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伍姓湖

小军

<p>  7月19日,星期天。骑行环绕伍姓湖湿地公园16公里,沿途风光秀丽,景色旖旎,碧水蓝天,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之中。伍姓湖虽近在咫尺,但距上次到伍姓湖却有近二十年之久。今日一游,大有“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之感。</p><p> 伍姓湖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中条山北麓,永济市市区东北方向,距市区最近距离不到2公里,是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以伍姓湖水面为中心,西接市区东外环路,东到涑水河与姚暹渠交叉入湖口,南临中条山下运风旅游路,北至运风高速路以北约1.5公里处。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9公里。总控制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水面11.3平方公里,是山西乃至华北半干旱地区罕见的一座大型湿地。保护区内有多种鸟类及野生植物,是许多珍稀鸟类迁徙的栖息地和中转站。</p><p> 为有效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开发生态旅游,永济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批准成立了伍姓湖湿地保护开发领导组,负责湿地的保护,科研科普,开发利用等工作。</p> <p>别具一格的伍姓湖湿地公园大门。</p> <p>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侧清人牛运震写的《游伍姓湖记》碑文和青年毛泽东读牛运震《游伍姓湖记》的批注手稿。</p> <p>  牛运震(公元1706年~1758年)字阶平,人称空山先生,山东滋阳县马青(今兖州市新兖镇牛楼村)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卒于高宗乾隆二十三年,年五十三岁。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进士。运震性好金石,精经术,工文章。著有《空山堂文集》十二卷,《史论》二十卷,《塞山堂易解》四卷,《春秋传》十二卷,《金石图》二卷,均《清史列传》传于世。</p> <p>牛运震《游伍姓湖记》正文。</p> <p>  青年时期的毛译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读清代文学家牛运震撰写的《游伍姓湖记》的批注。</p> <p>  左测是清代文人周景柱所撰写的《五姓湖歌》和《五姓湖记》碑刻。</p><p> 周景柱,生卒年不详,字砒斋,号岩陵,浙江遂安(今淳安县)人。 在蒲州府为官期间,兴建书院及考院、府署,兴修水利,疏浚姚、谏二水并五姓湖。 1765 年(乾隆三十年),周景柱再升河流粮储道,右迁河南、后又升至甘肃按察使,直至告老还乡。</p> <p>《五姓湖记》正文。</p> <p>《五姓湖歌》正文。</p> <p>五姓湖之魂。</p> <p>伍姓之源。金代始称五姓湖,为舜裔五姓虞、姚、陈、胡、田聚居地。现代易名伍姓湖。</p> <p>湖光山色,绿草莹莹,木堤婉延,湖水翡翠。</p> <p>白云卷舒,红花绽放。</p> <p>举目远眺,一望无际的湖水明亮如镜,夏日的暖风吹拂蔚蓝色的湖面,荡起微微的涟漪,风儿携着朵朵细浪跃到湖面上。</p><p><br></p> <p>湖水像仙境一般明净,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p> <p>不知名的水鸟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缓慢畅游。</p> <p>一阵微风吹过,湖水微波荡漾,像一朵朵涟漪。</p> <p>正在觅食的水鸟。</p> <p>羊、鸟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p> <p>自由自在掠水而飞的鸟儿。</p> <p>蓝格盈盈的湖水,大长红腿的水鸟,倒映水中的倩影,好一幅天然美景。</p> <p>骑行的车队。</p> <p>山在湖旁,湖在山前,巍巍中条山,悠悠伍姓湖,湖光山色,栩栩生辉。</p> <p>游人如织。</p> <p>中条山风光。</p> <p>花的海洋。</p> <p>游人在向日葵前拍照留影。</p> <p>沉甸甸的向日葵,一派丰收景像。</p> <p>垂钓者。</p> <p>南同蒲铁路穿湖而过。</p> <p>夏风微微吹,芦围轻轻摇。</p> <p>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伍姓湖的旖旎风光,不仅吸引了一般的文人骚客,也迷倒了达官贵人,甚至王子皇孙。最有名的是朱元璋的五世孙,襄垣王子朱俊襟。</p><p> 襄垣王子朱俊襟为朱元璋第三子朱桂的五世孙。他淡泊名利,自号“芦花散人”,在湖旁建有别墅,有诗集《佩兰集》传于世。</p><p> 为了纪念这位放弃优裕的生活,甘愿与村樵渔子为伍的王子皇孙,在湖面上为他雕塑了像,再现了王子俊襟当年泛舟湖上,风流倜傥的浪漫诗人气概。</p> <p>王子朱俊襟泛舟伍姓湖雕像。</p> <p>慕名而来的游人。</p> <p>一望无际的芦围荡。</p> <p>文人骚客游伍姓湖的优美诗文。</p> <p>伍姓湖真是个修闲养性,利于健身的好去处。还会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