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24]董艳教学古词《长相思》(五上)

严仍江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6, 130, 24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名师长成和坚守的地方。六安市严仍江小语名师工作室引导成员立足课堂,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近期开展优质课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现将这些课推出与大家分享。</span></p> <p>教师课文朗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诵经典词文&nbsp;遇未知自己</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相思》课堂叙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 董艳</p><p>&nbsp;教师简介:</p><p>董艳,在乡土怀揣“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抒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这一教育信仰。喜欢在他人的文字里和自己对话,在自己的文字中和教育对话,和孩子们一起读写思行。</p><p><br></p><p>预习作业:</p><p>1.用你可以做到的方式搜集并处理纳兰性德及《长相思》的相关信息,记在课文纸上。</p><p>2.通过查找工具书和课后注释把词读正确并读出自己的体会。</p><p>3.反复朗读词文,思考用何种方式读好词文并读出词人蕴含于词内的情感。</p><p>&nbsp;</p><p>课前谈话:</p><p>刚走进教室,我一眼就看见了大屏幕上投射着关于纳兰性德和《长相思》的一段文字。并且这段文字是以文档的形式存在的。让人惊奇的是,这段文字的容量丝毫不亚于我的搜集。我知道,对于《长相思》,不管课堂效果如何,孩子们已经用心了!这一点,孩子已经成功了一半!</p><p>“你们好用心啊!”我用手中的电子笔点点屏幕。</p><p>“那是我们班长做的。”孩子们不约而同的且异常兴奋地说。</p><p>“班长说说吧。”我并不知谁是班长,环视着班里。</p><p>“我们班好多同学家里都没有电脑,我就在教室里搜集,然后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小姑娘站起来,有些腼腆。</p><p>“真是个有心的孩子!这种学习方式,以后可以继续!分享可以带来快乐!分享更需要掌声!”我一边肯定着这位班长的做法,一边把“分享”渗透进孩子们的心里。</p><p>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听得出那掌声里有一点感激的成分。</p><p>“班长如此用心,相信你们对纳兰性德一定了解了不少!对‘长相思’一定知道了很多!”借着孩子的话茬,我想在课前几分钟内掌握孩子们的信息处理情况!</p><p>“纳兰性德是诗人,也是将军!”</p><p>“纳兰性德爱好填词!”</p><p>“纳兰性德是康熙皇帝的侍卫!”</p><p>“‘长相思’是词牌名,《长相思》是纳兰性德跟康熙出行时写的。”</p><p>屏幕上出示我在备课中搜集的相关信息。</p><p>“看来,你们用心了!搜集来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其中对于我们学习有价值的就是我们的需要,所以处理信息很重要!这一点,你们做到了!”我是想告诉孩子,信息的搜集和处理应该依据我们的学情而定。</p><p>“对于《长相思》,我们需要的也是分享,分享纳兰性德的写作诗情,分享我们彼此间的诵读感受,分享我们在诵读过程中留下来的思考,等等。那么,我们就从预习开始分享吧!”借着孩子这一搜集故事,我顺水推舟,把本课学习的关键点到了分享上,目的是想让课轻松些。</p><p>&nbsp;</p><p>检查预习,读出诗味。</p><p>“诗词预习得好不好?就看你读得怎么样?你们读几遍呢?”我看着孩子们个个自信的模样,出示了屏幕。</p><p>“我读五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这样回答。因为,在布置预习的时候,我是让他们读五遍的。</p><p>“有没有比五遍多的?”我开始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孩子们。</p><p>“我读七遍。”几个孩子站起来,争着说。</p><p>“我读了十遍。”一个女孩子站起来眼睛盯着我说。</p><p>“那么,我们先请读五遍的孩子来分享自己的声音吧。”看着班里的小手一直举着,一边切换屏幕,一边找了一个孩子。</p><p>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这孩子读得是原滋原味的,算是正确的程度吧。</p><p>“现在,请读七遍的孩子来读一读。你可以比他读得更好!”我指着刚才说自己读七遍的一个孩子。</p><p>这孩子是比刚才的孩子读得好一些,有些流利了,情感也投入一些了。</p><p>“十遍的,你一定行!”我看着班里那个唯一读十遍的孩子,真的想知道孩子读十遍之后是个什么样?</p><p>或许是女孩子的缘故,这一读,声音里有些“思念”的味道,但,《长相思》该有的诗味还是没出来。</p><p>“读诗不同于读一般的课文,诗应该有它自己的味道。你们看看,试试,读读。”切换着幻灯片,我解释着屏幕上词文的停顿。</p><p>孩子们自由读中。</p><p>“现在,谁来试一试?”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我明显觉得感觉不一样了。</p><p>几个孩子都起来试了试,停顿的地方做得很不错,感觉一点点出来了。</p><p>“你们听,在该停顿的地方,我们注意一下,诗就有味道了。读词,不但要注意停顿,还应该知道它的韵脚。你们听一听我读词的特点。”我开始读起来。</p><p>“老师,你在每行的最后一个字上都重一点点。”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孩子给指了出来。</p><p>“是的,这些字就是本词的韵脚,你们知道它押的什么韵吗?”一边把词文里的韵脚文字点成红色,我一边试探着孩子们对韵脚的了解。</p><p>“是eng啊!”我没想到,班里八成以上的孩子都说了上来。</p><p>“谁来读一读?”看着班里即将沸腾的气氛,我想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p><p>一个孩子(是预习中读五遍的)站起来读,停顿,韵脚,都注意到了!</p><p>“好,这样读,注意——,读出——,我们就把词读出它该有的味道了。”我想让孩子们在补充的过程中,总结诗词该有的味道。</p><p>“停顿——韵脚——”孩子们的回答没有让我失望,同时,我切换了幻灯片。</p><p>“那么,你们就带着自己的新知,再自由读一读吧!”我总是认为不管是散文,还是诗词,个体的自由读对于个性的理解是最重要的。</p><p>孩子们再一次读起来!</p><p>&nbsp;</p><p>想象读,读出景与情。</p><p>“听着你们这样读,我也想读一读。”我说完这句话,孩子们已经睁大眼睛看着我了。</p><p>《琵琶语》响起!幻灯片又一次切换。</p><p>“闭上眼睛,谁要能在老师的读中看到一幅画,谁就是学习诗词的高手!”看着孩子们的眼神越来越紧迫,我给出了听的要求。</p><p>我在音乐声中读,孩子们在闭眼凝听。</p><p>“我看见了,纳兰性</p> <p>德骑着马,带着军队,陪着康熙皇帝翻山越岭来到边关。”从孩子的想象中,我知道预习中的背景了解起到作用了。</p><p>“你把预习带到了这里,会学习!”我不得不佩服孩子的学习能力。</p><p>“我仿佛看见,边关下起来大雪,帐篷里的灯在雪光的映照下,边关的夜晚就像白天一样。”</p><p>“我看见纳兰性德半夜里看雪。”</p><p>“我看见纳兰性德跟随着康熙皇帝不停地骑马,往长白山前进。”</p><p>“我仿佛看见了他们跋山涉水,翻过很多高山,又渡过很多河流,往边关前行!”一个孩子特别兴奋。“</p><p>“好一个跋山涉水!你用一个词就解释了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见义!”说实在的,此时的我应该是最兴奋的,我还在担心用什么方式来介绍‘互文见义’呢,‘互文见义’就来了。</p><p>切换幻灯片,屏幕上出现了‘互文见义’。</p><p>孩子们挺懂我的言外之意了的,教室里,掌声送给了‘跋山涉水’。</p><p>“像这种互文,词中还有一处的。”</p><p>“老师,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睡不着觉,在外踱步像是想家了吧?”</p><p>“是的,风雪交加,一更又一更的风,一更又一更的雪,这就是风雪交加啊!诗人远在边关,他怎么能睡着呢?他在想着故园的谁呢?你们边读边想想。”借助孩子给的情景,我试图把情感引发出来。</p><p>随着幻灯片的切换,《琵琶语》响起来,孩子们自由地行走在刚刚获取的意境中读着。</p><p>“他应该想念他年迈的父亲,还在为国事操劳。”预习再一次给予了孩子的想象空间。</p><p>“纳兰明珠,这一宰相的辛劳!”我给孩子一个大拇指。</p><p>“他应该想念自己的娇妻,我知道纳兰性德有个和他一样喜欢诗词的妻子。”孩子的眼睛里柔情似水。</p><p>“我想,他最想的是他的孩子,如果他有孩子的话,他最想孩子吧?我爸在外打工就最想我!”孩子的眼睛里满是留恋。我没想到,孩子竟把纳兰性德的出巡跟自己爸爸的外出务工联系起来,这种关联,使得诗词的学习又有了一份真实感。</p><p>……</p><p>“故园,用一个词说就是——”我引导着。</p><p>“美好!”一些孩子迎合着。</p><p>“有家的故园,用一个词说就是——”我继续引导着。</p><p>“温暖啊!”许多孩子眼里闪动着晶莹的东西,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想起来自己远在他乡务工常年不得相见的父母。</p><p>“这就是纳兰性德的——”</p><p>“思念!”</p><p>“用文中一个词说,就是——”</p><p>“乡心啊!”</p><p>此时,我知道,不用多说一句话,单看孩子们的眼睛,就知道他们对《长相思》的诵读已经到了一个层次了。</p><p>“带着我们的体会自由读一读吧!”</p><p>《琵琶语》响起,孩子们自由读中。</p><p>我想这一次的读,他们一定感慨不同,其中对父母的艰辛,对父母的思念,一定占据了他们“乡心”了。</p><p>“读到这里,你知道,我们用什么方法读这首千古传颂的词文吗?你知道,你是怎么才读出纳兰性德的乡心吗?”看着孩子们沉浸在情感的浪潮中,我试图把课堂引向思处。</p><p>“老师,我联系预习来读的。”</p><p>“我是靠自己想象的。”</p><p>“我带着情感读的。”</p><p>“我联系我爸爸妈妈读的。”</p><p>……</p><p>孩子们的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人是一个比一个激动!</p><p>切换幻灯片,孩子们认真地看着,搜索着自己的经历。</p><p>我没有说一句话,我想,这时,他们的体会就是最好的诵读方法。</p><p>&nbsp;</p><p>互文读,读出思。</p><p>“读到这里,你有困惑吗?有什么不解的地方吗?请把它写在课文纸上!”</p><p>孩子们静静地思着,写着。</p><p>“纳兰性德爱诗,就只写诗就是了,为什么还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呢?”</p><p>“纳兰性德家里很有钱的,为什么还去边关呢?”</p><p>“纳兰性德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吗?”</p><p>“纳兰性德想家又不回,为什么呢?真是可怜!”</p><p>……</p><p>&nbsp;&nbsp;&nbsp;&nbsp;孩子的好奇本就是天生的,况在如此了解之后,这种带着一定思考的好奇显得更加深刻。</p><p>“难怪,他睡不着!”我还是没有多做评论,只是强调了一句“睡不着”。</p><p>“读读下面的诗,你再想想,纳兰性德的词里只是思念吗?”我利用大屏幕出示了纳兰性德的另外两首词的节选。</p><p>合着音乐,孩子们静静地读着。</p><p>“说说吧!”</p><p>“我觉得纳兰性德似乎在哪里都睡不着似的?”孩子满脸疑惑。</p><p>“老师,我也看出纳兰性德是睡不着的!”</p><p>“为什么纳兰性德写的词都说自己睡不着呢?”</p><p>……</p><p>孩子们的质疑越来越接近纳兰性德的人生轨迹。</p><p>“是啊,一首词也就罢了,为什么他的几首词都是在写自己睡不着呢?”我把问题往深度引。</p><p>“老师,这些词里,好像纳兰性德还很孤独的?”一个孩子像是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样,尽管激动,神情并不张扬,也许是不能肯定自己的这种想法似的。</p><p>“是吗?”我反而睁大了眼睛等着他的下文。</p><p>“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你看‘醒也无聊,醉也无聊’,好像是孤单啊!”</p><p>“老师,还有一点凄凉,纳兰信德有一点凄凉!”孩子总会在倾听中相互启发,并通过自己的感受补充他人的见解。</p><p>“让我们为他们的体会鼓掌,就是这样的,一个孤独的——有些凄凉的诗意的人生——纳兰性德。”屏幕上,沙漠里一只伫立着的骆驼凝视着远方!又好似思考着自己寂寞的人生。</p><p>&nbsp;</p><p>回顾读,读出未知自己。</p><p>“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新的体会,再读一读这首词吧!”幻灯片切换中,词文的背景改为——一头骆驼伫于茫茫沙漠中。</p><p>孩子们再一次带着体会沉入词文,语气里一点点凄凉</p> <p>“读到这里,说说你的感受。你遇到了未来的自己吗?人生路上,你会孤独吗?”我想,此时,孩子们的体会一定有所不同的。</p><p>“我也会孤独的,等我上了高中,没人陪伴了,就我一个人,我就会孤独的!”有孩子联想起今后上高中的情景。</p><p>“以后,要是工作了,我想我可能会孤独寂寞的,没人理解我的时候,我就会这样!”一个孩子把眼光放到了工作中。</p><p>“我想,要是我到老的时候,我的孩子不在身边,我肯定会孤独的!”一些现在老人的影子也在孩子们的眼前浮现了。</p><p>……</p><p>“是的,人生旅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像纳兰性德那样的无奈,都会像漫漫黄沙中的骆驼一般遭遇寂寞,这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虽然,孩子们的回答一直在现实中打转,我知道这种理解在当下,也只有用最具有影像的东西来阐释,孩子较易接受些!至于,人生的诗意孤独,还是需要他们用一生去慢慢体会的。</p><p>“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有一天,你也孤独了,你该怎么办?”看着时间还有一会儿,我就把话题往后拉了一些。</p><p>“我会坚强地面对的,孤独总有一天会没有的!”一个孩子脸上的凄凉没有了,一种坚定的神情溢于脸上。</p><p>“我会笑着对待,因为孤独没有什么可怕的!”从孩子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乐观。</p><p>“虽然我会孤独,我不会让别人也孤独!”又一个富有哲理的诗意语言。</p><p>……</p><p>没想到,这一段小小插曲,我看到了一颗颗“乡心”,它们是那么的大,那么的满,那么的使人敬畏!这就是孩子,一个对自己的人生不确定的未知存在的孩子!</p><p>“就让我们带着坚强,带着乐观,还有博爱,读一读这首词吧!”此时,可以说,最最感动的应该是我了。</p><p>《琵琶语》响起,孩子们在《长相思》中遇到了未知自己!</p><p>课下!</p><p>&nbsp;</p><p>教学反思:</p><p>在《诗既思》的阅读里,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干干净净”地读里,我读出了一种三国周郎的豪迈,一段李唐后主的愁思;但,后来,我知道,我读并不是只为了读而已,我不是一个纯粹的欣赏者,不能以一个观者的视角来对待这首经典。接着,我“彻彻底底”读起来,有了理性的参与,我了解“长相思”,了解了《长相思》,了解了纳兰性德,豪迈不减,愁思仍在,却多了一丝无奈。在朱光潜先生对诗词的评价中,我开始了“千方百计”地读,站在教者的角度,我深谙诗境不是局部意象的简单叠加,体验不是逼出来的!换做孩子来说,我猜测,入情入境,也不是倒背如流的索然无味,口诵心惟不是真正地读诗!站在诗外思诗,一遍遍的读,我逐渐明晰了自己的教学方向。</p><p>说起搜集信息,我们农村孩子的条件毕竟有限,很多家庭都没有电脑的,对于词又不像诗那样耳熟能详,这种困境我早早都有些担心,但我还是把它作为预习作业的一项,目的也就是逼逼他们在学习遭遇短路时该怎么办?而此时,班长的搜集分享实在令人感动,她和一些孩子利用班里的电脑,查找相关背景,做成了文档,在班里的投影机上不间断播放,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不会运用电脑搜集信息的孩子分享这份资源!</p><p>教学中,我一直按照“浪漫——精确——综合”的方向行走的。我了解自己,我也多少了解我校的孩子,所以,我是不敢对“平仄”有任何妄想的,课堂上,我和孩子们在诗味上一起探讨了“停顿”,“韵脚”,并一步步读起来了。之后,借着孩子们对于本课的背景掌握,我们一起在词中来回穿梭。说起搜集信息,农村孩子的条件毕竟有限,班长的搜集分享实在令人感动。情景交融,意境的体会,情感的领悟,都是孩子们在一点一滴的诵读中自己获得的。甚至后来的“凄凉”,“孤独”,“可怜”都是孩子们自己读出来的,我没有做过过多的提示。因为,我知道,诗词的学习,教者过多的引领反而会替代了孩子的阅读体会,使得阅读流于一种形式,那些千篇一律的体会往往就剥夺了诗词本身的存在价值,使得诗词没有了它该有的灵气。</p><p>事实上,我的这种做法在课堂得到了印证,这种“不扰乱”,是诗词教学应该有的气氛。尤其孩子们在谈谈部分里,这本是一段因时间充裕的插曲,也可以说是课堂的一个生成部分,也正是这段插曲,使得他们在经典里找到了未知的自己,并学着正视人生旅途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孤独,乐观的生活!我也知道,我们的教育不仅是要让孩子领悟人生,我们还应该有引领孩子端正正视人生,善待人生的态度!这方是,教育的真正目的!</p><p>每一堂课,我都会问自己——我给孩子带来了什么?除却应该掌握的知识,我还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孩子给我带来了什么?我能否在课堂上教学相长?或许,这种质疑,还会延续到我的人生课堂的无数个未知里。</p><p>&nbsp;</p><p>&nbsp;</p>

孩子

纳兰性

相思

预习

孤独

分享

自己

搜集

诗词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