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浅绛山水画】的特色是清逸空灵、明快淡雅,在总体上形成暖色调,切勿打乱淡彩设色基调的统一。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并保持其设色的特点,前人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浅绛山水画的着色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p><p><br></p><p>填色法</p><p>在勾好的墨框内充填颜色的方法称为“填色法”。步骤是先勾好墨线,然后在基本轮廓范围内填上赭色,填色位置在山石受光部位,再用赭色复勾之,这样山石有厚重的感觉。</p><p><br></p><p>嵌色法</p><p>浅绛山水画中的嵌色法主要是指在浓墨点、浓墨块的基础上嵌上朱砂、朱磦等暖色块或暖色点表现秋树、秋石等等,但这种着色法不宜过多。</p><p><br></p><p>赭墨融合法</p><p>此法赵望云诸前辈常用之,把墨(或浓或淡)与赭色结合(可先调好,也可在笔上融合),一般使用大笔画之,强调用笔要生动,痛快。另一种方法是用小笔勾、皴、擦同时进行,一气呵成,也可称之为“赭皴”。以上两种方法切忌用笔来回涂抹,也不要过多地添加修改,应达到两色同处,相融相渗而不相混,色中透墨,墨中含色,虚实浓淡溶融一气的神奇效果,方为恰到好处。</p><p><br></p><p>平涂法</p><p>又称平染,即为均匀涂色。不分浓淡及色顶变化的染法,这种方法也不需要两种或几种染色相互晕接碰撞。小面积的平涂易于掌握,但大面积的平涂,要做到匀细便有一定的难度。 </p><p><br></p><p>总之,设色方法很多,虽有各自名称程序和效果要求,但没有固定格式,而且浅绛山水画的发展速度很快,诸多方法也正在研究尝试中,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只要我们妙用赭色,就一定会使传统的浅绛着色法焕发出时代的色彩。</p><p><br></p><p>瓷画浅绛</p><p>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出现了一股瓷画浅绛热。从文献得知,瓷画浅绛主要是借元代名画家黄公望绘山水的技法,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器上绘制纹饰,再染淡赭和少许淡绿,淡蓝等彩料,经低温烧制成(700℃左右),使瓷器上的纹饰与绢、纸上浅绛画相似。特别是白瓷上的山水画低温烧成后,墨线浅淡,浓淡相宜,并配以淡绿、淡蓝及淡赭,因几种彩料极薄,已没粉彩的厚实粉质感,这种浅绛极具中国水墨画的效果,而这类瓷器无论大小,粗细,一般在图画中都署有题款和年代。这一来符合当时在社会上纸、绢画的常规,二来满足市场需求,以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p> <p>1. 这是一张浅绛山水,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构图,右侧紧密,左侧疏朗,注意山石之间瀑布的水口要流出来,给画面通气。切忌水分过多,把水口堵死,整体空间纵深感要体现,前景往前提,远景往后推。墨色的浓淡变化要把握好,前面山水勾皴时墨色偏重,往远处延伸,要浓淡变化过渡自然。</p><p>2. 瀑布下面,要留白,表现出水气和山石衔接要自然,山石和水衔接处要,墨色要淡,要虚化。</p><p>3. 画右侧山石土坡,要有错落变化,表现出江面的蜿蜒曲折,往远处延伸,近处开阔,远处狭窄,画小船不要过大,要与画面相协调。</p><p>4. 画山石先勾轮廓,再进行皴擦,注意山石之间,要大小相间,注意石头之间的叠压关系,结构分明,层次丰富。</p><p>5. 画面杂树较多,组合树林要有浓淡层次变化,用点叶法概括去表现,近处的两个松树,墨色浓重,适当勾出松针。</p><p>6. 石头是从前往后画的,大小相间,线条有提按变化,轮廓线要粗实一些,皴擦时中侧锋兼用,变化丰富。</p><p>7. 浅绛山水在设色上是以赭石为主的淡彩山水画,笔墨仍然是画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p> <p>【案例细分】三尺全开</p> <p>皴点并用,刻画细节,不同墨色交替运用</p> <p>视频20:30~</p> <p>视频41:20~</p><p>墨色干淡</p> <p>视频57~</p> <p>视频70~</p><p>注意和交接处中景留出气口</p> <p>视频90:15~</p> <p>挤出瀑布</p> <p>左比右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