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梦——1977年高考追忆

万里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年高考,今又高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总难忘却那七七年的高考岁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七七级”,一段正在逝去的历史,一个特殊年代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七七级”,一个特殊的概念,一个特殊的人群,一个特殊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那是当年中国高教史上绝无仅有的记录,世界大学校园里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之所以特殊,因为它与中国特殊的历史紧紧相连,它与沉重的社会历程紧密相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他们从“文革”中走来,经历了“文革”的深重磨砺,经受了“文革”结束的嬗变,是中国“十年文革”与改革开放的见证人和幸运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8月4日,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议上,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痛陈了当时高校招生制度的弊端,大声疾呼改革高校招生办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会已经结束,有关招生文件已经送到了邓小平案上,1977年按老办法招生几乎已成定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10月2日,时任教育部长刘西尧根据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精神,就高校招生改革意见报邓小平,及邓小平报及华国锋,内部的行文流程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确: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取消领导批准,一切择优录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是此次座谈会,邓小平一锤定音“今年就恢复高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8月13日,教育部主持召开了1977年的第二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如一声惊雷响彻大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点燃了无数人被压抑了十年,希冀通过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小学时代,正是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时,我就憧憬着学好文化,将来进入大学深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但是,历史在此转了个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毕业时,邢燕子、董加耕等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典型宣传已在全国所有媒体刷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业升学考初中,语文试题已是“做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傻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君入瓮”,按题作文,将来做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民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年后,一语成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5月,骄阳似火。我们从要塞公社澄南大队六队参加农忙劳动结束,已经无法继续学业,批判“三家村”、“四家店”的文革热潮已如火如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那时,我们才初中二年级。</p> <p class="ql-block">  不久,学校学生都被卷入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大学也被迫停止了招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偏安一角的江南小县城,从此“风雷激荡”,红卫兵、破四旧、横扫牛鬼蛇神、打倒走资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室里再也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9月,滞留在学校的学生们,已经无法再复课闹革命,上学无门,务工不能,便剩下了华山一条道——到农村去,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们66、67届初高中生500余人,插队到了吴江县金家坝、莘塔、北厍、屯村、八坼公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2年夏,国家恢复了高等学校招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在那文化大革命特殊期间,充斥着“革命”的气息,“自願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史称“工农兵学员”。</p> <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返回江阴祝塘公社继续插队。</p><p class="ql-block"> 1974年,那年旧梦复萌,报名上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下乡表现突出,贫下中农推荐到了公社,可是普通平民家庭子女,又囿于家庭成份、社会关系,以及离乡背井插队在外,当地的权势人脉全无,梦想很快便象肥皂泡那样,轻盈地破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片云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5年夏,县委路线教育工作队生涯结束,不甘寂寞的我,再次试水,再次名落孙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当时已经“掺沙子”,借调到了县革委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是家庭的熏陶,“范进”精神的鼓舞,第三次报名上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那年已经开始文化课目的测试,小试牛刀,考试成绩名列前茅,但是成绩连“参考”都算不上,,名单送到县里,自是再次“此梦又难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经奋斗,几经挫败,三起三落,大学梦未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说起,已是风淡云轻,心情恬淡,可当年,岂是一个愤懑了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冬天,是我国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66、67、68届“老三届”到应届生,积压了11年的毕业生,570万人走进了考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国家正从文革中走出,经济正待恢复,中央决定,考生仅收五毛钱报名费,其余都由国家承担,试卷没纸,调用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印考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恢复高考固然可喜,给了我一个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但距离考试仅剩一个多月时间,离开学校又已经十年,而且当年我的学历仅是初中二年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迎考,基本没有复习资料。语文、历史、地理,得益于“躬耕陇亩”的岁月里,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得益于批“走资派”、批林批孔、批儒家等一系列的批判运动,从中学习了大量的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也在多年大批判文章的撰写中,无形中提高了语文写作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式考试的作文题目是《苦战》,源自叶剑英“”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p><p class="ql-block"> 十年农村生活,历尽艰辛磨砺,当年忽而酷暑似火,忽而雷雨交加的“双抢”生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自是万般感受涌入笔尖,一时下笔如有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过几十年,当年高考试题已大多忘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依稀记得:历史题,有一题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填空题;地理题,在空白的中国分省地图上,填上各省省名;语文题,古文《荀子.劝学》一段的翻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平时的积累,答来倒也不觉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考试关键是数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由于当年仅67届初中,三年初中都没上完,遑论高中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微积分……,都未能接触过,应对这次高考,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该说,得益于父母是南菁等中学的数学教师,并受益于书香之家的基因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多月里,步不出户,臀不离凳,急用先学,硬是把十几本数学书啃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当年晚上做梦,还在解析几何题目,而且正确无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初考和复考中全部过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7年高考,江苏因全省报名人数太多,所以决定分两次考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一次初考,由各地区出题和组织所有报名者参加,实行淘汰制,文科语文超过80分,两门总分超过115分才能进入复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我返回祝塘中学参加了初考,分数虽然没有公布,但自我感觉考得应该不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初试在11月28、29日两天,考生在所在县的公社一级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月23日至25日,全省统一组织复试,考场设在县级以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3、24日,考试科目是数学、语文、史地、政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5日,外语考生加试英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唯一的一次在冬季举行的考试,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寒地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苏州地区报名参加高考的初试考生有28140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初试、复试,最终录取的考生仅2191人,录取率很低,苏州地区较高,也仅有7.7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查当年日记,江阴县本、专科共录取143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为复考,全省统一命题,初考成绩达到省考标准者参加全省统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2月23日、24日两天,我在县中参加了考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天上午,考试结束自行车回家途中,脑海中仍萦绕着考试场景,几乎从车上摔下来,吓得后来全部步行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复考结束后,我们那一年並不公布考试分数,就要求填志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那年大学,大多还没恢复正常,招生的学校和专业少得可怜,因此基本上没有什么选择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县招生办通知,文科的第一志願、重点高校仅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其他第二、第三志願就只是江苏师院、扬州师院、徐州师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能上个大学,跳出”农门”,不再“扎根”农村就是最大的心愿,学校、专业、志愿都已退而求其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就按照县招办要求,按葫芦画瓢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记得在1978年2月28日,早晨,刚到县革委会知青办公室上班,同事告诉我,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在县委宣传部文书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脑海中突然涌出了两句李白诗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仰天大笑出门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辈岂是蓬蒿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干年后得知,77年高考时,省高招办有个规定,老三届毕业生超过录取分线后,只录取师范院校,不考虑南京大学等重点院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南大文科的录取分数线是280分。由于此规定,使我当年与南大又失之交臂。</p> <p class="ql-block">  1977年高考,全国570万人参加考试,录取27.297万人,录取率仅4.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迄今历年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年,现如今录取率已达80%左右,真已是“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贵在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目标,才有了不懈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的大学梦,残酷的现实几乎将此击得粉碎,但是我记住了康德:”人的本性,就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为了这梦想,追求了,拼搏了,而且终于成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面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了大多数青年人生的必由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承载着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给了人们天道酬勤,通过自身的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人生价值的希望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7年高考的恢复,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中国整整一代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一大批优秀青年成为了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流年似水,冲不尽岁月刻下的印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骄傲,当年的坎坷不曾消磨我们的意志,没有蹉跎青春的时光,曾经因迷茫而探索,因挫折而发奋,因痛苦而图强,因追梦而不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反省过往,感悟人生,我努力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转眼,40余年过去了,77级的学生如今已两鬓斑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始终与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血脉相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高考还在继续,还在不断发展,历史曾经赋予它的特殊意义,始终记忆在史册、记忆在中国人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我们77级的那代人,永远镌刻在了人生的年轮之中,因为它是我们迟来的青春之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