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行程中的人文之旅

季风如月

<p>7月18日。上午8:30我们离开九寨沟鲁能希尔顿酒店,此时暴雨如注,烟雨迷蒙。大家一致赞叹团长调整行程的果断决策,庆幸昨天欣赏到了蓝天白云下的九寨沟,感慨“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瞬息变化。接下来的行程是去参观茂县的坪头羌寨,然后到汶川映秀地震遗址瞻仰下,再到广汉住宿。</p> <p>从九寨沟到茂县坪头羌寨有220多公里,行车4个多小时。中午到达茂县时,通过“大众点评”查到一家评价较好的火锅店,在那里用餐后觉得味美价廉。“口碑”对企业和商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p> <p>茂县是世界最大的羌族核心聚居地。坪头羌寨景区门票60元/张,是4A级旅游景区。这是在“5.12”大地震之后新建的一处寨子,体现了羌族“依山居止”的传统村寨风格。村寨处在岷江西岸, 高低错落,建筑古朴,羌风浓郁。 </p> 景区门口的一排长廊中,许多羌族女性在做着刺绣的手工活。她们穿针引线,技艺娴熟,边干活,边聊天,绣出各种花式拎包,成为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坪头寨是茂县较为富裕的村寨之一,与这里的人们如此勤劳有关吧。 <p>登上高高的台阶,来到羌王官寨,这是历代羌王及土司施政、办案、议事和居家生活的地方,也是羌族王权、地位和高贵身份的象征性建筑。</p> <p>官寨里的人物有真有假,假的蜡像很逼真,真人一动不动时就似假人,一位同伴被看似假人的真人吓了一大跳。我近前辨别一下这位先生“是真是假",发现他在看电视剧“智取威虎山”,真人不假。</p> <p>官寨走廊下,这些勤奋的人儿依然手不停歇,谈笑间精美、吉祥的花纹跃然布上。</p> 这组雕塑反映了羌族神话故事“木吉珠和斗安珠”中的爱情画面。在远古传说中,人神共居,天地离得很近,中间只隔一座九顶山。山上是天宫,山下是凡间。天神木比塔最美丽的小女儿木吉珠厌倦天庭生活,不顾山神的劝阻,来到山下龙池边和斗安珠相会。 这处银龟圣山为天下华人祭祖朝拜的圣山。相传银龟为大禹治水时天王木比塔赐予大禹的舟渡,大禹治水成功后银龟化为圣山,被后人称为银龟圣山。 <p>乘坐景区电瓶车来到一处高坡上,这里有一组雄伟的羌族风格建筑。羌族建筑大致分为两类:碉楼和碉房。碉楼属古代建筑遗存,用来御敌、储存粮食和柴草等;碉房为居住用房,呈方形,一般分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这里有“李元昊殿”“大禹殿”“炎帝殿”等三组建筑。</p> <p>大禹生于公元前3376年的汶川地区,是羌族历史上一代羌王羌圣。他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顺利将洪水引入大海,有名的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即与他有关。</p> 大禹治水时将神州划为九州。 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和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p>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人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人民制造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p> <p>由于雨天游览不便,我们匆匆看完羌寨,赶到100公里外的映秀镇,想看看映秀地震遗址。</p> <p>映秀镇地处阿坝州的南大门,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修建了多处水电站,有“水电之乡”的美称。2008年“5.12”特大地震时,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灾后,法国著名设计师保罗·安德鲁在这里设计了“抗震减灾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分为:漩口中学地震废墟展示园区、学术报告厅和学术交流中心住宿三大部分。</p> <p>到达漩口中学遗址前时,刚过六点,我们想进去参观,门卫说”今天下班了,不能进”。</p> <p>同伴跟他说情,说我们千里迢迢来这里,就是想看看地震时的惨状。再说当时大家为灾后重建也捐资出力的,能否通融一下。那门卫冷冷地说“地震后谁不出力的,今天我下班了,你们明天再来吧。”大家的虔诚之心被他的冷漠态度无情地浇灭。</p> <p>地震时映秀镇满目疮痍,镇中心被夷为平地,遇难同胞6566人 ,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该镇数十年的建设成就毁于一旦。震后在广东省东莞市的无私援助下,新建的“世界温情旅游小镇”呈现在泯江之畔。</p> <p>从映秀镇到德阳市的广汉华美达安可酒店入住,路程100公里,因有高速,只需一个多小时车程。前几天一直走国道,同样的路程所需的时间却翻倍。到广汉,只为在19日去看看“三星堆博物馆”。这是原计划之外的行程,但大家都很期待。</p> <p>7月19日,晴空万里,夏天炎热的滋味扑面而来。三星堆遗址的两个大型祭祀坑于1986年7-8月间相继被发现,是20世纪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大批精品文物横空出世。博物馆于1997年10月建成开放,有两个展馆,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门票72元/张。</p> 三星堆博物馆及其遗址证明,这里是中国夏商时期、甚至更早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一定的联系。它使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成为信史。下图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以前历史学界认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然后渐渐传播到全中国。而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p>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大立人”。立人像高180厘米,通高260.8厘米,重约180公斤。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与底座两部分。人像浓眉直目,高鼻阔嘴。头戴花状高冠,身着三层窄袖半臂式右衽上衣。人像双臂抱握于胸前,双手环握中空。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这是距今3000多年历史的青铜器,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据有人从三星堆出土的玉版图案中发现,大立人手中曾经环抱的是祭祀用龙蛇。</p> <p>三星堆出土的57件青铜人头像中,仅有4件头像带有金质面罩。金面罩的制作工艺充分利用了黄金良好的延展性,它首先将金块捶拓成金皮(金箔),然后再依照人像的面部进行造型,包括眼眉镂空、耳垂穿孔等,使铜像看上去金光闪闪,给人高贵且神秘的感觉。</p> <p>在北纬30度线上,纵观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古蜀国与古希腊、古埃及在地理位置上相隔万里,但它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制作了黄金面罩。是巧合?还是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古希腊人在公元前十六世纪中期的作品“阿伽门农金面罩”,还是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 <p>青铜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树上站立着九只太阳神鸟。神树的下部悬着一条龙,龙头朝下,尾在上,妖娆多姿。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境的文物。</p> <p>这是东汉时期的随葬明器“摇钱树”。摇钱树与三星堆神树一样,皆是以树、神结合为主要构成因素,表意其“通神”“通天”之功能。树上有铜钱400多枚,寄寓了人们羽化成仙的思想和对财富的向往。</p> <p>这是三星堆博物馆第二展馆的外观图。</p> 二展馆于1997年10月建成开放,为三部一体的变形螺旋式建筑,其整体具有“堆列三星“与”人类历史演进历程“的双重象征。该馆为青铜器专馆,展示了古蜀青铜神品重器。 <p>这里有一块“古代南方丝绸之路0公里”的地标。南方丝绸之路泛指历史上不同时期从四川、云南、西藏等南方地区对外连接的通道,包括历史上有名的“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等。有学者研究,在西南地区,在三、四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已开通了一条从四川经云南西出中国至缅甸、印度等地的国际交通线,即如今所说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p> 展馆入口处的“人鸟兽青铜像”。 三星堆青铜面具是迄今出土的全世界最富特色的面具文物群之一,具有浓郁的神巫文化特征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这是“青铜戴冠纵目面具”。面具高82.5厘米,宽78厘米,眼、耳采用嵌铸法铸造,额间补铸有高68厘米的夔龙形冠饰。 <p>这是“青铜纵目面具”,面具宽138厘米,高66厘米,眼、耳极度夸张,被人称为“千里眼”和“顺风眼”。此面具前伸的眼睛大致与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从“纵目”的记载相呼应,可能表现的就是古蜀人顶礼膜拜的祖先神—蚕丛。</p> <p>形态各异的青铜面具。</p> 这是模拟展示3000多年前古蜀国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景。 青铜尊。 青铜太阳轮,具体用途至今也不知晓。 <p>在馆内参观了两个多小时,我们再驱车一个多小时到成都武侯祠旁边的网红川菜点“饕林餐厅”用中餐。网红店的特色就是门前一直有许多人耐心等位,为品尝美味而付出时间代价,你可愿意?</p> <p>中餐后,在锦里闲逛,到“罗曼谷”茶室里喝会茶,聊聊天,分享下旅途的感受。</p> <p>非常逼真的仿真人,只是这白纸贴得太不雅观了,可以采取更好的提示方式啊。</p> <p>19日晚入住成都棕榈泉费尔蒙酒店,高档的设施和温馨的服务为这次行程锦上添花。20日,我们乘坐ZH9542航班返回无锡,提前抵达目的地,为行程划上圆满句号。</p> <p>这次阿坝之旅,历时11天,全程非常顺利。感恩团长的周密策划、精心安排,感激团友们的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感谢当地向导的辛勤劳动、全力配合。沈从文说过“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让我们心怀期待,再次同行共赏美好河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