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堂坡

常青树

<p class="ql-block">文/郭景泰</p> <p class="ql-block">堂坡,延川县的地标。正如延安的宝塔,又是象征性的建筑。</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堂坡是一壶陈年老酒,承载了多少朝代轶事,岁月往事…我不知道堂坡修于何时,建于那朝?更没有翻阅县志,考证历史。</p><p class="ql-block">堂坡,正是通往古县城县城衙门的必径之路。可想而知,一座小小的县城,县衙专门修建在面北向南的半山髙坡之上。给人一种居庙堂而神圣威严之感,故名曰堂坡。那么,她就成了为官之道。老百姓望而却步,心生敬畏!</p><p class="ql-block">据我父亲说,我的太爷爷年轻时曾去过这条官道。第一趟是去县衙比武场上,他能扎马步两腿放上一块重六百斤(类似打谷场上的碌碡)大石条,口叼一百二十斤大刀,两手还能拉开弓箭!大刀与弓箭我没有见过,但那块大石条当年叫千斤石,它是一块长方形的石块。至今还在我家旧院落,我曾试过提不起来。</p><p class="ql-block">又听说,太爷从此名扬全县城。后来,因村子上事,他和自己的五爷打过一场官司。此人是有名的既贪财又爱占小便宜的老者。当时他把每家大门外之地全占为己有。太爷邀请他五爷到城里打官司,并替长辈牵马拉蹬一路尊重长辈,却到了衙门一句话却不让,据理力争打赢了这场官司。路是大家共同享有的。</p><p class="ql-block">后来,民国年间,战争频繁…偏巧县官向当地老百姓横征暴敛,真是官逼民反!文安驿一带老百姓跑到县城城门洞口大闹县衙門,薛县长慌了手脚,赶快让师爷给出主意评乱。师爷建议:快请郭家塔村的郭兰方。于是,县官立即派人专请我太爷劝解。随后我太爷跟师爷赶至城门口,问清缘由。当即替老百姓辩解,为民请愿。其结果,县里只好答应了老百姓要求,免去多征税收。</p><p class="ql-block">没几天,县衙再次派人邀特请我太爷去县城看戏。好多人劝说不要理会,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但我太爷且说:"那有不去之理。我就一介武夫,杀了我岂能安民心?"最终还是死于县官之手!</p><p class="ql-block">数日后,各乡群情激愤,四处骚动。薛县官得知此事,急忙弃官回家,路过禹居时,被人发现。老百姓蜂涌而上,用乱石当场砸死!</p><p class="ql-block">因此,我去过不少地方。偶尔碰到一些年龄大的长者,问我是哪里人?只要说是延川郭家塔人,便问我知道不知道郭兰方?我便随口回答,正是他的曾孙。</p><p class="ql-block">至今,我总忘不了堂坡,她是我太爷走过的人生末路。</p> <p class="ql-block">堂坡,建县衙早于修学校。城关完小,又早于延川县中学。小学最初是设在几处破庙里,后来逐渐将寺庙折除盖起了小学。中学是修在半山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修建了一排排窑洞,中院里盖了几间大房子做为教室。有了学校,便多了老百姓的脚印。因为,孩子们要从这里学知识,掌本领。</p><p class="ql-block">我小学毕业后,也曾踏上堂坡道,赴县中参加升初中考试。由于我胆小在考数学时抄错一大题,少得20分,未能如愿,自然落榜。</p><p class="ql-block">初中是在贺家湾中学读的,高中赶上推荐,顺利地踏上了梦寐欲求的最高学府一一延川中学。至此,我也能走堂坡,留足迹!当然,我是奔着求知若渴来的来的,从不踏进县府大门。</p><p class="ql-block">但是,高中毕业后,我当了民办教师。两年后又推荐到延安师范上学。社来社去,再回原校当老师。一九八三有机会参加招转考试,我名列第八,全县分配十二个名额,又把我们社来社去另外划分,名额两人,我仍为第二。怎知却把一位女人少于我50分的拉进去,我被划出来。</p><p class="ql-block">得知此事,我先问教育局领导是什么原因把我去掉了。一位副局回答说:术科需要考虑一名。我马上日答,我也是延师体育班毕业的。副局回答:即使你是术科,也不需要你…我懵了,我政治条件是:共产党员,老红军儿子。考试分数:我156分;而她,非党人士,父亲老农民,分数106分。加之这次考试根本就没有求科考题。于是我找县长看怎办?六七次跑县府。最后答复:县上所定,已经上报。要不你跑地区看如何?</p><p class="ql-block">我专程跑延安几趟也无及於事。我没有灰心丧气,但我流过泪,发过誓!不跑出个所以然,绝不放弃!!我又向省一级有关单位寄材料,审诉理由。终于有领导过问此事,将有关领导调离延川县。我得知消息后,长出了一口气。几个月的时间,终究没有白跑,而头发却白了不少。重上延安咨询此事,答复是让我先缓一缓。</p><p class="ql-block">没过多久,省上通知我们社来社去的教师上延安考试。时间过得真快,半年时间里我跑了多路,流了多少汗。又一次要面对考试,我曾问过这一次要不要我再考?回答是必须考:既看你的态度,又见证你的能力。我在考场上第一个提前40分钟交卷,成绩又高。最终以这一次为准,如愿了!随后,那位女教师仍按原名额转正了!女人有能耐!?不得不服。</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县政府搬迁于城南关家沟口(垒涵洞填平地)沿南而平地上修建了政府大院。大门向东,避免了天下衙门朝南开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堂坡,从此成了延川城的文化中心。另有原县教育局搬迁至堂坡下端,撑起了延川教育的一片天!</p><p class="ql-block">我于一九九O年二月调入延川县中学。自此,我也理所当然的走上了堂坡路。在延川县中学只有我们三四个单职工教师。因此,我们几个教师可以说,没有礼拜天和节假日。从来不敢休息一天,而且利用这一时间回家种地。要比别的教师辛苦得多。心里乐意的是吃粮、吃菜不用再花钱购买。</p><p class="ql-block">自然,只要家里缺米及面了。回家用自行车带上一口袋原粮,再去加工。记得上中学还可以走粮站坡。但是,我常常喜欢走堂坡。倘若赶上时间段,只有在上学前。大部分学生正上堂坡时,一看见我推一车东西,经常有学生前来帮忙。这样也就省了我不少力气。他们总是要帮我送到家门口,我真心感谢他们!</p><p class="ql-block">离职后,我到粮站坡理发,一理就是五年。五年里,我习惯性的从堂坡走下,到粮站坡摆摊理发,直至二零零九年收摊来延安照看孙子。随后,政府又征购了我的窑洞,便少了回延川的机会,多了心中思念的堂坡!</p> <h3>回想往事,历历在目。我有过伤心、寒心,终于换来了两次喜悦,自然开心。两个儿子先后从堂坡起步,踏入大学之门,有了各自的人生前程…<br>堂坡,自然成了延川人民心目中的少年学者励志奋进、求学成才的踏跳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