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拾趣-跟着音乐家去旅行(下)

Meiying

<p>下集内容提要:</p><p>7.莫扎特与萨尔茨堡</p><p>8.音乐之都维也纳</p><p>9.歌剧天堂米兰</p><p><br></p><p>今天继续我们的音乐之旅,下一个目标萨尔茨堡。奥地利在阿尔卑斯上南麓,萨尔斯堡在奥地利的西部,从德国去萨尔茨堡要翻过阿尔卑斯,听上去很可怕,其实我们游过巴伐利亚,从基姆湖到萨市还是很方便的,因为我们已在深山。这是出境前德国高速公路两旁的景色,时而晴空一片,时而小雨淋漓。湖边可见水鸟嬉戏飞翔。</p> <h3><ul><li><b>第七站 萨尔茨堡与莫扎特</b></li></ul><p><br></p><p>站在萨尔茨堡要塞上俯视古老的萨尔茨堡老城,给人以雄浑大气、古朴典雅之美感。</p><p><br></p></h3> <p>1994年,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站在萨尔茨河桥头,望着湍急的河水流向远方,头顶是高高在上的要塞,感觉自己如此的渺小,就像那河中的一滴水,或是世间的一粒尘。这几天有一句诗反复出现在脑海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在想,看着河流,我与它成角度,我便是河的点缀,无意中我成了要塞中人的风景。</p> <p>萨尔茨河水滔滔,奔流到海不复返。</p> 通往古堡之路 <p>站在古堡脚下,我真的好渺小!</p> 居高临下看风景 <p>要塞下的萨尔茨堡老城,这是2005年8月的一天,恰巧赶上周末活动,人好多。</p><p>萨尔斯堡是奥地利继维也纳、格拉茨、林茨之后的第四大城市,1996年整座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萨尔茨堡大教堂 巴洛克建筑比比皆是 <p>萨尔茨堡人除了拥有多姿多彩的巴洛克古建筑和空中要塞,令他们引以为傲的尚有神童莫扎特、萨尔茨堡假日音乐节和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卡拉扬。</p> 莫扎特广场上矗立的莫扎特纪念碑。 <p>这个挂着国旗的小楼是莫扎特出生的地方。莫扎特的父母租下了三层的房间,生下莫扎特。如今这里是莫扎特博物馆,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p> 少年、青年时的莫扎特画像。 莫扎特使用的儿童小提琴。 莫扎特使用过的钢琴。 莫扎特与他的孩子们 <p>莫扎特的父亲是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乐师,他四岁从父学习羽管键琴,五岁开始做钢琴小曲,六岁随父旅游欧洲演出,轰动乐坛,被称作“神童”。九岁开始写交响曲,十一岁完成第一部歌剧。1781年起定居维也纳。十年后的1791年,莫扎特生病两周后逝世,临终前两小时仍头脑清醒,死时据说身旁没人家人和朋友。他只有36岁,英年早逝,葬于维也纳。</p><p>莫扎特(Mozart, 1756-1891)是音乐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曲式: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康塔塔、嘻游曲、小夜曲,当然还有歌剧。他共创作交响曲59首、其他管弦乐曲78首、室内乐176首、弦乐曲179首、歌剧23部、合唱曲95首、歌曲105首。这些是他的遗留作品,更多是没有记录的作品,他在短暂的36年里创作了如此之多的杰出作品,人们不禁要问,他是如何做到的!</p><p>莫扎特代表作有:交响曲第35《哈夫纳》、第36《林茨》、第38《布拉格》、第41《朱庇特》;单簧管、双簧管、钢琴、小提琴、圆号协奏曲、歌剧《唐璜》、《后宫诱逃》,还有人人熟知的《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小夜曲等等都是精品佳作,数不胜数。</p> <p>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剧照</p> 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的《唐璜》(或唐乔瓦尼)剧照。 藏品莫扎特歌剧《唐乔瓦尼》和《魔笛》(LP) <p>1991年,奥地利银行发行的1000先令的莫扎特纪念币。</p> <p>萨尔茨堡假日音乐节(Salzburger Festspiele)每年夏季为期五周,7-8月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尽赏美景和雅乐。</p> <p>2020年恰好是音乐节100周年,宣传画立于萨尔茨河桥头。</p><p>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当时的“莫扎特基金会”发起组织演出莫扎特的音乐。真正的音乐节开启应该是1920年8月22日,在大教堂广场上由马克斯·莱茵哈德(Max Reinhardt)导演,雨果·冯·霍夫曼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的话剧《每个人》(Jedermann)的首演。从此,夏季假日音乐会就被固定了下来,二战期间一度中断。今年的百周年纪念,人们将在大教堂广场等地重温《每个人》的剧情,以及上演莱茵哈德导演的电影《仲夏夜之梦》的片段。</p> 1922年设计的音乐节大厅,可以容纳2000观众。 <p>萨尔茨堡音乐节张开双臂欢迎来自五大洲的宾客。她包括歌剧、戏剧、古典与流行各种音乐形式的综合性盛会。</p> 音乐季萨尔茨堡到处洋溢着节庆的气氛。 <p>莫扎特糖果--莫扎特的头像、精致的包装和精心制作的糖果,深受奥地利和各国游客的喜爱,早已成为萨尔茨堡乃至奥地利的国家品牌。</p><p>卡拉扬前面已专题介绍,这里省略。</p> 穿越阿尔卑斯山,一路风光无限,尽收眼底。 忽而辽阔的田野,忽而幽静的村庄。每次都是从不同的方向奔向共同的目标维也纳! <ul><li><b>第八站 音乐之都维也纳</b></li></ul><p>维也纳是我欣赏的欧洲城市之一。她是奥地利的最大城市和首都,是德语国家除柏林之外的第二大城市,人口达180多万。<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div>维也纳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誉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有”音乐之都“的美誉。</div> <p>美泉宫 2006年8月</p> <p>美泉宫(Schloß Schönbrunn)是国人熟悉的景观。茜茜公主和她的丈夫弗兰茨二世曾经的官邸。有关美泉宫的介绍很多,今天就省略了。</p> <p>游人在皇宫对面廊下歇脚,几只麻雀旁若无人地来凑热闹。</p> 美泉宫有“维也纳最美景观”之称。堪与凡尔赛媲美的御花园 <p>霍夫堡皇宫(Hofburg) 皇宫有着近800年的历史,是维也纳最壮观雄伟的宫殿,凸显皇家的气派。</p> <p>市中心最美巴洛克皇宫贝尔维蒂宫(Schloß Belvedere),据说是元帅Eugen von Savoyen王子所建的寝宫。</p> 市中心的圣施特凡大教堂(Domkirche St. Stephan)维也纳的地标建筑。 维也纳最大的乐器,巨大管风琴。 <p>一架马车悠闲地在街道上行走。</p> <p>我们从萨尔茨堡来到维也纳,便赶上了这阴雨绵绵的一天,头上是雨雾,脚下是积水,一双崭新舒适的休闲皮鞋被灌得满满的。我们时而躲在廊檐下,时而冒雨前行。我说,下雨正可以去看英雄广场两旁的博物馆,朋友无趣,只能作罢。</p><p>即使在雨中,却也依然能领略到维也纳建筑的大气巍峨。</p> <p>14世纪中叶,一场鼠疫席卷欧洲,死亡人数2500万,因为死后皮肤变得铁黑,所以也被叫做黑死病。市中心的纪念碑。</p> <p>维也纳是个到处散发着音乐气息的地方,让我们走进这个音乐之都去感受一下吧。</p><p>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n),最初建于1748年,贝多芬的《菲德里奥》、《第九交响曲》在这里首演。也是马勒1897-1907年在这里担任指挥并成效卓著的时刻。</p><p><br></p> 在充满欧式风格的维也纳,这个建筑很普通,它就是维也纳音乐协会(Musikverein)。因为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在这里的一个大厅举行。大厅装饰的绚烂多彩,华丽端庄,因而得名“金色大厅”。但在维也纳问路,一定要问音乐协会在哪,金色大厅没有人知道的。我试过的。 刚好有两个演员从大楼走出,很高兴与我在雨中留影。 <p>提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由得想起我们熟知的施特劳斯。</p><p>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ß, 1825-1899),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与其父老约翰·施特劳斯并称为施特劳斯父子。小约翰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七岁就写出了第一首圆舞曲。父亲反对他做同样的工作,但他却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会了小提琴和作曲。甚至因为父亲的霸道父子俩对簿公堂,最终以小约翰的胜诉而告终,小约翰得以从事音乐活动。</p><p>1844年,小约翰成立了自己的乐队,并亲自登台指挥自己的圆舞曲,大获成功。他带着自己的乐队和音乐游走于欧洲各国。</p><p>1870年后,他开始创作轻歌剧和大型舞曲,代表作《蝙蝠》、《吉普赛男爵》等。施特劳斯一生共创作作品479首,其中圆舞曲400首,以及波尔卡舞曲17首、进行曲43首、轻歌剧16部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An der schoenen blauen Donau)、《维也纳气质》(Wiener Blut),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Geschichten aus Wienerwald)、《春之声》( Frühlingsstimmen)...... 每当站在多瑙河上心中都会荡漾起《美丽的蓝色多瑙河》的旋律。欢快愉悦的波尔卡响起,总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p><p>小约翰·施特劳斯被视为当之无愧的“圆舞曲之王”。</p> <p>小约翰歌剧《蝙蝠》剧照</p> <p>施特劳斯家族指约翰父子,以及小约翰的弟弟约瑟夫·施特劳斯。</p><p>《维也纳新年音乐会》100多年来都是以演绎施特劳斯父子的音乐为主,保留曲目《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和《拉杰斯基进行曲》(Radetzky March)。每当压轴曲目响起,全场观众随着节拍击掌,将音乐会推向高潮。</p><p>小约翰还有个小他十岁的弟弟爱德华,两个弟弟都是圆舞曲的高手,分别做有300余首。</p><p>人们一般提起施特劳斯,通常指的是小约翰。</p> <p>新年音乐会离不开维也纳爱乐乐团 (Wiener Philharmoniker),1842年建团,是与柏林爱乐平起平坐的一流乐团。1925年起定期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并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p><p>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前身是小约翰带着他的乐团到各地旅游演出,以演出家族音乐为主,偶尔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1929年,施特劳斯的狂热追棒者克莱门斯·克劳斯(Clemens Kraus),8月11日在萨尔茨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全部的施特劳斯家族作品,获得巨大成功,以后每年演出,直到1933年。这是最初的新年音乐会雏形。1939年12月31日,克劳斯再次指挥演出,1941年1月1日正式上演克劳斯指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克劳斯1954年去世,由伯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继任。1980年起,每年聘请世界级指挥家担任指挥:卡拉扬、阿巴多、克莱伯、梅塔、小泽征尔......有些指挥家甚至数次指棒。有生之年能指挥一次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是莫大的荣耀。</p><p>演出的曲目近年来已经不只局限于施特劳斯家族,会选其他一些音乐家的作品。</p> 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 <div>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被视为史上最正义、善良、友爱、和谐的音乐会。指挥大师会带领乐团向观众致辞:Glückliches Neujahr! 新年好!近年来,时髦的指挥还会用中文祝福。<br></div><div>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伯斯科夫斯基指挥 胶木唱盘(LP)</div> <p>奥地利本土音乐家不仅只有莫扎特,施特劳斯,海顿则是大名鼎鼎的“交响曲之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出生在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他被尊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毕生创作了大量的杰出作品。其中交响曲108首,77年生涯共创作1195余部作品。知名的有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交响曲第45“告别”、第92“牛津”、第94“惊愕”等。许多作曲家都是他的学生,最著名的有莫扎特、贝多芬。</p> *海顿故居 * 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郊外,奥地利作曲家。他一生短暂,仅仅31年,却完成了1009首作品,大家熟悉的《鳟鱼五重奏》,是在他图穷潦倒时为换取一餐而随手完成的,却成为了千古名曲。《第九“大”(“未完成”)交响曲》也是他的传世之作。另外还有歌曲《美丽的磨坊女》、《圣母颂》、《小夜曲》......被尊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常来维也纳郊外品尝秋天的葡萄美酒。 舒伯特在朋友们中间,给他们演奏他的新作品。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出生于当时奥地利土地上的波西米亚,犹太裔奥地利指挥家、作曲家。少年的他已暂露头角,10岁举办音乐会,15岁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 不久就开始在卡塞尔、布拉格、莱比锡、布达佩斯、汉堡任指挥。 因为指挥海顿的清唱剧《圣保罗》而大获成功。他的主要作品是10部交响曲,其中第八“千人”交响曲气势宏大,驾驭难度可想而知。第9交响曲被认为是“大地之歌”的继续,于1910年完成,首演却是在他去世之后。 马勒为Friedrich Rückert的诗《悼亡儿》配乐,诗人的两个孩子刚刚死亡,不久马勒也经历了同样的遭遇,他的女儿不幸早亡。这是他最成功的歌曲《悼亡儿》。 <div>了解维也纳的另一个窗口就是维也纳城市公园。1862年开放的维也纳市立公园(Stadtspark), 是维也纳雕塑最多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著名的施特劳斯金像,还有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布鲁克纳、勃拉姆斯、蕾哈尔等众多音乐家,也有为奥地利做出贡献的各类名人。</div><div><br></div> <p>施特劳斯像金光灿灿,十分惹人,被精雕细琢的大理石雕环绕,成为公园的一道风景。</p> 莫扎特在维也纳生活工作了十年,也是硕果累累的十年。人们在莫扎特像前驻足。 <div>贝多芬22岁离开故乡波恩,来到这里,得到莫扎特、海顿的启示和帮助,成为“交响曲之王”。</div><div><br></div> 奥地利籍匈牙利作曲家、小提琴家莱哈尔(Franz Lehar, 1870-1948),以轻歌剧擅长。 公园里当然不能缺少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 <p>另外还有很多名人雕塑。为纪念奥地利共和国建国而立。</p><p>第一次来公园,碰上两个法轮功分子,他们听我们说中文,硬往我们手中塞传单,我们拒绝,赶快离开。两个家伙穷追不舍,跟了几百米,见我们不理睬他们,只得悻悻而去。我们也因此没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致,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p> <div>最后说说值得称道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Wiener Sängerknaben)建于1498年,由11-14岁的少年男童组成。海顿、舒伯特都是该团的男童,莫扎特曾为该团的首席作曲家。演唱曲目涉及宗教、古典、近现代作品及民歌,享誉世界。专辑(LP)。<br></div> 2005年夏天,由于匆忙居然忘了购买进奥地利的高速票,进境后在一个停车场休息,被奥地利警察发现,要我们出示证件,一切没有问题,然后问你们有高速票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猛拍自己的脑门:Mein Gott! 怎么会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罚款120欧元!天呀,够恨的!其实他们是在我们进关或监控发现后跟进的。没办法,掏钱,省得麻烦!本来7欧元的事,损失惨重!<br>其实这样的插曲在国外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我总安慰自己,平安就好! <ul><li><b>第九站 歌剧天堂米兰</b></li></ul><p><br></p> <p>米兰(Milano,意大利语;Mailand,德语),米兰意大利北部的重要城市。米兰建于公元前4世纪,曾是西罗马帝国、米兰公国和伦巴第-威尼西亚王国的首都,这里不仅是时尚王国,也是世界几大经济中心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p><p>米兰是意大利的重要工业中心、金融中心,有意大利最大的批发市场和证券交易所,是意大利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还有知名的大学,科研机构、博物馆、美术馆,还有球迷熟悉的AC米兰。更有歌唱家向往的艺术天堂米兰斯卡拉歌剧院。</p> 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是米兰的象征,初建于1366年,1500年完成拱顶建造,1774年加镀金圣母玛利亚塑像,最终完工于1965年,历时5个世纪。她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规模位居世界第二;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德国的科隆教堂为第二。教堂位于市中心大教堂广场,十分醒目,远远的便可看到。教堂以雕塑、塔尖最多闻名。长158米,宽93米(最宽处),塔尖高108.5米,可以容纳35000人。米兰也由此成为最大的教区。这里曾经颁布过著名的《米兰赦令》,加冕过拿破仑皇帝,达芬奇也因此发明了电梯。她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被她的规模和美而震撼,围着教堂转了几圈,由衷的佩服建筑艺术的伟大! <p>维多利亚·艾玛努埃尔二世长廊,建于1865年,以意大利统一后的首任国王的名字命名,气势雄伟,高大无比。它是米兰最受欢迎的购物广场,只有它配得上时尚之都的称谓。长廊一端连接米兰大教堂,另一端连接著名的斯卡拉歌剧院。</p> 长廊外广场 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屹立于广场中央。 <p>出了长廊就可以望见举世闻名的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 或 La Scala)。剧院于1778年8月3日启用,首演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歌剧《重建欧洲》。二战时被彻底炸毁,战后意政府出资重建,标准之高,成为世界最完美的歌剧院之一。</p> 因为歌剧院建在原斯卡拉教堂遗址,所以得名斯卡拉歌剧院。她以演绎意大利剧作家的歌剧为主。意大利史上涌现了太多的伟大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多尼采蒂等,前三位并称歌剧三杰。后来逐渐演出其他国家的歌剧。 征服了斯卡拉歌剧院,就征服了全世界。卡拉斯(Maria Callas, 1923-1977)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1948年代替生病的女主角在威尼斯剧院成功演唱了《清教徒》一举成名。1950年,卡拉斯在斯卡拉歌剧院完成了威尔第歌剧《阿依达》的首演,大获成功。她是20世纪后期最富盛名的女高音,她演技高超,情感丰富,深受歌剧行家和爱好者喜爱。 <div>这是我唯一一次不顾他人意愿,来到剧院参观,有兴趣者随我来!5欧元购票进去看个够。只看剧院不是看戏(没有时间看)!</div><div>歌剧院内不允许拍照,只能在楼道拍几张,留个念想。</div> 舞台与包厢 我在德国购买的卡拉斯歌剧全集,52张CD盘,绝对物美价廉。 米兰另一看点与音乐无关,米兰圣玛丽亚感恩大教堂。两次来这里都没有进去,一次是没有安排,一次是赶上星期一休息。只得说我与它或他无缘! <p>本来这个教堂太一般了,只是因为教堂的墙壁上有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游客慕名而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他的另一杰作《蒙娜丽莎》在巴黎卢浮宫内。</p> <div>我喜欢米兰的历史、文化、阳光和空气,尽管看了很久,拍了很多照片,还是忍不住购买了几张明信片。</div><div>圣玛丽亚感恩教堂和《最后的晚餐》<br></div> 米兰歌剧院<br> <p>米兰的历史文化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而米兰的治安却不敢恭维。大教堂广场上奔跑着很多5-10岁左右的小黑孩儿,他们手中拿着廉价的小东西,死乞白赖的往游客手中塞,强买强卖,钱还要给到他们满意为止。在米兰一定看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不要给美好的旅途增加不快。</p><p>好啦,一路奔波到此结束了,是不是还意犹未尽呢? </p> <div>2012年,我和好友刘老师在德国的巴特洪堡市立剧院,观看了一场俄罗斯芭蕾舞团表演的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虽不似期盼中的基洛夫芭蕾舞团,却也一窥俄罗斯芭蕾舞之精彩,欣赏了柴可夫斯基舞剧之精妙。因为不能拍照没有留下照片。</div> <p>儿子知道我喜欢音乐,送我的生日礼物《海顿交响曲全集》37张CD!</p> <p>到此音乐之旅暂告结束,这是我在欧洲竭尽全力之所见。</p><p>我的老师,《小二画唠》主讲胡老师的名言:“我不是艺术的创作者,我只是艺术的搬运工”,而我是七拼八凑把看到知道的罗列起来,是个很不称职的搬运工。希望不要因为谬误玷污了大师们的英明。误导之处,请专家、朋友们及时指出,以便及时修改。谢谢!</p><p>上集回放:</p><p>1.伏尔塔瓦河和畔的大师们-</p><p>斯美塔纳与德沃夏克</p><p>2.巴赫与埃森纳赫</p><p>3.巴赫与莱比锡</p><p>4.柏林爱乐乐团与她的大师们</p><p>5.贝多芬与故居波恩</p><p>6.瓦格纳与拜鲁伊特音乐节</p><p>上集内容更丰富,欢迎欣赏:<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wstjrz"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欧洲拾趣-跟着音乐家去旅行(上)</a></p> <p>心灵决定旅游的深度,故事讲给懂我的人听。</p><p><br></p><p><br></p><p>参考文献:</p><p>Klassische Musik;</p><p>音乐百科词典;</p><p>相关官网;</p><p>历史图片来自网络或参考书。</p><p>*星标图片来自网络。</p><p><br></p><p>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使用。</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