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 文《缅怀那久远的岁月》原创: 延 梅

高原的风(延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故乡是一个多么亲切、依恋的词语,它勾起了我几十年的思念和复杂的心态。既熟悉又陌生,既欢悦又伤感。五十年前远离魂牵梦绕的故土,放飞在大西北,在人生长河中苦苦地挣扎、煎熬,岁月滑过一道道的履痕,却不敢设想自己的归宿。故乡是心灵永远的牵挂和凝望,陪伴我的是带泪的诗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次回到京城,漫步在曾经熟悉的院落、街心,听着母亲哼着山西小调,在父亲亲植的香椿、黑枣树荫下小憩和那眼前满园醉人清香的花卉。曾经依偎在母亲的身旁听她讲述着外祖父的故事;曾经独自依靠在窗前,铺开诗稿叙述衷肠;曾经满载着梦想的星辉难掩对故乡的依赖,一颗流浪的心回归在那温暖的怀抱里聆听京韵京味的天籁之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发展,心中的温暖、港湾、沉淀、升华的家已慢慢在地面上消失殆尽,荡然无存。那浓浓的乡愁和深深的遗憾却被楼群、商业街所替代喜极而泣,新的情愫和久远的情怀从心底深处跌宕而出。故乡,随着亲人的远去,时间的推移,那种撕心裂肺,牵肠挂肚的思念从心底演奏出一曲远征的交响曲,那神秘的音符,刻满灵魂的文字却溶进岁月浓缩成为永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每次探亲必去京城最著名的商业街逛逛,“前门大栅栏”原名廊房四条,位于中轴线。明代宗弘治元年,京城为防止盗贼侵入隐藏在大街小巷内,由朝廷批准,建立了许多木栅栏而名扬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条街兴于元代,建于明朝,从清代开始繁盛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00年义和团曾一把火将整条街付之一炬,此次以民国初期的风貌复原后依旧繁华。这里融进各行各业老北京人的市井生活,饱含着历史积淀的商业、餐饮、梨园、会馆、士儒、起居、民俗、胡同和四合院的文化。它不仅是购物的理想之地,同样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穿过“京师九门”之一的正阳门右侧是京城老字号“瑞蚨祥鸿记”的丝绸古门楼。当年这一带绸布业有众多以“祥”字命名的八大祥店铺。它们起源于1862年清·同治元年的山东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孟氏家族几代人投资开办的,后来发展为谦祥益、益和祥、瑞生祥、瑞林祥……几经大起大落到光绪末年(1911年)瑞蚨祥的生意兴隆,百年以来坚持“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介,童叟无欺”的经营宗旨,成为首屈一指的绸布店并带动了大栅栏的商业繁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在世时,每次回去总要在二楼买一块上好的丝绸送给母亲。因为那里的丝绸是他们自行设计的花样、纯正,新颖而著称。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由瑞蚨祥提供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漫步在前门正街,大栅栏和鲜鱼口曾经是最热闹的市集所在。两边的“全聚德”、“壹条龙饭庄”、“億兆”、“庆林春茶庄”、“六必居”……有代表的传统文化韵味的老字号,也有代表时尚元素的潮街北京坊,不管定位如何,都给大家带来共鸣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都一处”的金字匾额招揽众多的游客,这里是京城正宗的烧麦馆,曾是一位山西王姓所创。最早经营烧饼、炸豆腐、烧酒的小铺,门前曾挂着一个葫芦,俗名“醉葫芦”。自清乾隆(公元1752年)到酒铺用餐并御笔亲题三个字送一“虎头”匾而名声大振。现在的牌匾是郭沫若手书,吸引八方客人前来品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该店在原有的品种上又发展了五加皮、茵酒、黄酒等;凉菜十几个种类;面食有烧麦、炸三角、饺子、馅饼等。选料精细,做工精湛,鲜香爽口,醇面不腻的特点。每次回京总与几个朋友相邀来此品尝,看着满桌子丰盛的特色小吃,总感觉少了小时候的味道,不知何缘故多了来自各地混杂的风味。忽然,记起在1965年的夏天,我们四、五个同学、发小放暑假骑自行车去中山公园玩耍,午饭就是在西单大街一个饭庄二楼就餐。那地道的京酱肉丝、红烧肉,还有三个凉菜香味扑鼻,我们个个吃的满头大汗又开怀的讲着有趣的笑话。店掌柜看我们是一群孩子送来了一大盆虾仁鸡蛋汤,那个美味爽口,回味无穷,至今还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和小丽跨入前门大街光滑的石板路上,来到她的朋友开的一家天津盛锡福帽子店,货架上摆放着各色各款式的帽子应有尽有,客人们络绎不绝地挑选自己喜欢的样式,小丽选了一款送给我。我又跟着她乘上电梯上了三楼,原来这里是中国第一家“冠帽文化博物馆”,它坐落在前门大街57号。第一次接触帽子文化对我来讲真的有些震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庄重、古朴的门脸,展览馆面积不大,玻璃橱窗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冠帽,却是国字头招牌,是由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帽子专业委员会出资所建。博物馆以中国冠帽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等演变过程为主线,图文与实物并茂。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从通辽出土4600年前的骨冠到唐、宋、元、明、清、民国说起,随着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变迁,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不同时代不同样式,也代表不同年代帝王将相的品位,具有代表性独特的冠帽文化及悠久的历史呈现在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历朝历代皇帝登基大典的帝冕,如:汉高祖刘邦所戴的“长冠”是一种楚地冠帽发展而来;秦灭六国后规定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唐代的“幞头冠”、“进贤冠”等;明代皇后的“凤冠”,以金丝网为胎,由翡翠、金龙、珠宝等点缀;清朝的顶戴花翎、常服冠、旗冠等;北伐时的军帽;孙中山御寒海龙全皮英式帽等;民国时期的瓜皮小帽、绅士们戴的毡帽等;还有毛泽东主席等几代领导人在公共场合戴的各种款式帽的复制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仔细欣赏了一件距今120岁高龄的金丝草帽,是用一种“金丝草”编制成的。风姿依旧,色泽浅黄,光润高雅,又细又软而有弹性的佳品。我轻轻走进制帽车间,师傅们低头正用心绘制、剪裁,纯手工缝制古装戏的冠帽,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都要求精益求精,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其中制作一顶皮帽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处理,在实物面前可以领略冠帽文化的独特风情。令我想起了北京的一句老话儿:“头戴盛锡福,脚蹬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从中细细地品味出中华冠帽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穿过西面的一条小巷来到大栅栏繁华的商业街,一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并经历清康熙八年(1669年)到民国九朝的兴替,至今已有300多年“同仁堂”老药铺,那显赫、恢弘彩绘的门帘是百姓心中耸起的阳光。同仁堂肇始之祖乐显扬祖籍浙江宁波人,原来祖上是一位走街串巷行医卖药的铃医。后代承家业精通医药开设药铺,收集大量的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 、历史验方制作药品建立严格的工艺规范,对症服用,在社会各界树立良好的信誉而声誉大振。并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保卫祖国医药精华而百年不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喜欢观看向潮水一样涌动的人群,熙熙攘攘,门庭若市,人头攒动,也愿意融入到如山似海的氛围中。闻着从老字号“张一元”茶庄散发出阵阵茉莉茶香,从压肩叠背到西,又摩肩接踵到东的那种热闹感觉。望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茶庄,取店名“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随着人群沿着大栅栏向西是“李铁拐斜街”,它位于南新华街东侧至西五道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这里曾是我的知青朋友,画家孙大立的外祖父董子鹤(浙江余杭人)是位思想进步开放的医师,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在这条街6号院开了一家西式“顺天医院”颇有声誉与梨园界弟子关系密切。解放前他的外祖母与邻街1号院京剧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京剧大师谭富英是世交,他母亲董世锦是最早进入北平新球剧社的话剧老前辈,也介绍弟弟进戏剧社团当演员,并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出身梨园世家的谭元寿关系极好。他二舅是影剧演员董世雄,艺名蓝马,四舅董世杰,艺名懂是。尤为二舅蓝马最著名并与著名演员赵丹;“话剧皇帝”天才大明星石挥;著名导演、编剧、演员谢添,上官云珠等老艺术家齐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蓝马与石挥是真正的发小,1921年他们就读在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百年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学校,坐落在琉璃厂古文化街北侧,他们在班主任邓颖超的教育下成长。小学毕业他俩一起演双簧,他们的老朋友曾感慨地说:“石挥是生活的真,蓝马是艺术的美”他们的一生是:激情过后是空白,平平淡淡有真生。</b></p> <p class="ql-block"><b> 著名演员蓝马出生地</b></p><p class="ql-block"><b> (李铁拐斜街6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蓝马小的时候受家庭的影响接触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经常有达官贵人,梨园行来家中做客、就医,又与发小、朋友常常出入平民憩息地文化娱乐和商业为一体,逐渐形成有“京味”特点的市场-----天桥。“八大怪”是社会底层百姓为维持生活的需要在此卖艺,他观察、模仿、熟悉、欣赏他们身怀绝技,技艺超群,相貌奇特,言行怪异的文化创造艺人,为他以后艺术生涯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蓝马没有后人,在外甥大立身上有早年蓝马的激情和思维方式。他喜欢表演,更喜欢绘画人物,身上的艺术细胞浓渗造刻在骨子里,在他身上能找到他舅舅蓝马的影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李铁拐斜街曾是京城最有名,繁华一时的重要文化街。早在金朝中叶就存在了,融进了多民族的古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髓,现在京城到处在改造已经面目全非。向深巷探视还有三义客栈、留香、远东饭庄、清真饭庄和同和轩、同益轩、两益轩时的旧景旧貌的模样,还有襄陵、延定肇庆会馆和《中原日报》、《又新日报》的旧址。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最早也是全市唯一专供女性洗浴的公共浴所。有着特殊意义,它标志着封建枷锁正慢慢被冲破,女权解放思想慢慢在萌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进9号院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原是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马厩,后修葺成住宅。曾居住着清“同光十三绝”(剧种)之一的梅派创始人梅巧玲的故居,也是其孙、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出生地。梅兰芳纪念馆就坐落在原始原貌的祖宅内,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陈设是按照梅大师生前的生活原状陈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看着具有代表性的实物、图片和资料,从珍贵的3万多种藏品,仔细端详着眼前的剧单、字画、图书、便服、剧装照片和梅大师的艺术生涯介绍,再现了他的艺术风采。他探索、继承了中国戏曲的优良传统,大胆改革创新,在旦角行当表演艺术上形成了独具风格,流传最广的“梅派”表演艺术和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一起被京剧界和广大观众公认的“四小名旦”,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欣赏玻璃橱窗内光彩夺目的演出古装,梅大师在舞台上风姿绰约,柔美动人的精彩表演,气度不凡的让人为之倾倒就在眼前,那平易近人、嗓音甜美、澄净、圆润、清脆,动作自然典雅。想起小时候跟随父母观看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雍容华贵,意态安详,熨贴动人和那兼习武多情重义的表演,剑法准确、优美、刚劲有力。还为他在《天女散花》中的扮相是男是女和哥哥姐姐们争论不休,最终我与失败告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走出梅大师的故居,他那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照片上的眼眸里缀着微光,风轻轻地吹起古装衣裙,踏着桃花碎影目送我们的离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站在故乡繁闹的古街深巷总有一种孤独、无奈和不舍,心灵深处缅怀那远去的岁月和娓娓道来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他们青史留名的佳作,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如一颗颗耀眼的流星飞向天边,人不在了,可精神依然在,那京韵京味又一次从百年沧桑的旧景旧物中穿越、飘动……</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深夜风雨突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浓睡梦香残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远山日落独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 醒来情怀依旧。</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7月5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