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可可麻麻~营养~教育

<p>作为父母,要多陪伴孩子,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也知道陪伴两个字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生活的琐碎,谋生的无奈等等各种现实,让陪伴成了奢侈品。</p> <p>当父母对陪伴这件事儿变得懈怠时,其实孩子正在以爸妈追不上的速度成长,不知不觉就错失了陪伴的黄金期。</p> <p>父母的陪伴像食物一样,也是有有效期的,当你浪费了这些宝贵的时光,回头再想弥补,孩子那时已不再需要,后悔也来不及。</p> <p>🌟前几天,一位妈妈说一过节就面临一个很纠结的选择:</p><p>因为家里的一些特殊情况,她不得不考虑把1岁多的孩子送回老家,或者放在自己的哥哥家,由妈妈帮忙照看。</p> <p>听了她的讲述,觉得没有到非跟孩子分离不可的境地。只是家里老人觉得她可以去上班,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p> <p>老人劝说孩子小,给谁带都一样。可是她跟丈夫还是不舍得,想把孩子留在身边。老人说他们年轻夫妻不懂事,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p> <p>这一代父母,很多很多人都有过留守的经历。</p><p>当童年时缺爱的孩子长大后,为人父母,更想着给孩子好的呵护,因为那样的感受刻骨铭心。</p> <p>🌟有很多的人都觉得孩子小的时候是不需要父母的。理由是孩子小,谁带都一样。</p> <p>其实这个理由是最站不住脚的,可是从纯喂养的角度来说,却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孩子不仅仅需要喂饱就行,他们还有心理需求。</p> <p>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提到“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地基础。”</p><p>心理发展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幸福快乐的人。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他会一直都被自卑包围着。</p> <p>在孩子成长的初期,谁能给孩子最好的心理呵护?当然不是心理学家,因为他们没有你那么了解你的孩子。也不是亲戚朋友,他们会爱孩子,但其中还是会隔着一点东西。最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就是父母。</p> <p>过年的时候回老家,看到亲戚家多了一个3岁的男孩,那个孩子一见到我们就赶紧躲起来。</p><p>你叫他过来吃东西,他就在那扶着门看着你,怎么叫都不敢过来。</p> <p>拿了一点糖果给他,没想到他赶紧跑了。亲戚说这个是一个表侄女的儿子,因为孩子的父母在外边生了第三胎,所以只能把这个孩子寄养在这边,过年的时候也没有回来。</p> <p>吃饭的时候,那个孩子就乖乖地端着碗在旁边的小桌子上吃,不吵不闹。看到其他的孩子玩,就一个人站在边上看着。</p> <p>饭后,大人们逗小孩,有人就问他3加3等于几。他把手指放在身后掰了老半天才怯怯地说等于7。</p> <p>大人哈哈大笑,边上的孩子说错了错了。</p><p>"他脑子笨啊!不要逗他。”亲戚轻描淡写地跟客人说。</p> <p>只见孩子低着头,脸胀得红红的,没有哭也没有闹。</p><p>这时你会惊奇地发现,小小的他竟然出乎寻常的懂事。因为亲戚家本来就有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常常在爷爷怀里蹦来蹦去,这个“外来”的他只能小心翼翼。</p> <p>他就这样被贴着标签、有着跟自己年龄毫不相符的懂事,在这样的原生环境中成长,今后心理肯定会出问题。</p> <p>温尼科特同时指出“未成熟即离家的儿童所所遭受的远不至于亲身体验的忧伤,事实上达到了熄灭情感的地步。”</p><p>他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那些心理定位上被摧毁的儿童,一般是那些原来在家就缺乏好的照料的孩子,而早期照料良好的儿童更能够很好地驾驭环境。</p> <p>很多案例指出:很多问题孩子,小时候都常常表现出压抑性地乖巧。而到了青春期,他们的问题就报复性的出现,容易发展出反社会人格,叛逆,形成坏的癖好等。</p> <p>所以,当父母将来有一天捶胸顿足地教训孩子时。内心最后悔的应该是当年没有好好养大孩子,想要重来一次就好。</p><p>感慨自己的亲生孩子,竟然形同陌路。</p> <p>我想对一个孩子最大的伤害,往往是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看不见。</p><p>而在孩子长大后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却紧紧跟着,步步相逼。</p> <p>有人说,生活很苦,把孩子放家里是迫不得已。当然,做父母是一件不轻松的活,没有捷径可走。</p> <p>但是千百年来,我们还是有着含辛茹苦抚养孩子的父母。而且亲手抚养孩子的快乐和满足,是任何工作都比不了的。</p> <p>更重要的是,这种爱能温暖孩子一生。</p> <p>陪伴意味着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了一种习惯。约定好的相逢,伴你天荒地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p><p> ——董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