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隶书大家史惟则

杂的文

<p>“被遗忘的”隶书大家史惟则</p><p>大唐盛世,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文化艺术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高潮,一大批书法家像雨后小竹笋一样冒出来。这些书家里,楷书、草书、行书写得好的不计其数,但是主攻篆书的,就只一个李阳冰。这一时期的隶书大家也不多,除了徐浩、梁升卿、顾戒奢等人,有名气一些的就要属当时的“隶书四大家”了,即史惟则、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四人。</p><p>唐代的大诗人杜甫曾有诗称颂当时的隶书大家,比如写给外甥李潮的《李潮八分小篆歌》:“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隶书四家里,独独落下了史惟则。但事实上,史惟则的隶书成就还是非常高的。</p><p>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地认识一下被杜甫“遗忘”的这位隶书大家史惟则:</p><p>史惟则,生于江苏广陵(今扬州),他一生走的也是一条仕途之路,曾经做过伊阙尉、集贤院待制,玄宗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因此时人又称他“史侍御”。史惟则的官做得怎么样,历史上无甚记载,更多史料都是称赞他字写得好。宋代陈思的《书小史》里就称他的隶书“迫近钟书,发笔方广,字形俊美亦为时重”,将史惟则直接与楷书的“开山祖师爷”钟繇相比,可见对他的评价之高。</p><p>除了隶书写得好之外,史惟则还善作篆书、飞白,画画得也好,是一个“全面发展型”的人才。</p><p>史惟则毕生所书,以《大智禅师碑》成就最高,此碑也可以说代表着盛唐隶书的最高成就。虽然书法界历来称“汉隶唐楷”,但是殊不知,唐代也有许多古朴华美的隶书作品,一点也不输给那些经典汉碑,就比如这件影响了整个大唐的《大智禅师碑》。</p><p>《大智禅师碑》,也叫《义福禅师碑》。顾名思义,是为“义福禅师”(大智禅师)所书的碑了。这位义福禅师也是大唐的一位传奇人物,传说大师俗姓姜,出生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听说从出生时,这位大师就显得与众不同,别的小孩才刚学会说话,大师的嘴里就已经能够叽里咕噜连珠炮似的能蹦出一堆禅理来。周围的人都为此非常诧异。义福禅师的母亲深信自己的娃这是与佛有缘,于是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让他将来一定要出家为僧,去到佛祖身边。</p><p>史惟则是隶书发展传承道路上的重要人物。他的隶书既继承了汉碑的精华,又融入了大唐独特的盛世气象,对后世的隶书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郑燮、金农等主张碑刻复兴的清代书法大家也从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虽然在人才济济的大唐,史惟则和另外几位写隶书的大咖名声不是最响的。但他们也在用他们的努力,坚守着书法艺术的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