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70多年前,我出生在秦岭之麓的关中腹地,虽然浪迹他乡多年,但总忘不了生我养我的关中平原,忘不了中华龙脉清秀的秦岭山脉,忘不了豪爽淳朴的秦汉风情。</div><div> 也许有叶落归根的感觉,现在我越来越有回家乡看看的动机。近来把手头留存的照片翻出来,找出和家乡有关的内容,汇成这部美篇与朋友们分享。</div><div><br></div><div> “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秦岭最为重要和独特。”秦岭是中华脊梁,中华龙脉,(《中国国家地理》)秦岭,无论从地理、气候、文史、动植物、水源地等各个方面来说,它都有着重要的含义。她是中国人最完整的中央国家公园。<br></div><div><br></div><div> 我做了一张地图:秦岭与关中平原,以及我主要活动过的地方。</div> <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秦岭的风采</font></b></h3> 西安从唐代起街道的方向就是正南正北,只要向南观望就可以看到部分秦岭,西安人口中常说的“<b><font color="#167efb">南山</font></b>”,即<b><font color="#167efb">终南山</font></b>的简称。 记得我小时候空气格外清新,除了晚上可以数星星,白天站在城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南山。连山坳里烧木炭的袅袅白烟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大晴天走到山根也觉得雾蒙蒙的。 上初中时学校组织春游,不是去<b><font color="#167efb">翠华山</font></b>就是去<b><font color="#167efb">南五台</font></b>,都是秦岭的一部分,这是我在翠华山的留影。 这是我1963年拍的秦岭翠华山。 从西安向南行车30多公里,就到了秦岭山根。在秦岭与关中平原连接处,有许许多多的山涧小溪从沟里流出来,以前很荒芜,无人光顾。现在城里人一到假期就成群结队来这里游山玩水捡石头。 秦岭之精华,<b><font color="#167efb">华山</font></b>耸立在关中平原东端。这是2019年我在华山北峰的留影。 从华山北峰向南观看华山的雄姿。 华山险道之一,<b><font color="#167efb">苍龙岭</font></b>,犹如在一块竖立的石壁上雕凿出约一米多宽的石阶,两侧都是深渊。1955年我第一次攀登时,两侧是没有栏杆的,只有两道锈迹斑斑的铁链。 修凿在石壁上的华山栈道之一,下面是看不见底的深渊。 近些年,连接着关中平原的秦岭北麓,各个山谷都开辟了进山道路,将山谷森林建成了旅游景点。 秦岭的许多的景点都建起了登山索道,有的还不止一条。以前需要多日才能游完的景点,现在可以当日往返了,这也是我们老年人的福气。这是太白山索道之一。 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主峰太白山海拔3771米,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秦岭是陕西省关中与陕南的分界,也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同时还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界。一场雨下在山脊上,偏左一点就流进黄河,偏右一点就进了长江,很有趣的地理知识。 气势磅礴的秦岭主峰——太白山。 从上向下观看到的秦岭山谷。 山顶上的高山杜鹃,与低海拔地区的杜鹃不同,它既不艳丽也不茂盛,花朵虽小却能在风吹日晒中坚定地生长。 在秦岭山巅欣赏落日的霞光。在秦岭主峰过夜也很有意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秦岭的路</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font color="#333333">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的秦岭山脉,山高沟深十分险峻。自古以来穿越秦岭都没有大道,倒是有许多依附在峡壁上的曲折小路,被</font>称为栈道。后来慢慢地被盘山公路所取代。近些年来又恢复了部分栈道,开发<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成怀旧的游览景点。</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我15岁离开西安到武汉上学,1970年参加工作分配到湖北西北部的十堰。十堰与西安的直线距离还不到300公里,比到武汉还近。只是十堰到西安需要翻越秦岭,交通十分不便,所以每年回家探亲都要绕道河南需要两天才行。</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1973年,我和同为西安老乡的同学,尝试</font>坐长途汽车<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穿越秦岭从西安返回十堰。第一天从西安到山阳县,第二天从山阳到两省交界处的漫川关换乘湖北的车到了郧西县,第三天才从郧西回到十堰。在高速公路通车前,我还多次开大车或小车来往于十堰和西安之间,40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总要开一天半的时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2009年10月十堰到西安的高速公路刚通车,我就有幸开车从西安到十堰,仅仅用了三个多小时,好开心啊!后来我又多次开车从西安到河南南阳、到湖北十堰、到陕南安康、到汉中到四川,尽情享用多条穿越秦岭的高速公路。</font></div> 1995年我开车沿着翻越秦岭的盘山公路,从湖北到西安,这是我和儿子在途中的留影。 2013年沿<b><font color="#167efb">京昆高速</font></b>从西安赴四川,这是位于秦岭服务区的秦始皇雕塑群。 位于秦岭腹地的高速公路服务区。 <b><font color="#167efb">包茂高速</font></b>穿越秦岭的终南山隧道是当时最长的公路隧道,长度超过18公里,穿越隧道需要15分钟。 由于秦岭隧道太长,避免驾驶人员视觉疲劳,洞中设有两段彩光成像的通道,可以引起视觉兴奋恢复注意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宝成铁路</font></b><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新中国成立后最艰巨的一项工程,穿越秦岭的<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宝成铁路</b><font color="#333333">于1958年</font>通车了,一下子解决了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它与武汉长江大桥一起成为新中国交通事业震惊中外的伟大成就。</div></h3> 我曾多次乘火车途径宝成铁路,以前要么卧铺睡觉,要么夜间行车,而且列车几乎在一个接一个的山洞中穿行,对穿越秦岭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次借着疫情刚刚结束,客流不多,专程乘坐硬座火车再体验一下宝成铁路。 这是列车从宝鸡出发,刚刚进入秦岭的第一个山沟,紧挨着的是老<b><font color="#167efb">川陕公路</font></b>。 观音山车站位于宝成铁路最艰险的路段,铁路在这里沿山钻洞绕来绕去极其艰难的爬升。观音山站离上面的青石崖站直线只有两公里多,可是铁路却延展长达12公里。小时候就听过关于这里的故事:坡度很陡,两个车头前拉后推也跑不快,步行从观音山走到青石崖,火车还没到。 秦岭站就算是爬上了最高点,再南行就逐渐下坡了。 位于秦岭深处的<b><font color="#167efb">凤县</font></b>是<b><font color="#167efb">嘉陵江</font></b>的发源地。我在这里下车去参观<b><font color="#167efb">灵官峡</font></b>景区。 中学语文有篇课文叫“<b><font color="#167efb">夜走灵官峡</font></b>”是我们陕西作家杜鹏程写的短文。灵官峡是宝成铁路一段最险峻的一段,文章描述了施工人员的勤奋和艰辛。1982年一场巨大的山洪冲毁了这里路基依存的山体,铁路被迫改线。后来利用这里几座废弃的隧道改建成了宝成铁路纪念馆,并开发成游览景区。 利用了原来的铁路隧道,布置了许多关于宝成铁路建设过程的数据资料和纪念物品。 利用原隧道分段布置的展厅。这是还原当年开山修路时的艰苦场景。 洞外沿嘉陵江河谷修起的栈道,还有登山步道可以进入山上的密林。这是除了铁路概念外的自然景色。 景区的餐饮区,将厨房间建成列车餐车造型。这里还可以住宿在类似火车卧铺车厢的四人间旅馆,很有铁路风情。不过由于疫情原因,当晚在景区住宿过夜的游客只有我一个人。 凤县原是宝鸡地区位于秦岭深处的贫困小县,现在沿着嘉陵江建起了许多现代化建筑,交通便利了,这里也能享受到大城市同样的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关中平原</font></b><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关中平原南边是秦岭,北边是黄土高原,是以渭河为主的多条河流形成的冲击平原,所以也叫渭河平原。由于古时四周有许多关隘,所以关隘之间的这片地带就称为关中。</div></h3> 这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著名关隘<b><font color="#167efb">潼关</font></b>,是进入关中的战略要塞。当年日军侵华时,就是没能越过这里。照片是现今的<b><font color="#167efb">连霍高速</font></b>公路。 关中平原的东面,以晋陕交界的黄河为界。这边一片广阔平原,对岸却是晋南黄土高原。 原本从北向南流的黄河在潼关这里作了一个90度的大转弯改向东流。这就是黄河拐弯的地方,对岸是山西的一角。 关中平原从西边宝鸡的大散关到东边的潼关,共300多公里,古时的里短些,所以关中平原也称为“<b><font color="#167efb">八百里秦川</font></b>”。关中近代的发展,得益于陇海铁路的开通,宝鸡的地位也因铁路的发展而变得更为重要。 站在华山上,就可以看到北峰后面平坦的关中平原。 从太白山上看到的关中平原夜景。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蕴藏悠久历史的关中平原</font></b><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关中平原位于秦岭北麓,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根据考古这里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繁衍和生息。位于西安的<b><font color="#167efb">半坡遗址</font></b>也证实了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农牧活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各朝代鼎盛时期的中心都在这里。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朝代都建都于此。这里有讲不完的中华历史,也有发掘不尽的历史遗迹。</div></h3> <b><font color="#167efb">秦始皇兵马俑</font></b>,公认的世界奇迹。 纪念玄奘取经的<b><font color="#167efb">大慈恩寺</font></b>及<b><font color="#167efb">大雁塔</font></b>。 明代建筑、西安的标志,<b><font color="#167efb">钟楼</font></b>。 宝鸡的<b><font color="#167efb">青铜器博物馆</font></b>,展示了自商周以来,在宝鸡周边发掘的珍贵青铜器文物。 件件都是稀世珍宝啊。 巨大的<b><font color="#167efb">西安城墙</font></b>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城墙。 城墙和<b><font color="#167efb">护城河</font></b>,过去是用来防御外敌的,今天已经成为关中特色的旅游观光景点。 大唐鼎盛时期,古都长安的商业交易中心分为东市和西市两部分,以致后来将入市购物称为“买东西”。这是在<b><font color="#167efb">大唐西市</font></b>遗址上建成的博物馆和现代商业街区。 关中地区的建设周期必须留有余地,因为无论是建楼房还是修地铁,动不动就会挖出文物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富饶的农业产区</font></b><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历史上关中地区繁荣昌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气候适宜,农业发达,这里盛产小麦和棉花,为各个朝代奠定了经济基础。战国时期开凿的郑国渠,是著名的农业水利设施,目前遗址已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延续至今的灌溉渠网,仍然密布在关中的各个地区,除了保障农业灌溉,也是一道欣赏关中农村的美丽风景。</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关中平原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已经停种了棉花,改为种植多种水果等经济作物。设在关中的农林科技大学也是全国最顶级的农业科学机构。</div></h3> 沿革战国时期<b><font color="#167efb">郑国渠</font></b>的灌溉工程,解放后在关中大地上建起了密如蛛网的农业灌溉的干渠、支渠,滋润着每一片农田。 平原大片的麦田,不仅仅是农田,还是美丽的风景线。 没有了田间小路,而是彩色的非机动车道。不是一小段一小片的样子工程,我开车沿线走了几十公里都是如此美丽。所以从分田到户解决温饱后,再走大规模现代化农业是适应时代发展进程的。 位于朝邑老镇的<b><font color="#167efb">丰图义仓</font></b>被称为天下第一仓。 建立于清朝有数百年历史的丰图义仓,从官府时代的屯粮旧址,到今天仍在使用的国家粮库,见证了粮食在关中地区的重要地位。 几十座库室,具备完整的防盗、防潮、防虫功能,不得不佩服咱关中古人的聪明才智。 今天的关中的农业,棉花油菜等因市场的变化已不再看见。除了大面积的小麦主粮,更多的是种植各类果品。仙桃、油桃、冬枣、梨、杏,柿子、石榴等种植面积越来越广。 以前只生长在南山里野生的核桃,现在也在关中开始集中种植。 关中的苹果已经驰名国内外。认真观察一下朴实的果农辛勤的管理过程。初春就要翻地保墒,开花时还要对花芽去劣保优,成长期还要防虫害。 成熟期还要将每一只苹果都套上透明塑料袋,隔离农药和防止虫害,这些工作都是在大热天进行的。当我们吃着甜甜的陕西苹果,要知道果农们是多么地辛苦。 小时候就听说在武功有个抗战以前就建立的西北农学院。就是现今的中国最著名的<b><font color="#167efb">西北农林科技大学</font></b>,是985和211工程学校,而且学校所在的武功县也已经改为杨凌农业技术高新区,为陕西省直属单位。目前<b><font color="#167efb">杨凌区</font></b>是全国农林业科研中心,也是农林新技术的交流中心。<div> 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的农林科技博物馆中的昆虫馆。</div> 农林科技博物馆内的土壤陈列馆。 位于杨凌区的农林技术交流贸易大集市。 杨凌区也是现代农机展示交易中心。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关中民俗风情</font></b><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四周关隘的限制,关中民间传统风俗历来保持稳固,较少受外来影响。<b><font color="#167efb">陕西八大怪</font></b>也仅指关中地区。但也有例外,自从抗日战争河南大饥荒以来,以及陇海铁路向西延伸,大批的河南灾民进入关中,以致沿陇海铁路一线直至西安及宝鸡都广泛的流行起了河南话。不过仅在关中地区形成了两种语音共存的局面,却丝毫没有影响关中语音的纯正和稳定。</div></h3> 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样保持原貌的关中小镇街道。 典型的关中特色农村小巷。 现在在农村常常见到大门紧闭,门前凋零的状况。因为家里人已经举家进城打工或经商了,老家的宅基地和院落还留在村里。 陕西八大怪之一“<b><font color="#167efb">板凳不坐蹲起来</font></b>”。 典型的关中农民形象,粗布中式对襟衫,石头圆饼眼睛,手持长柄旱烟袋,晒黑的皮肤满脸慈祥。 搭台吼秦腔,是关中农民的最爱。 关中沉淀着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关中人始终不忘华夏文明的传承。要想了解中华文明史就来关中吧! 在古代文明的衬托下发扬民族传统武术。 关中人爱习武健身,并不喜欢争斗,少有擂台与搏击。一根放羊长鞭甩出清脆的响声,既锻炼了身体又可驱狼防身。 随手一根拐杖或烧火棍就是习武健身的道具。 位于秦岭山麓的南五台镇,民营企业家建了一座<b><font color="#167efb">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font></b>。收集了关中各地有名的民间建筑及院落,整体迁移在这里重建,还有不少旧时的民间用品及文物,展示关中民风习俗。如想了解关中历史,这是最值得推荐的地方。 博物院里展出的民俗介绍之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关中美食</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不管外地人能不能接受,反正关中的羊肉泡馍、肉夹馍还有凉皮已经名声在外了。除了这三样,这里说说更多关于关中美食的趣事。</div> 陕西八大怪之一“<b><font color="#167efb">油泼辣子一盘菜</font></b>”,在陕西餐桌上没有辣子那才叫怪呢。在陕西,辣子是成吨进行交易的,炕(炒)辣子,碾辣面子,都是这样大规模操作的。 陕西八大怪之一“<b><font color="#167efb">面条像裤腰带</font></b>”有时一碗只有一根面。 外地所谓的凉皮薄如纸,折叠几下胡乱切几刀,极不正宗。正宗的<b><font color="#167efb">陕西凉皮</font></b>或米皮,至少得有2~3毫米厚,十分筋道,要一张一张的这样切。想要吃辣的,老板抓几根凉皮在辣椒油里满蘸一下,丢到你的碗里,那才叫有味呢。 “<b><font color="#167efb">饸饹</font></b>”(he le)是陕西对荞麦食品的专有名词。传到外地、传到日本韩国被叫做荞麦面。这是传统的饸饹加工工具和制作方式,是要现吃现压的,将荞麦面团直接挤压到开水锅里,所以也叫“压饸饹”。 除了上述凉皮与饸饹外,还有一种需要体验制作过程的,那就是<b><font color="#167efb">醪糟</font></b>,醪糟在南方叫米酒或酒酿。与南方的大锅煮小碗盛不同,陕西的醪糟是用大铜勺,一碗一碗用醪糟胚子煮制的,根据需要加鸡蛋,加牛奶,加干果等各种口味。 一碗正宗的<b><font color="#167efb">臊子面</font></b>,肉不需要多,但家乡口味要地道。 <b><font color="#167efb">油泼面</font></b>,碗一定要用大碗或老碗,防止泼油时溅出来。 关中把聚餐叫“<b><font color="#167efb">吃席</font></b>”,而且名目繁多,是典型的好吃不贵美食。 开车路过小村镇赶上饭点,一盘生辣子,炕几片锅盔,再来碗小米稀饭,不要荤、不要炒,这顿饭却让我无比地享受和回味。只有土生土长的老关中人才能和我的感受共鸣。 什么叫手擀面,这里拍个全过程。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和面技巧,陕西叫採面,过软过硬都不行。 面要擀得薄,还要擀得圆。 作为关中人,我十五岁就学会了擀面条。后来到南方去上学,帮厨时还给生病的同学擀过面条呢。手擀的面条之所以好吃,就是筋道有嚼头,面汤加调料比清水煮挂面更有味道。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结束语</font></b></h3> 关中地区最大的问题,就是紧邻北面的黄土高原和内蒙的沙尘,每当初春时节,常有从北飞来的滚滚黄尘,让人难以呼吸和睁眼。 沙尘过后,窗台、车辆、街道、树木都必须进行认真清理的工作。 1955年起,我在这里上了六年小学,至今校址没变,仍在著名的易俗社剧场对面。只是原来广阔的校园没有了,变成了密集的教学楼房。 中学是在这里上的,位于繁华的西安市中心,原先洁白的校园围墙变成了高楼商街,想进去寻觅回味当年的情景,门卫也不让进。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END-</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