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趣味“刚脐子”</p> <p> 扬州的老人都知道价廉物美的刚脐子,它是一种大众化的小面点,其实它不仅扬州有,江浙沪不少地方都有。五六十年代扬州许多烧饼店卖完烧饼油条之后,店家要封煤球炉,为了利用大饼炉内的余火余温,店主就将做烧饼多余的实心面团摘成一小块一小块,因为余温有限,一般只有拳头盖大小。经过几小时的微火烘焙,使刚脐子变得外脆内香。后来刚脐子因价廉物美,买的人也多了,生产量也大了!形成了一种休闲食品,深受市民的喜爱。</p> <p> 如今扬州的刚脐子尤以渡江桥头烧饼店制作的见长,很多老扬州都从各地赶来买他家的刚脐子。</p><p> 刚脐子加工也有自身的特点:先要准备花生油、白砂糖、酵面,考究的还需准备些糖桂花等,将加油的面粉揉成小团,呈馒头状,用刀轻轻切成莲花状六角形,然后贴进炉壁或推进烘炉,不一会儿就飘出香味,铲下来就可以吃了。</p><p> 才出炉的刚脐子是立体雪花状,六只角棱角分明,吃起来松软香脆,五六十年代甜刚脐子一两四分钱一只,咸的三分钱,可以用开水和肉汤泡着吃,老年人吃面时,常将刚脐子和面汤泡食,别具风味。</p><p> 扬州人还创造性的在面饼上喷洒红糖水,熟了呈红色的糖脐,这种做法易于消化,因此过去常被作为妇女生养后的滋补食品。</p> <p> 你可别小看了这个名声不大的“刚脐子”,它可是江浙沪地区一种民间传统小吃,源于两千多年前苏北盐城地区,它具有香甜、柔软的特点,让人回味无穷。当时老百姓吃它的最大乐趣还在于是撒开吃,一只刚脐子撒开来,从头到尾将近2米长,吃起来甜在嘴里,乐在心里,那种滋味是没吃过的人所无法体会到的。现在到盐城还能看到有的老店面仍保留了这种几千年的制作方法。</p> <p> 盐城的刚脐子因香甜爽口价格便宜很快传至大江南北,成为普通百姓喜爱的食品!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沿运河南巡经扬州至镇江。太后眩晕作恶,一巡检将所携三只刚脐子奉上太后食之。晚宿金山行宫,乾隆问安,方知太后康复大喜,小巡检得到皇帝奖赏,官升七品,并将刚脐子更名京江脐。</p> <p> 转眼到了清咸丰年间。据传当时在我的故乡镇江有很多满人即‘旗人’,就驻扎在现在中山商场一带,当时称为‘红旗口’。由于民间有反清排满情绪,故有人就用面粉做成‘八只角的脐子,’,因而吃‘脐子’即吃‘八旗’。后来被官府得知,将做脐子的人抓去打了四十大板,放回后,一病身亡。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逢清明节就吃脐子,吃了脐子馓子,死了不打板子的民谚即来源于此。后来为了避嫌,脐子八只角改为六只角了。</p><p><br></p><p><br></p> <p><br></p><p> 刚脐子从扬州镇江传到苏州上海一带后,不叫刚脐子,也不叫京江脐,而是称做老虎脚爪。那是因为刚脐子正面突起六个尖尖的角,颜色呈焦黄,六个角分得很开,形状类似老虎的爪子,故有了老虎脚爪之美称。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生活也有了很多改变,老虎脚爪在上海的摊点虽有却不多了!</p><p><br></p> <p> 上海黄浦区有一条呈半圆形的中华路,顺着中华路,穿过糖坊弄,寻着香味便找到了这个菜场边的买老虎脚爪的店面。</p><p>朴实的门头,仅有的3张小桌子,驱不散吃货们的热情,尤其是老虎脚爪刚出炉散发出来扑别的香味让过路的都要驻足欣赏,有小年青好奇的说:“师傅,搿是啥物事?阿拉㐷俩只!”</p> <p> 就是这只不起眼的刚脐子,两千多年来走遍了大江南北!随着历史的传承和积淀,刚脐子早已被百姓所认可接受和喜爱!尤其是老年朋友们对它是格外偏好!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的刚脐子不仅价格便宜,更是充饥当饱的食品!爸妈短途出差,学校组织旅游,带两只刚脐子,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老年人十分关注健康,希望少吃油腻或甜点,多吃清淡养胃的食品,因此对刚脐子更加情有独钟!</p><p> 我也喜欢吃刚脐子,这不仅与许多老朋友们情感一样,还有刚脐子出炉后那股香喷喷、黄灿灿、俏刮刮、翘铮铮的模样!它就像我们许多老年朋友一样:虽然收入不多,但心态坦然、精神饱满,走到哪里都像刚脐子一样:头昂昂的,俏刮刮的、翘铮铮的!散发出优雅、迷人喷喷香的味道!正应了扬州的一句方言:“(虽然)三分钱一个刚脐在,(仍然是)六角铮铮的!”</p> <p>创作:波涛</p><p>音乐图片:网络</p><p>感谢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