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26]王裔阳教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五下)

严仍江

<p><span style="color: rgb(226, 130, 242); font-size: 20px; background-color: rgb(170, 226, 255);">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名师长成和坚守的地方。六安市严仍江小语名师工作室引导成员立足课堂,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近期开展优质课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现将这些课推出与大家分享。</span></p> <p>教师朗读课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统编版小语五下第9课《古诗三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霍邱县城关镇第一小学王裔阳</p><p>&nbsp;</p><p>教师简介:</p><p>王裔阳,男,30岁,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中共党员,2011年9月参加工作。2017年获县级小学语文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9年获六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从教以来,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情,秉着对理想课堂的不懈追求,以爱促教,以德润教,在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p><p>教学目标:</p><p>1.认识“仞、岳、摩、遗”4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p><p>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这首诗。</p><p>3.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p><p>4.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p><p>教学重难点:</p><p>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p><p>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p><p>教学准备:</p><p>1.教学课件。</p><p>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历史知识。</p><p>教学过程:</p><p>&nbsp;</p><p>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p><p>1.出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成龙的一首《国家》点燃了多少中国人的爱国情怀!</p><p>2.“爱国”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在杜甫的心中,爱国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范仲淹的心中,爱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岳飞的心中,爱国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文天祥的心中,爱国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林则徐的心中,爱国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p><p>3.板书课题齐读,注意停顿。</p><p>诗题比较长,你从诗题中读出了什么?</p><p>4.简介作者。</p><p>陆游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坚持抗金却屡遭排斥。他的诗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p><p>(设计意图:以“爱国”导入,契合学生实际,紧扣时代主题。列举不同时期爱国诗人的著名诗词,为本课的教学奠定情感基调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积累爱国诗词,激发学习兴趣。)</p><p>&nbsp;</p><p>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p><p>1.这样一位充满爱国之情的大诗人究竟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捧起书,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p><p>2.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p><p>指名读,齐读。</p><p>3.出示四个生字,指名读,齐读。</p><p>理解生字的意思。</p><p>4.指导生字书写。</p><p>(1)交流书写要点。</p><p>(2)师范写,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p><p>(3)点评。</p><p>五年级同学写字要做到书写正确,力求美观,并有一定的速度</p><p>(设计意图: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识字、写字,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又能通过理解生字的意思更好地感知诗歌的内容。)</p><p>&nbsp;</p><p>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p><p>(一)学习诗的前两句。</p><p>1.秋天的夜晚,诗人信步走出篱门,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又有怎样的一番感慨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及插图,理解诗的内容。</p><p>2.在这首诗里,诗人先写了什么?(出示:河)</p><p>(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河?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p><p>其实黄河并不是真有三万里长,在这里“三万里”只是一个虚数,它表示很长很长,同事也是夸张手法的运用。在古诗中诗人经常会用一些这样的虚数,有的表示很长,有的表示很多,有的表示很高。</p><p>出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p><p>(2)出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出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p><p>3.诗人写了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的黄河,接下来又写了什么?(出示:岳)“岳”指什么?</p><p>(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p><p>“五千仞”和“三万里”一样,表示虚数,运用夸张的手法。</p><p>(2)出示华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出华山高耸入云的气势。</p><p>4.走进诗人的内心。</p><p>(1)如果你是诗人陆游,看到祖国这样壮美的大好河山,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指导朗读。</p><p>(2)如果这大好的河山被外族抢占去了,你的心情又会如何?指导朗读。</p><p>(3)如果这大好的河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到祖国,你又有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p><p>(4)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个词来评价我们的诗人?</p><p>5.出示写作背景。</p><p>(二)学习诗的后两句。</p><p>1.诗的后两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百姓生活的困苦?(泪)</p><p>(1)想象一下,是谁在流泪?为什么会流泪?</p><p>(2)指导朗读。</p><p>2.理解“胡尘”,引导学生想象金兵在大宋的国土上烧杀抢掠的画面。指导朗读诗的后两句。</p><p>3.北方的壮丽山河陷落了,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p><p>出示《题临安邸》。</p><p>4.理解“又一年”。</p><p>(1)“又一年”是多少年?</p><p>65年!780个月!23725个日日夜夜!</p><p>(1)出示1177年陆游52岁作《关山月》。</p><p>出示1186年陆游61岁作《书愤》。</p><p>出示1192年陆游67岁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p><p>出示1210年陆游85岁作绝笔诗《示儿》。</p><p>5.遗民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吗?</p><p>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指导朗读整首诗。</p><p>6.欣赏视频《满江红》。</p><p>7.指导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p><p>(设计意图:1.结合图片,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继而生出自豪之情,为后面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奠定基础。2.通过创设情境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将课后练习第二题巧妙地融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想象画面中走进诗中景,感受诗中情。3.在陆游作的同主题诗的整合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4.视频《满江红》,仿佛一股无穷的力量,点燃每个学生的爱国热情,再一次把“爱国”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中。)</p><p>&nbsp;</p><p>四、布置作业。</p><p>1.背诵并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p><p>2.收集积累爱国主义诗词。</p><p><br></p><p>板书设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山 &nbsp;&nbsp;&nbsp;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遗民 &nbsp;&nbsp;&nbsp;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忧国忧民</p><p>&nbsp;</p><p>教学反思:</p><p>《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爱国诗篇,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怀念北方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饱含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悲愤;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生活而同情;因为南宋权贵的醉生梦死而愤怒。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应该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所在。</p><p>古诗的创作背景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遥远,学生难以身同感受,难以体会诗人的情诗人的意。学生的困惑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困惑,毕竟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年代,没有国破家亡的感受。可是,如果我们教者都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怎么可能引领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呢?</p><p>我查阅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版本的赏析及教学设计。一遍遍地吟诵,一遍遍地感知,一遍遍融入自己的理解。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过渡转折“如果你是诗人陆游,看到祖国这样壮美的大好河山,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引出诗人的悲愤之情!想一想,此时的陆游哪里是在自豪,他是满怀悲愤!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是全诗理解的重点。哪些字眼打动了我?这些重点字词之间在情感上又有什么关联呢?因为“胡尘”而“泪尽”,因为“泪”而“望”,因为“又”引出“遗”。在品析这些字词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了陆游对沦陷区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的愤怒。</p><p>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我想学生之想,抓哪些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呢?这样充分地理解文本,为下面的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nbsp;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难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想象去品味。比如理解“胡尘”,仅仅是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吗?金兵来了!他们烧杀抢虐、无恶不作。再比如指名描述想象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悲惨画面?当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深入感受诗人的情感。</p><p>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情感。出示幻灯片:1177年陆游52岁作《关山月》;1186年陆游61岁作《书愤》;1192年陆游67岁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210年陆游85岁作绝笔诗《示儿》。引导学生感受陆游一生都在关注着国家的命运,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拓展了几首诗,既加深了学生对陆游爱国情操的感悟,又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去了解更多陆游的诗篇。</p><p>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在“读悟”这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交流,深入体会字词之间的情感联系,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p><p>&nbsp;</p>

诗人

陆游

学生

爱国

出示

教学

体会

情感

诗歌

门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