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更多大众了解俯卧位通气的理念,也扩展了俯卧位通气的适用范围,对卧床患者坠积引起肺部病变的改善有非常好的辅助疗效,能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引流。</p> <p> 俯卧位通气(PPV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最早由Bryan于1974年提出,是通过体位改变增加肺组织背侧通气、均一化肺内胸腔压梯度,改善肺组织应力和应变分布,促进分泌物清除,从而改善患者通气及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主要用于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缺氧状态,是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发现其有更多的适应症。</p><p> </p> <p> 我科团队今年对多名重症患者成功实施俯卧位通气,对于重症患者,俯卧位的操作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翻身趴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整个医疗团队的技术和配合有着极高的要求。</p> <p> 至少需要6名工作人员,分别分布于头端、两侧,可通过床单完成翻转,或使用辅助翻身工具。患者在仰卧位时:各成员分工明确,监测生命体征、确保各种管道在位通畅。翻至侧身时:各成员监测气管导管的稳定性和位置,患者侧卧向呼吸机,一名护士将新电极放在背部,另一名护士则移除旧电极,尽可能缩短病人脱离监护的时间;俯卧位时:完成整个翻身过程,双臂放在侧卧位或类游泳者位置(一只手臂在身体一侧,另一侧伸出头顶),将脚置于解剖正确的位置,通过抬高保持屈曲,将脚放在枕头上,在患者头部、胸部和骨盆下方放置枕头/垫子,全程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处于安全状态。</p> <p> 在团队专业密切的配合下,我科对于有适应症的各种重症患者,可以熟练、成功地完成俯卧位通气操作,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氧合水平,提高了救治疗效,这种体位的变化无需昂贵的、侵袭性的操作,当常规措施无效时,PPV是一种推荐的治疗策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