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人死后在丧葬起棺时摔瓦盆的习俗

孔常嘉

<p>  摔瓦盆,又称作顶老盆。就是人死后在丧葬起棺时,由家中长子或长孙摔瓦盆。在丧葬礼仪与流程中,让死者后代摔瓦盆的习俗。按照丧葬习俗规定,摔瓦盆必须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摔瓦盆,如果死者没有后代,也可以由子侄替代,瓦盆摔得越碎、越响越好。如果瓦盆的质量比较好,第一次没有摔碎,也不能摔第二次,可以由抬棺者踩碎。摔瓦盆有很多规矩或说道,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不能乱摔。</p><p> 父亲亡故,则由长子或长孙用右手摔瓦盆;</p><p> 母亲去世,则由长子或长孙用左手摔瓦盆。</p><p> 之所以瓦盆摔的越碎越好,实际上就是取岁岁平安之意。</p><p>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但真正能够坦然面对的人却很少。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生死之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正因如此,才衍生出了丧葬礼仪,作为五礼之一的丧礼,时至今日依然被人们继承。</p><p> 丧葬礼仪,最早起源于西周, 属于五礼中的凶礼。 时代不断变化,丧葬礼仪及流程不断简化,但是其核心内涵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等丧葬习俗,在很多农村地区依然特别流行。</p><p> 在众多丧葬礼仪或流程中,依然有让死者后代摔瓦盆的习俗,一直都是很多人比较关注的焦点。这其中有什么门道或者说这种习俗蕴含了什么深意呢?如果深入了解这种丧葬习俗,可以认为这并不是封建习俗,而是另有深意。</p> <p>  一、古代丧葬习俗之摔瓦盆</p><p> 对于生死之事唐代诗人李白曾曰: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说白了生死就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宿命。很多人在面对生死的时候,都会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一句从出生开始就没打算活着回去,道出了几分哀愁和无奈。</p><p> 在古代由于迷信思想比较浓重,所以古人对生之事都特别敬畏。他们认为:事死应如事生。简而言之就是对待死亡的重视程度,应该像迎接新生儿一样隆重。由此,演变出了很多丧葬习俗,实际上丧葬礼仪,最早出现于王公贵族阶级。</p><p> 随着礼教逐渐深入民间,所以老百姓也开始重视丧葬习俗。在诸多丧葬习俗中摔盆十分有特色,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同时也是生者对逝者的悼念之情。关于摔盆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这种习俗距今,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了。</p><p> 二、摔盆时的禁忌</p><p> 在传统丧葬文化中,摔盆显得格外显眼,在农村地区又被称作顶老盆。有人为死者摔瓦盆,预示着死者的后人是孝子贤孙。摔瓦盆人可以继承死者的财产,这也是父死子继的一种方式。</p><p> 但是大家也应该清楚一点,如果死者一个后人都没有,而且也没有相关亲属的前提下,那么就没有人为他摔瓦盆。</p><p> 事实上,这种境遇非常凄凉,因为无人摔瓦盆,代表死者会不得善终,在古代社会,人们都非常忌讳这一点。很多人还是会问为什么葬礼上要摔瓦盆呢?这其实与孟婆的传说息息相关。</p><p> 按照古人的说法,人死后要踏上黄泉路,还要经过忘川河、望乡台。届时还会看到一块三生石,上面会刻着死者的前世今生。</p><p> 最后一道关,就是饮下孟婆汤,而摔瓦盆习俗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喝孟婆汤。</p><p> 传说喝了孟婆汤之后,就会丧失记忆,会将自己的亲人、朋友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为了避免死者彻底丧失今生的记忆,才诞生了摔瓦盆习俗。</p><p> 当然,古人对于摔瓦盆习俗的说法多种多样,有人认为摔瓦盆是为死者祈福。这个习俗的本质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寄托对逝者的哀思。</p><p> 其实,关于摔瓦盆的故事,还与诸葛亮有关系,相传周瑜死了之后,设计报复诸葛亮,但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化解,方法就是在摔瓦盆前于盆底垫了一块砖。</p><p> 综上,古人送丧时必须要有摔瓦盆的环节,而这种丧葬习俗也流传到了现代社会。现代人虽然都讲究火葬,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却依然保留了土葬的习俗。</p><p> 农村在起棺的时候,也会有摔瓦盆的习俗,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缅怀逝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