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京城的陈家屯村陈氏金银器制作技艺历史传承

正骨状元陈利国(非遗传承人)

<p>陈家屯村(简称陈屯)是白马寺镇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原村址坐落于唐代金屯寺遗址周围,紧邻洛河北岸,在洛河畔繁衍生息600余年。陈屯社火、陈氏中医及陈氏金银器制作技艺是我村传承数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 <p>陈家屯村陈氏渊源</p><p>大清乾隆五十八年十有一月既望 六代裔孫 嵩</p><p>洛東二十里枣園村名曰瓜巗渡,其西里許名曰陳家屯。居斯屯者数十宇,强半皆陳氏焉。陳氏自洪洞徙洛卜居斯屯约四百餘年,譜牒失傳故。</p><p>太髙祖守玉公以上塟、始祖塋者俱無考。嵩每欲修一編以傳永久,第諱字無考,阙之可也,而代次莫紀。欲書某公為某代,幾世幾代可從得乎。嘗以此語於族衆,而族叔肖如公曰:余所以延之数十年之久而未敢遽举者,亦是故也。誠如是,而现傳諱字可再任其佚乎。輾轉反側,寤寐思之。向之無傳無譜故也,今尚有譜無傳者,日久不且再無傳乎。於是忘其故陋,多方考證,草創此編,姑以遷塋之祖為一世祖。</p><p>其二世即吾太高祖守玉公也。子三分三門。長門祖善福,子四化龍化霖化英化耀分四支。二門祖善禄,子三化鳯化鳴,其三即吾曾祖諱化翱公也,分三支。三門祖善奇,子二化顯化文分二支。而化霖之子四,長九功徙汝南乏嗣,次九福三九後徙府城東北十里忠孝舖,餘皆聚族於屯焉,凡此皆吾太高祖守玉公之所留遺也。</p><p>太高祖而外,傳聞尚有二支,其一居北京霽華門,瓜瓞綿綿,屡訪桑梓。其一曰守廂公者,與守玉公不知為何兄弟,傳聞其子痘殤,復甦翟泉,李氏拾而飬之,不敢驟譜。咸附篇末,以待文献焉。夫譜史属也,嵩何人?斯乃敢云作譜乎。亦惟是使有傳焉者。不至於再佚焉。此嵩之微意也夫。</p> <p>陈家屯村陈氏系明朝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洛卜居于此地。在明朝前期约十余代先人因无家谱资料,名讳失考。大清乾隆五十八年陈氏六代裔孙嵩编修首部《陈氏家谱》。家谱中记载“始祖讳失传,始祖坟在本村微东北,以上称为老坟,十余代无考。至国初迁葬本村过驿路西北半里许,名称后坟。一世无考或曰虚塚。未敢信以为然也,二世即守玉公,故以始祖三世仍迁葬老坟。”</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走进陈家屯村,您就会看到许多“仿古工艺”的招牌。所谓的仿古工艺,其实就是祖传金银器制作工艺。解放前陈家屯这样的小村子就有银匠制作者数十家。铁匠好几家。并且银匠制作在方圆几十里较有名气。</p><p>洛阳太仓毛笔在解放前直到60年代在全国都较有名气。太仓毛笔的配套工具,铜笔帽在解放前后几乎均有陈家屯村提供。据长辈讲,当时只要一打仗过后。全村都会去战场上捡炮壳(子弹壳)。打笔帽的原材料就是炮壳。因村中各家各户均制作笔帽。卖卤猪肉的有时可以用笔帽换。一些小孩子就从家中偷笔帽出来吃嘴。当时是兴极一时。</p><p>解放后全村几乎家家都制作镀银器及银器。主要是小孩子帽子上带的和镯子,排锁等。制作后包装好,送关林批发市场批发。</p><p>文革时停滞,但偷偷摸摸没间断,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达到鼎盛。几乎全村人均制作金银器。银镯子、戒指,排锁等。随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进入九十年代后许多产品滞销。全村就剩几家还在生产。</p><p>随着九十年代文物产业的升温。陈屯人开始制作仿古金银器,逼真程度达到了以假乱真。广东的老板来陈屯进货后,拿到国外、港澳。到当地都以出土文物的价格销售。曾引起国家公安部的重视,想着肯定是盗墓所得。但来到陈屯后,发现陈屯的金银器仿古工艺太绝了。陈屯人确实没盗墓。随后外村及附近许多人都到陈屯村拜师学艺。有些凭次技艺。成为了千万富翁。</p><p>陈屯金银器制作工艺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以引导,做强做大。目前全村有数十家从事该技艺。</p> <p>建国后,曾成立洛阳县第三区陈屯乡人民政府,陈家屯为乡政府驻地,下辖洛东白马寺、枣园、分金沟以及现在偃师市西石桥等村。</p> <p>洛阳市洛龙区白马寺镇分金沟村陈屯自然村是一个小村庄,人口千余,陈氏家族世居此村。明朝初年陈氏先人自山西洪洞迁洛卜居此地历六百余年,繁衍生息,传承二十余代。因村庄是绕唐代古寺院金屯寺所建,故取名陈家屯村,简称陈屯。</p> <p>唐代古寺在先祖迁洛时已破败不堪,山门倒塌,仅余破殿残塔,山门前石狮也因洛河水患一只落水。先祖信奉释道二教,定居后在村西修建了吕祖洞,同时修整金屯寺。</p> <p>经过战乱,金屯寺已破败不堪,在大约一百年后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在清理古寺院倒塌房屋时,村民发现了佛界圣物—一具佛骨。传说佛骨可以治病,村民们就把一架佛骨哄抢,拿回家中治病用。妇女血疾,小儿诸症,只要刮些佛骨冲服,即可痊愈。在金屯寺发现佛骨的消息不胫而走,惊动了官府,官府要来查办,村民都害怕了,急忙把佛骨埋入地下。佛骨乃灵物,入土后既消失。官府来查办时,未发现传说中的佛骨。佛骨一事也就作罢。</p> <p>陈氏一先人,把一段佛骨放入土墙内,保留了下来。如遇到妇女难产等病,只要刮些佛骨服用,就会痊愈。异常灵验。官府听说后又来查办,先人就带佛骨出走,到了京都齐华门安家,并行医于该地,在北京落脚。在清代陈家屯北京支还多次来洛上坟祭祖,屡访桑梓。</p> <p>现存陈家屯村陈氏家谱系清代乾隆58年所续。因家谱史属也,不能牵强附会,故家谱中记载该支,但未入陈氏家谱,“以待文献”。</p> <p>陈家屯村金银器制作技艺源自北京。乾隆五十八年《陈氏家谱》中记载北京齐华门陈氏:“衣冠继世,簪缨传家”、“瓜瓞绵绵,屡访桑梓”。儿时听祖辈讲:陈家屯村守玉公而后,分为三门,世称老三门。长门善福子化霖后人迁居府城东北十里忠孝铺,在陈家屯老家,二门善禄后人发枝最旺,三门善奇后人不旺。兄弟分家均分,三门人少房屋多。北京齐华门支来洛祭祖时:长门接待,二门管饭,三门负责住宿。</p> <p>清代道光后期,三门六世祖万福公为人和善,北京齐华门族人回洛时照顾周到,临别时北京族人说:在京有族人业金银,此技洛城拙,族人可随入京学徒,归洛以营生。万福公遣其次子文才随京族人入京学艺,金银制作技入陈屯。</p> <p>文才传继科,继科传登府。后来登府为提高技艺,又赴黄河北学艺三年,陈家屯村金银器制作技术又提高了一个档次。年深日远,族人许多误认为陈氏金银器制作始自登府。</p><p>随后登府传其子朝仁、朝刚,同时整个村子几乎各家各户均从事金银器制作。洛阳白马寺地区许多金银器制作大多以陈氏为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