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矿山路

洋芋

<p>2O20年7月12日,几个矿友相约,去看一看自己几十年前曾工作和生活过的原云南易门铜矿。去看一看当年的那些山山水水,那一沟一坎,一房一瓦,一草一木。</p> <p>车出易门县城就一路上坡,在曲曲弯弯的山路上行驰。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万宝厂。万宝厂是一个三岔路口,一条通易门,一条通里士,一条通小绿汁。当年的万宝厂是一个荒凉的山包,不知什么时候,这里盖起这么多房子,荒凉的山包上有了烟火气。50余年前,在”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大潮中,我们治金学校的三百多名学生被分配到云南易门工作。我和其他4O多名同学分在里士分矿,我们就是在这里与长长的大卡车队上的同学分手的。</p> <p>从万宝厂到里士有18公里。途中要经过铜厂。当年这里是一个村子。村子里有一块约五个蓝球场大的空地,每逢星期天,这里都要赶街。铜厂距里士有8公里。那时,如果时逢星期天休息又十分无聊的时候,我们就会走8公里的山路来这里赶街。现在的铜厂已改称铜厂镇。当年赶街的那块空地成了铜厂镇的镇政府。</p> <p>由于下着大雨,我们没有在铜厂久留,拍了几张图片就冒雨直奔里士。图中,堆烧柴的这块地方是当年里士分矿的大门。还记得当年党的”九大”时,脕上九点多钟,广播喇叭突然响起,通知全体职工到大礼堂开会,庆祝”九大”胜利召开。各工区代表上台发言表完决心后,接着连夜游行。有的提着矿灯,有的打着手电筒,排成长长的队伍,举着红旗,敲着锣,打着鼓,沿着弯弯的山路游行。从山坡遊到山顶,又从山顶遊到山坡。茫茫黑夜里,一盏盏矿灯和手电筒的亮光弯弯曲曲地在深山里移动。口号声高亢有力,此起彼伏。口号响彻延绵的山峦。第二天,又在里士的大门口,组织职工迎接从小绿汁专车送来的”九大”召开号外。</p> <p>当年组织职工在里士大门迎接从小绿计派专车送”九大”召开号外的地方,现在是村民堆烧柴的地方。</p> <p>村民在进入原里士分矿的小路旁盖起了自家的房舍。</p> <p>进入里士,简直认不出来了。原来的所有建筑,宿舍,办公楼和一切生产,生活设施已全部拆除。唯一尚存的一幢二层楼,也是当年最好的一幢职工宿舍,现在是一家村民的住房。</p> <p>站在这幢职工宿舍楼的走廊上,凭栏远望,山峦,峡谷,村落,云朵尽收眼底,是一处不错的观景台。</p> <p>与这幢房子的女主人李大姐合影。</p> <p>我又回到了原地。里士已不是原来的里士,我也已不是原来的我。</p> <p>这一段不足一百米的路段,是当年里士分矿职工,家属的集散地和休闲地。小商店,招待所,邮电所,食堂都集中在这里。现在巳修建成里士小学的一角。路段的左下方有一个蓝球场。当年那些活跃在篮球场上的职工,传球都要小心翼翼,不敢太过用为。因为一但球传出场外,说不定蓝球就会顺着陡坡滚下山底,要想拣回蓝球,还须带上干粮。</p> <p>现在的蓝球场砌上了围墙,小学生在这里上体育课,安全无忧。</p> <p>原里士分矿的大礼堂,现在是里士村村委会。</p> <p>这条石阶一直通向原里士分矿大礼堂,现在通向里士村村委会。</p> <p>村委会前的广场。</p> <p>原来的里士,沒有一辆自行车。现在的小汽车却停满车库。</p> <p>这段公路是不是很养眼?路面是平整的沥青路,公路旁长满茂密的核挑树,云雾缭绕其间,清新的空气足以让你醉氧。这是当年我每天上下班都必须要走过的公路。</p> <p>当年的公路是这样的。我每天戴着安全帽,穿着长筒矿工鞋,提着一笺矿灯,都要走过这段约两公里的山路,再走到小金山矿坑去采矿。已经不记得是哪一年的哪一天,我们小组放完一茬炮刚半小时,组长叫我进去工作面洒水。刚被爆破炸下来的矿石堆满整个工作面。像面粉一样的粉尘白花花的铺在矿堆上,矿壁上,矿顶上。这些粉尘是必须冲刷干净的,它是矿工患矽肺病的元兇。我握着水管冲刷着每一个旯旮角落。冲着冲着,头疼了起来,我以为感冒了。但头越来越疼,疼得连眼珠也胀疼起来,我只好关上水闸,想出坑口去向组长请假,到医务室看病。我踉踉跄跄,躬弯着腰向坑口走去。当走到距坑口还有二十来米的时候,突然感到心头一阵恶心想吐,接着就昏到在地,失去了知觉。当我醒过来的时候,自己已躺在医务室里,身旁站着两个同组的工友,是他俩轮换着把我从坑道里背回来抢救的。我这才知道自己不是感冒,而是炮烟中毒了。矿山每年都有因炮烟中毒死亡的通报。最严重的一次,三名矿工同时中毒死亡。我能活到今天,实属万幸。</p> <p>这是当年我每天上班都要进出的坑道。</p> <p>里士小学校门。</p> <p>里士小学校园一角。</p> <p>原里士洗澡堂,现在是学校的仓储室。</p> <p>山峦依旧,草木相识。然而,原来里士分矿的那些宿舍,办公楼,食堂,医务室,礼堂等生产和生活设施已荡然无存,不留一砖一瓦。唯有一幢早巳破旧的职工宿舍还保留着,我还能从这幢破旧楼房里回忆起当年在这里度过的艰苦岁月和苍凉青春。</p> <p>一座矿山消失了。一所崭新的里士小学校又出现在这髙高的山岗上。教室里正传来一阵阵小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丛山峻岭中回荡。</p> <p>从里士到小绿汁有4O多公里,要沿路返回到万宝厂三岔路口,再弛往小绿汁。途经72道弯。易门县要在小绿计开发旅游线,在72道弯上面修了一个观景台。峻峭的群山,缭绕的白云,深藏山凹的村落和易门铜矿的部分房舍一览无余。</p> <p>72道弯路段,弯之多,坡之陡,路之险,足以让你晕车到吐,吐到崩溃。</p> <p>小绿汁,当年易门铜矿的政治,权力和生产调度指挥中心,是整个易门铜矿最热闹,最有人气,最权威也最令矿工羡慕向往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其他分矿所沒有的百货商店,电影院,医院,回家探亲的客运站和菜市场等生活娱乐设施,更重要的是在小绿汁上班的人无须戴安全帽,无须提矿灯,无须每天上班都要耽心是否还能走出矿洞。在小绿汁上班的绝对是一等公民。我每次从里士山头来小绿汁,都要在峡谷里穿行3个多小时。看着那些在小绿汁上班的人群,哪怕是商店的售货员或洗澡堂的看门人,都会自惭形秽,内心深感沮丧和绝望。</p> <p>而今的小绿汁风光不再。从1953年成立易门矿务局开始,三家厂,凤山,里士,七步郎,梭左等分矿大规模的铜矿开采,这个曾经是中国八大铜矿之一的云南铜都,早已资源枯竭,于2OO2年宣布破产。当年被称为”小昆明”,甚至自喻”小香港”的小绿汁,早已凋零残落,人去楼空。</p> <p>原易门铜矿的行政大楼,大门紧锁。</p> <p>行政大楼对面的百货大楼门可罗雀。</p> <p>举行大型活动,文艺演出的灯光球场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和生机,唯有那鲜红的标语,时代的烙印还依然醒目耀眼。</p> <p>原职工医院大门紧锁,周边杂草丛生,杳无人迹。</p> <p>原家属缝纫社现在成了教堂</p> <p>唯有绿汁江依然滚滚南流。它流过小绿汁,流过三家厂,流过凤山,小木奔…它曾经给予当年的矿山人多少希望和安慰。当年,许多文艺青年或少男少女,曾对着这条美丽的江或吟诗,或歌唱,或倾诉,或遐想。</p><p>一个时代结束了,易门铜矿的辉煌不再。唯有绿汁江依然源远流长,继续见证着这块土地的沧海桑田。</p> <p>过小绿汁,沿绿汁江顺流而下近3公里处,是三家厂分矿。三家厂分矿是易门铜矿的老大哥。矿产量最大,职工人数最多。鼎盛时期,采矿曾深入绿汁江江底6O0米深处。当年,我们一起分来易门铜矿的3OO多名学生,大部分同学都分在三家厂分矿工作。然而,参加工作仅一个多月,就有一位同学因工葬身矿洞。那天,他正在工作面放矿石,放矿的漏斗忽然垮塌,成百吨的矿石轰然落下,同学深埋其中。当时,多少矿友冒着生命危险,连续轮换抢救,十几个小时才将同学的遗体刨出来。这是我们来易门铜矿仅一个多月因公死亡的第一位同学。消息传遍三家厂分矿的同学,大家十分悲伤。几位同学商量准备成立一个治丧委员会,以组织同学和矿友悼念对这位同学的哀思。消息传出,震惊易门铜矿矿革委会。在易门铜矿为某人成立什么治丧委员会,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矿革委会把学生的这一行动当做一件重大事件来处理。通知各分矿,各单位严格看管好这批学生,不准成立治丧小组,不准一个学生离开本单位,更不准有非三家厂的学生进入三家厂…最后,这位同学按矿上的贯例,由同学所在工区将他安葬在因公死亡的一块墓地上。坟墓上没有鲜花,设有墓碑,坟头上插着一块木板,木板上写着某某人之墓和生,卒年月日。</p><p>处理完同学的后事后,同学的父母亲请求矿领导将同学的弟弟从江西铜矿调到易门铜矿工作,毕竟易门距昆明近些,家里有事,弟弟对父母也有个照应。矿领导很快就把同学的弟弟调到易门铜矿,并安排在他哥哥生前的班组,让弟弟接好哥哥的班。哥哥尸骨未寒,就让弟弟站在哥哥的工作台上,弟弟悲愤交加,沒上几天班就在易门铜矿消失了。半年后,在同学中流传着这样的消息:弟弟去了外五县,后又去了缅甸并参加了缅共。多年后,还传说弟弟又转道去了日本,还进了早稻田大学…</p> <p>这座吊桥是三家厂职工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当年的桥面是用厚木板铺垫的。木板上钉有许多用铁皮剪出来的”私”字,让每一个过往吊桥的人,都能把私字踩在脚下。很有创意。</p> <p>三家厂的热闹与喧嚣已经散尽。没有一砖一瓦。到处乱石杂草,只有成群的黑山羊和几只黄牛在悠闲自得地吃草。我想看一下当年矿工上下班的主坑口,找了半天都没找到。</p> <p>三家厂后面就是凤山分矿。三家厂在山底,风山分矿在山头。凤山分矿现在的场景与三家厂同样荒凉。当年的厂区,厂房,宿舍,生产和生活设施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由村民开垦出来的一块一块的田地,田地里载种着包谷和其他一些农作物。</p> <p>每个分矿有每个分矿的辉煌,也有每个分矿的悲伤。眼前的荒凉使我想起当年一位同学的悲惨人生。这位同学是路南人。某天上班在坑道除矿时,不小心被电扒碰伤,断了两根肋骨。因生产任务紧,医治了一个多月后,工区长要求这位同学上班。同学感觉自己的工伤还未恢复,拒绝上班,要求继续按工伤休养。工区长不同意,说这位同学是因为上班打瞌睡才被电扒撞伤的。再不上班就要按事假处理。同学坚决不上班,并以死坑争。一天晚上,这位同学走到风山的一处悬崖峭壁的最高处,纵身往下跳了下去。这位同学好惨,他跳下去的时候,被峭壁上凸起的一个小土包档了一下,他没有死成,又断了几根骨头。同学又一次住进小绿汁职工医院,许多同学和矿友轮番到医院探望他,但此时他已心如死灰,寂静无欲了。一天早上,医生来查房,发现他不在病房,四处寻找也找不到人。寻遍绿汁片区也不见踪影。后来听说有人在绿汁江大桥见过他。也许綠汁江才是他最后的归宿。</p> <p>当年一位同学从凤山的陡峭悬崖上往下跳的山峰。</p> <p>右边这座山是三家厂原采矿区。左边这座山是凤山分矿原采矿区。两座山已全部被掏空。山上塌方滚落下来的石块在山谷里堵出一个小堰塞湖。两座空山形成的隐患不知如何排除?什么时候会排除?</p> <p>昔日的厂矿,今天的农田。</p> <p>当年在凤山工作过的矿友,谈着凤山的前世今身,感叹万千。</p> <p>只有这棵大榕树郁郁葱葱,继续见证着凤山的今昔。</p> <p>小木奔选厂。易门铜矿各分矿开采出来的矿石都要以各种方式运到小木奔,利用工艺流程从原矿石中洗选成精矿粉,再运送到昆明市云南治练厂。是矿山工作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单位。随着矿石开采的枯竭,选厂也人去楼空,大门紧锁。</p> <p>专家楼,职工宿舍乱草丛生,一片狼藉。当年选厂的职工为分到一间这样的住房,论资历,讲贡献,比工龄,争得面红耳赤。如今,当地的村民根本不屑。</p> <p>本地村民在这些残垣断壁旁建起了自己的家园。白墙灰瓦,明窗净几。豪车停在门口,一棵棵凤凰树迎风摇曳,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景像。</p> <p>山河依旧,原来的易门铜矿巳消逝。5O年后,重走当年曾工作生活过的易门铜矿,我心里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当年,我们在这里滚过,爬过,笑过,哭过,被炮烟闷过,被伤残和死亡威胁过。这是一片让我悲伤,让我磨励,让我锻炼成长,脱胎换骨的大山。没有这些经历,也许不会有我今天的云淡风轻。</p> <p>多年以后,在一次同学和矿友的聚会上,我们相互谈得最多的就是易门铜矿的那山,那水,那人,那凶险的矿井和为国家采矿付出的泪水和汗水。一位同学说到情深处,情不自禁的唱起了《我们这一辈》,”我们这一辈,走过了大半个世纪,吃过苦也受过累。为家庭幸福撒汗水,为国繁荣富强竭尽心力…”唱的人声情并茂,听的人嘘嘘嘘不已。</p> <p>202O年7月12日,参加”重走矿山路”的矿友在易门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