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雪门坎”

流云Js

<p>  最近,在当地一些网络媒体上时常会看到一些文人墨客吟诵着“雪门坎”这个地方。让我回忆起三十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我在石登乡,庄河、回龙一带下乡时,就听闻当地人说道“雪门坎”这个地方风景如何如何的美…端午节的时候如何如何热闹…让我内心对“雪门坎”这个地名一直有一份特别的眷爱。面对故乡诸多的山山水水,对“雪门坎″总有一种绵绵不舍的情怀。总是期待着走近它、亲临它、拥抱它。</p> <p>  2020年7月4号这天时逢周末,跳跃在眉宇的希翼一大早就驱使着我实现对“雪门坎”一行的夙愿。于是就来个想走就走的个人之旅。</p> <p>  大约驱车一个小时左右,来到河西乡联合村委会所在地。因从未涉足过这方山水,需要向当地群众打听行进路线。同时自已也要补充一些上山所需的物品。刚好路边一间小卖部,里边坐着一位大约七十多岁的老汉。在买物品之余向老人打听“雪门坎”路线该怎么走?老人听后说道:“你是要到风吹Y口旅游的吗?那地方山高风大,山上基本上见不到人,上山路线还有好几个岔路,没人带的话会走丢的,你一个人上山确实不行”。聊了大约十分钟,老人说道:“你真要上山的话,我带你去好啦,不然我不放心,那地方我很熟的”。话语间就将铺子门关了。</p> <p>  又是一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绕行,眼看就要到山顶了,经过一大片梯地时老人说道:这地方原来是一大片草甸,一直延伸到山顶。我们普米族人管这里叫“洪木贡多”译意是“民家人羊场(白族人放牧的地方)前两年有人把这里开为梯地,改种经济作物青刺果什么的。在公路旁边还停放着一辆园林绿化的水灌车,是因前段时间天干没下雨,得从山下村子里拉水上山给树苗浇水。</p><p> </p> <p>  黑色的越野车绕行在宛延曲折的山路上,车窗外云雾缭绕,远处的“拉巴山"九指峰被涌动的云海装扮得格外秀丽、脉脉含情、凝眸不语。道是“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海明,云共山高下。”</p> <p>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山顶,山路两旁开满成片的紫色的鸢尾花。每朵花中心都有一小撮黄色的花蕊,十分美丽,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记得在“西南植物”微信公众号里介绍,这种鸢尾叫“西南金丝鸢尾花"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3700米的草甸上,每年6月底到7月初由底海拔处向高海拔处相继开放。一簇簇、一片片的开放,制造着一种令人陶醉的美丽景色。</p> <p>  沿山脊道路向西行至一个山口,老人家说道:这里就是雪门坎风吹丫口,丫口西北侧是石登乡回龙村界,丫口东南侧是黄山,往西的大路通往灰山、黑山。二十多年前听说石登乡三山(黄山、灰山、黑山)有一处铅锌铜银成矿带,矿区面积5平方公里,金属储量达13.94万吨。1995年开釆,由于开釆的初放性和盲目性,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和遗失,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后来经县委政府和石登乡党委政府联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将其企业进行整顿、查封。从丫口西侧的原灰山采矿公司原矿场遗址不难看出当年的矿山是何等的热闹繁忙。</p><p><br></p> <p>  过了原矿场,跟着老人向上走了10多分钟左右后老人家指着一片沼泽地言道:由于去冬今春降雨稀少,原本这里的黄山龙潭都成干龙潭了,在过去这龙潭里的水还很大的,现在干成这个样子了。不过潭边几棵粗壮笔直的松柏树仍然挺立巍然,虽在高海拔恶劣的环境下,它们却以正直、朴素、坚强为美的挺立在这层峦叠障的山峰之巅。</p> <p>  老人家问我:你今天主要目的是要来雪门坎看看端午山跳脚草坪的是吗?前些年每年的端午节这天多个乡镇的年轻人不约而同都跑到这里,举行歌舞盛会,很是热闹的。</p><p> 跟着老人家从雪门坎山一个小丫口向回龙村界方向向下行走十多分钟的样子,一大片宛如画毯的高山草甸印入眼帘。一片没一丝污染的圣洁之地,空气是那样的清新,身旁时不时的飘过一层层薄雾,让人犹如身处仙境一般。草甸周围层层的山峦都被林木罩住了,不露一点点尘土。</p><p> 置身于草甸之中闭上眼睛,脑海里仿佛呈现出当年端午节跳脚坝的热闹场景。人海里拽起一圈又一圈的人环,年轻活泼的各民族青年男女跳起锅庄舞,落脚甩手、侧首扭腰,与节奏浑为一体;又仿佛听到草甸上一对对情人在抚琴弄笛,对唱恋歌、互诉衷肠……让人感觉到如此玄妙悠远而又朴实无华。无意间平添了几分神韵也平添了几分亲切。</p><p> 正本清源,雪门坎端午山情人坝,这里曾经是一个理想的爱情世界,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兼融并蓄、和谐共处的人间乐土。</p> <p>  离开情人坝,我问老人家:曾经在电视专题片《三江并流》中看到这里的一些镜头,应该在雪门坎山上有一个林业管护站和一座瞭望塔,这一路上好像没有看到啊?老人答道:从这条小路往上走到山顶就是了。</p><p> 来到山顶,果真看到一座四合小院。椐老人讲:这里就是林业站,现在已经没人值守。房子、大门和高处的瞭望塔早已破损不堪,都成放牧人的羊圈了。倒是院子前这一个小山包,周围这一圈草长得很绿的地方在很久以前应该是条战壕。在我很小的时候还在这里捡到过子弹壳呢,比现在的弹壳还要长很多的。我曾经拜读过《兰坪军事志》这本书。据书中记载,好像真有那么一段战事《藏商啊保袭击盐署》1943年4月藏商啊保等7人袭击了啦井盐署,抢走大批银元、枪弹和马匹逃离啦井经白子山、挂登、雪门坎、阴山、得胜沟路线返回中甸。当时兰坪县政府派常备队、自卫队在半路阻击,藏人边打边走,而常备队、自卫队不敢与之正面交火,还险些被藏人诱敌深入之计被歼灭。按时间地点与当时政府所使用的枪械和藏人离返的路线来看,老人家所讲的应该就是书中记载的这场战事。老人小时侯捡到的弹壳就是当年的“汉阳造”步枪弹壳,确实要比现在的56式弹壳长许多。</p> <p>  沿小路绕过瞭望塔,老人家指向东北方的一座山梁:那地方叫“如巴叶基”汉话是过去藏人居住的地方。过去这里居住着几户藏族人家,专门以制作木盆、木碗、马鞍等一些木器为营生。二女儿家好像就保存着一个当初藏人制作的木碗,年份久了点,可做工还是很精致的。“如巴叶基”再出去个把小时就是回龙的韭菜坪,那里全是韭菜花(鸢尾花)。韭菜坪也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一共弯了33道弯,风景说常没有。从这里过去有点远了,如果你下次去韭菜坪的话要从三界村那边到黄龙洞快,去回龙川箐也快。</p><p> 今天一路走来,随老人家走过这么多的地方,也听老人家讲述了这么多的地名由来。可想而知老人家和雪门坎山一样一直见证、解读着兰坪出藏区这条盐马古道的历法和密码……</p> <p>  下山回到联合村平登小组,随老人到他二女儿家共进午餐。普米族人家很是好客,二女婿从小没上过几天学堂,可精通几种民族语言。自进门起就一直用白族话跟我交谈:说到近几年来党的政策好,他家也已经搬迁到县城中金龙安置点。分着120平米的住房一套,能住进这种高楼大厦里,确实要感谢党的惠民政策好,才能让寻常百姓搬到城里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p> <p>  </p> <p>  返程路上,何仕凡老人那瘦削黝黑而又慈善的面容总是浮现在眼前,是他帮我圆了近30年的雪门坎之梦,心里满满的都是对他的感激之情。何仕凡老人,一位一天就能交心的老朋友,老人家:祝您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