜,抚恤流亡,赈济灾民。</p> <p>洋桥建好后,汛期时,泄水闸桥向下游泄水,飞花溅浪,景色壮观,是当时顺义一景,称“洋桥破浪”。本县、临县乃至北京城里都有人慕名来此踏青赏景,吟诗,寄情抒怀。</p><p>因洋桥的修建,货船停泊,苏庄也繁华起来。当年,运送货物的骆驼队都要通过洋桥,这里日夜驼铃声不断,村里办起了饭店、马车店、馒头铺、杂货铺、加工皮货、应时水果等摊位,俨然一个小镇子。</p> <p>这里曾经是码头</p> <p>一桥飞架连京城</p><p>潮白河苏庄闸桥1995年</p><p>1995年2月,潮白河苏庄闸桥开工建设,并于10月竣工蓄水。苏庄闸桥也是截流桥,一面有水,一面没水,因近几十年潮白河上游水量少,在这里截流水,潮白河的水不再流入通州的运河,只有水大的时候才放水,有20多年没放水了。</p> <p>民国二十八年,潮白河大水冲毁了洋鬼子修的苏庄截流闸,当地人传说潮白河有龙王作怪,后重修苏庄闸桥,可能听到这个传说,有意无意之中,在扎头筑起龙王雕塑,以示敬畏之心。这才保大桥安然无恙。</p> <p>苏庄村</p><p>明初,这里地域广大、人烟稀少,官府一位苏姓人从香河县招来移民来此落户,村子既名。这样说,苏庄至少在明代即已成村。</p><p>民国初年,人们还相对闭塞,经济较落后,村人开风气之先,加工窗花。窗花造型生动,品种较多:“钟馗”、“百岁挂帅”、“盗仙草”、“双鱼卧莲”、“凤凰扑牡丹”、“五蝠捧寿”、“喜鹊闹梅”、“猫扑蝴蝶”、“老鼠娶亲”等不下二三百种。春节时,雪白的窗纸上,贴上各种窗花,绚丽夺目,给节日带来祥和欢乐,也带来希望。腊月前,村人们背着木箱,或是用绳子挑着筐,当时人们称为“挑八根绳”,里面盛着窗花,去口外的滦平、丰宁、赤峰等地售卖,以赚取一些收入。苏庄靠卖窗花日子火了,临近的北河、吴庄等村也纷纷效仿,人们也学习剪窗花,时间久了,窗花在这一带已形成了产业。</p> <p>苏庄村唯一还保留百年四合院,保持完好。(外墙做了保温层)</p> <p>78岁赵氏(穿白衣服)的爷爷过去是省议员(顺义),在建好二进院后得肺癌去世,一进院是后人建的。</p> <p>门楼上方砖雕也保持很好</p> <p>房屋隔墙木板也经历了百年。</p> <p>房屋基石</p> <p>村里路边上的磨盘和石碾子。</p> <p>老物件石槽</p> <p class="ql-block">引河</p><p class="ql-block">在顺义区引河林场内,从李桥镇苏庄闸桥至通州平家疃段,修建民国时期开挖的引河。,属于人工水利设施遗址,用于引水入北运河,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p> <p>引河有20多年没水了,已经种上树。</p> <p class="ql-block"> 消失的“顺义八景”</p><p class="ql-block">北京是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从古至今,关于京师之地的美景记载可是不少,虽说如今有的已经没落或不在了,但也可证明北京从来就是个旅游城市。那些记载中的京师盛景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比如燕京八景、燕京十景、燕京小八景、京师十六景等等。即使在北京的一些“局部地区”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之前咱们说过昌平区的“燕平八景”,今天说说位于东北部的顺义,那里也有八景之说:</p> <p class="ql-block">1.玉幢金马:指的是位于旧城中心的一座石幢,据说建于唐代。石幢高约七米,八角基座,雕有飞马、象、狮、莲花图案,上有两层,第一层雕有佛像,上覆荷叶宝盖。上两层各由6根盘龙玉柱支撑,顶盖各角挂有铜铃。《昌平山水记》记载过此石幢:“城内四逵之中,有石幢,下方上锐,每方广二丈,高三尺,又上重之八角,各高二尺余,刻狮象海马之形……四门城楼仅与基址平,遥望之层层如云中摩幢也。”石幢于1953年拆除,现存为1991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2.宝塔凌风:指的是位于顺义城南门外的一座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始建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宝塔的具体位置在今便民街东口,因地处南门外,故俗称南关塔。塔下原有寺庙大云寺,规模很大,元末明初毁于战火。宝塔在清康熙年间尚完整,清代后期上半部倾倒,时称“半截塔”。1963年拆除塔基时发现其长方形地宫,地宫出土的建塔铭文碑上记载该塔名净光舍利塔。</p><p class="ql-block">(民国时半截塔,仔细看,上面有个人)</p> <p class="ql-block">3.龙泉烟寺:指顺义区县城东门内的开元寺,又名兴隆寺,俗称东大寺,建于唐代。开元寺兴盛之时,前后有七进殿宇,山门台阶高大,寺前有水井一眼。当年古刹殿宇巍峨,雕梁画栋,寺内香烟缭绕,寺外绿树成荫,所谓龙泉烟寺,即指初春之时,绿柳如烟,环笼古刹之情景。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此寺设第三小学,解放后,后殿仍存,后拆除。</p> <p class="ql-block">4.松雨书声:东城国子监街有孔庙,在顺义旧城西门里路北也有一座孔庙。旧时顺义城内有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孔庙居中,前有城隍庙戏楼,左有文昌阁、先贤祠,右有勾连搭式的西娘娘庙,孔庙内有高大的古柏二十四株,为元代所植。民国时期,孔庙尚完整,为顺义乡村师范所在地,所以这里不但是一处名胜,而且是顺义历史上文化教育的中心。民国志书记载:“孔子庙,棂星门内,松柏参天,东西对峙,皆元代所植,旧有书院,今设学校,每当微雨敲松,滴滴做响,隐然与书声相合。”窗外雨声阵阵, 伴随窗内诵读之声,自然是别有一番情趣,所谓松雨书声,即指此时之景。</p> <p class="ql-block">5.高台仙阁:指位于顺义县老衙署东北的观音阁,此为康熙五十八年县令黄成章所建。观音阁位于高台之上,高台几乎与城墙相齐,四周砌以砖石,前有长长的砖砌斜坡曲折而上,直达台顶。台上的观音阁又称大士阁,面阔三间,青砖灰瓦,殿宇轩昂,内供观音大士像。复建的观音阁现位于顺义公园内,虽然建筑规模不大,但地势高耸,是顺义城中登高远眺,观赏风景的一个难得去处,这也是将其复建在顺义公园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6.碧霞春晓:指的是牛栏山及遍布山上的一组庙宇,为民国县志编修人杨德馨增添的一景。山顶最高处为碧霞元君庙,大殿里边供奉碧霞娘娘,民间俗称送子娘娘,所以该庙也称娘娘庙。若于春日行船潮白河上,来到这里,向西望去,但见自山顶的碧霞宫,至山下的龙王庙,殿宇层层相连,雕梁画栋,绿树葱茏点缀其间,河面之上波光粼粼,即为碧霞春晓之景。</p> <p class="ql-block">7.金牛古洞:牛栏山在北京妇孺皆知,其实此山原名金牛山,相传山洞中有金牛出现,故得名,后改称牛栏山。金牛古洞在潮白河西岸,隔河与狐奴山相望,洞前还有一石槽,人称饮牛池。关于金牛洞的神话故事在当地流传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随着故事的不断神化,这个山洞也就成了一处深为民众喜爱的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8.海岛洄澜:顺义大东庄北原有海岛寺,也是康熙年间县令黄成章所建,即今潮白河大桥南的位置。村东是潮白河,当年这一段河岸是直上直下,高达数丈的黄土断崖。旧时潮白河水流量很大,河水到此撞击崖壁后,拐弯向东南流去,因此导致这里水流湍急,激荡洄旋,尤其夏秋之际,水量大增之时,临岸望去,但见崖上古刹巍巍,崖下激流翻滚,涛声隆隆,景色蔚然壮观。今天的海岛洄澜,河边高高的崖岸己被削平,高楼林立,城市建设部门利用河道及两岸的自然条件,在这里建成了一处新的景观:滨河公园。</p> <p class="ql-block">顺义牛栏山之出名与二锅头不无关系,但其实牛栏山还是个古镇,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有六百多年历史,曾是京东八大古镇之一。然而在更早的唐代,顺义便已有城垣,初为土筑,明初时仅存基址,万历年间为抵御外军的侵扰,大兴土木修建成高大坚固的砖砌城墙,如今遗址尚存。所以说顺义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除了以上所说八景之外,还有城垣遗址、无梁阁、元圣宫、灵迹院等等古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