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但高考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想,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而在我的记忆长廊里,总有一盏煤油灯顽固地闪烁着,那如豆的火苗,照见了过去,照亮了未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家的煤油灯</font></h3> 在我的家里至今仍保留着一盏煤油灯,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了,平时都摆放在母亲的房间里,由母亲亲自保管,只有在拜神的时候,她才会郑重地将它请到饭厅来。母亲视煤油灯如宝贝,总是小心翼翼地看管,平日里总是加好了煤油,玻璃灯罩也擦得光亮。母亲今年已84岁,她没什么文化,也说不清有什么信仰,只是对神甚为诚心,每逢初一十五、时年八节,母亲总会点灯烧香,或拜神,或祭拜先人,几十年如一日。母亲相信“头顶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信念也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她的为人处世并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儿孙们,让我们从小就知道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的道理。林清玄说:“一个人的身份无论怎样卑微,只要维持灵魂中的细腻和温柔,就保有了伟大的生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闪耀着光芒的煤油灯</font></h3> 母亲没上过学,基本上是文盲,她对我读书的要求其实很低,只希望我能写好自己的名字,能看懂墙头的告示,到市场买卖会算数,她从来不敢奢望我能考上大学。在我高中毕业前夕,母亲就托付了在深圳种菜的堂哥,帮我留意一下菜地,等考完试也可以跟他到深圳种菜谋生。对于我的高考,母亲只能默默地为我祈祷,请求神的保佑了。<br><br> 1984年高考前夕,母亲告诉我,她去拜了乡里的“老伯公”,求得“胜杯”,“老伯公”最得道,相信会有希望。她又反复叮嘱:“尽力就好,就算考不上,也不要紧,只要勤奋,到哪里都不会饿死。”母亲的话,就像煤油灯的那一点微光,让我感到温暖,也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那一年我很幸运,就像现在考场门口家长们举着的标语牌:“考的全会,蒙的全对,超常发挥”,顺利考上了大学,母亲非常高兴,做了一面神帐到庙中答谢。<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宝安某高考考点有人举着标语牌</font></h3> 煤油灯映照着我的儿少时代。我们住的老屋虽然拥挤,却十分温暖。特别是到了夜晚,当煤油灯点亮的时候,整个屋子立刻就氤氲着橘红色的灯光。有了煤油灯,昏暗的家便有了光明,原来觉得僵硬的夜色也会变得妩媚起来,那灯芯上小小的火苗,向四周散发着迷人的光晕;有时火苗会随着微风摇曳,像美丽的少女舞动着婀娜的身姿;灯光还会在墙上投射出一个个影子,影影绰绰,简陋的屋子更显得有生气。那些淳朴落后的生活,已无从复制,但现在想起来,煤油灯下静穆的夜,也不乏诗意。<br> 正是煤油灯开启了我求学的历史。十年寒窗,我有相当长的时间都与煤油灯为伴。我心中的梦想,就像煤油灯的光芒一样,偶有飘摇却从未熄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曾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的情景,恍如昨日,又遥远如梦。我们这一代人,不少人正是靠着一盏飘忽昏暗的煤油灯,孜孜不倦地学习,实现了大学梦,靠着知识改变了命运。我的母亲绝对没有想到,那盏煤油灯闪烁的星星之火,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出那一间只有9.2平方米的老屋,走向了更加光明的世界。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我始终认为,对于农村的穷孩子来说,知识是改变命运最公平最靠谱的途径。<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老屋和煤油灯留下了温暖的记忆</font></h3> 岁月在煤油灯跳动的火苗中消逝,煤油灯早已远离我们的生活。我想,如果不是老母亲的虔诚,家里也许不会再保留那盏煤油灯了。有一天晚上,小区突然停电,正在读初中的小女儿正在担心如何完成作业,我告诉她,点上奶奶的那盏煤油灯,体验老爸当年挑灯夜读的乐趣,老爸用煤油灯读书还不会近视呢。她兴奋得像只春天的麻雀,立刻欢呼跳跃起来,觉得非常新鲜好玩。但当她坐在煤油灯前,昏暗的灯光让看书倍感吃力,况且没有空调、没有风扇,煤油灯散发出的热气扑面而来,把她的脸烤得像红苹果似的,不到10分钟,她已经浑身汗水,只好选择了逃离。<br> 对生活在这个灯火辉煌,夜如白昼的孩子们来说,在煤油灯下读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煤油灯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也不可能回到从前,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科技如何进步,我想,人始终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人最需要的是梦想,梦想就像那煤油灯的光芒,可以指明方向,可以冲破黑暗,最终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梦想的光芒可以指明方向</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