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吴越文化的发源地

会白相

<p>即便你去过更多的江南古镇,看过再多的烟雨村落,无锡梅里的鸿山是不能遗漏的地方。</p> <p>有着3000年历史文化的鸿山,在濛濛雨雾中向你迎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p> <p>鸿山不高,海拔八十四米;鸿山不大,东西长千二百米。再怎么看,它似乎与巍峨、峻峭扯不上关系。然而,当它作为泰伯的长眠之地,当它与圣贤,与古往今来至高无上的德行连结在一起,便仿佛顶天立地了。</p> <p>置身于这块古老的土地,好似回到了古老宁静的岁月。</p> <p>泰伯又称吴太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据说当时的周太王想立自己的小儿子季历为继续人,长子泰伯为成全父意,借口南往衡山为父采药,带着二弟仲雍远奔江南。</p> <p>秦伯作为一名外来者,赢得了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被推为首领,于是筑城于无锡梅里,号“句吴”。</p> <p>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开凿了数十公里长的太伯渎,还栽桑养蚕,制陶冶铜,“数年之间,民人殷富”。</p> <p>高大的牌坊,坚实的铜鼎,见证先人的故事,讲迷着当年的历程。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泰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p> <p>秦伯“三让”是,“一让”季历,让二弟继承了父亲王位。“二让”姬昌,季历让商王文丁谋害后,其侄姬昌请伯父泰伯继承周侯,泰伯坚辞,这一让也成就了周文王的功业,为“武王灭商”奠定了基础。</p> <p>“三让”仲雍,就是把“句吴”的王位让给了其大弟仲雍。他的礼让之德,不是顾命,而是他看得比较通透。清乾隆初次南巡时所提“三让高踪”匾额,黑漆为底,饰有金花龙纹,表达了乾隆帝对泰伯三让王位开发江南的敬仰之意。</p> <p>从泰伯开始,往后600年,无锡梅里一直是吴国的都城。</p> <p>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勤劳、谦和、礼让的美德成了江南文化中数千年的绵延和传承。</p> <p>&nbsp;吴泰伯终于在一个烟雨迷濛的三月三,从梅里古都走进了鸿山,长眠于斯,走进了“至德无名”的千古传奇。</p> <p>明代花岗岩建筑“月牙池”,又称“照池”,形如一轮弯月,与坡上泰伯墓封墩相对,昭示日月同辉。</p> <p>鸿山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墓群,恒久的弥射着先古文明之光。</p> <p>出土的器物很多都精美绝伦,慨叹古人的智慧和匠心。</p> <p>无锡鼋头渚公园的绝壁上,有一块著名的摩崖石刻上面写着“包孕吴越”四个大字,这是由清朝书法家廖纶所书,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太湖流域不仅孕育了江苏的吴文化,也孕育了浙江的越文化。</p> <p>依山傍湖的无锡,除了秀美的江南园林,还深藏着悠久的人和事!</p> <p>如果你有思古之幽情,不妨来这里走一走,特别在烟雨时节,既感受鸿山之灵气,又可发思古之幽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