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往秋来逮水牛(散文)

登高望远

<p>暑往秋来逮水牛(散文)</p><p>张万强/文/图</p> <p>正值暑伏连天,离8月7日的立秋也没有几天光景啦。这几日雨水不断,早晨睁开眼,透过玻璃窗看到室外天气格外的阴沉,雨水不间断的下着,房上的水哗哗的向下流。看样子这天是要下连阴雨啦。</p><p>看着不住点的雨水,却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的逮水牛,村里人称它为水牤吽。兴头之余不觉睡意全消。</p><p>说水牛城里生的孩子会很陌生。而对于我们六十年代生的农村娃来说再熟悉不过。</p><p>这里说的水牛并非南方稻田里耕种的大牲畜。而是昆虫类生变的大牙土天牛。幼虫主食禾本科作物的根茎,梅雨季前后,成虫会大量爬出地面。此水牛与其在树木上活动的天牛看上去个头差不多大小,明显的区别就是水牛的身体为纯黑色,天牛身上有白色斑点或花纹,尽管双方头顶都有很长的触角。但水牛没有天牛的长,天牛属咀嚼式口器,全世界约有超过20,000种。其幼虫生活于木材中,容易对树或建筑物造成危害。</p><p>水牛也被老百姓称之为水吽,为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春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蛹窒离地面约5~6厘米。5月中旬成虫羽化,羽化后成虫仍留在土中;5~6月闷热、雷雨天气后,成虫大批出土,交尾产卵。卵产在较潮湿的草坪地中或苗圃中杂草较多的地方。幼虫栖于土内,一直危害到11月。</p> <p>水牛多出土于秋天的阴雨天气。小时候五叔勤快,每到秋天的阴雨天气就会到野外逮水牛,多的时候能逮几十只。逮回家的水牛用盐水浸泡,让其把体内的脏东西排出,然后在热锅里放点油和盐进行热炒,待炒到发黄发焦,味道鲜美,尤其是母水牛肚子里满是黄色的籽粒,吃起来香喷喷的,让人吃过一次终身难忘。</p><p>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吃不愁穿不愁,被父母宠爱着,大鱼大肉的享受着。那时候吃个白面膜都是奢侈,如果能逮到水牛炒炒吃,那就是改善生活。</p><p>于是每到秋天的雨水季节,便想到了去逮水牛。尤其是大雨过后的早晨地下就会有大量的水牛破土而出。这时候是抓到水牛的最佳时机。</p><p>要想逮到更多的水牛就得早早的起床,因为起得晚别人逮过啦就不会那么多了。那时候雨伞、胶鞋很少,就用塑料布或盛过化肥用的蛇皮袋,制作个雨衣或赤脚或穿上个破旧的布鞋,拿上个瓶子或塑料盆子用来盛水牛,武装一下就可以出发啦。</p> <p>水牛多出土于田埂或乡间小路的路两旁,青稞地边的草丛中,这些水牛一出土主要的任务就是找配偶交配产籽,进行下一代繁殖。公水牛出土后身边如遇母水牛就会马上交配。如果没有就会飞起来寻找异性,母水牛出土后由于翅膀短,无法飞起,往往会屁股朝天吸引公水牛前来交配。</p><p>我们村的耕地多分布于东、北部,远的在村西有四五里地路程,很少有人去。村旁的东沟一带下过雨水牛很多。每到这时水牛满天飞也很壮观。为了尽快能抓到这些飞天水牛,就会边追边喊着不知谁传下来的咒语,落地欢、落地欢。因为这些水牛都飞不高一般都逃脱不了被抓的命运。但逮水牛的人往往也会付出跌跤滑倒坐一屁股泥水的代价,尽管有时摔疼了只要能抓到水牛心里也是甜的。</p><p>抓水牛也有技巧,水牛咀上张着一对很厉害的夹子,一旦被啄到就会被啄伤,疼痛难受。逮水牛最惬意的是,正在交配的水牛,一抓就是一公一母两个。有时在不远的地方一拉溜,就是三两对。水牛张有六条腿在地上爬行的很快,尤其是公水牛在草丛里,如果多抓不及时就容易被跑掉,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大部分只要被盯上就跑不了啦。</p><p>抓水牛要从后背脖颈处下手,这样的话他的爪即便再厉害也用不上劲,只有乖乖就擒啦。水牛一旦被抓到首先要将两个夹子掰掉,以防不经意时再被啄伤。</p> <p>小时候是自抓自食,以至于有了女儿有了机会仍然去抓,抓到了加工啦让孩子们尝个新鲜。有人站到医学角度说吃水牛杀实气,至于有没有医学道理、医学功效,没有人去追究。</p><p>抓水牛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乐趣,反正下雨天在农村也干不成活,闲着也是闲着。我记得在老家那段日子里也抓过几次,抓的越多精神就越愉悦,就如同打仗缴获的战利品越多越高兴。</p><p>据了解,现在的水牛已经有了人工养殖,水牛作为一道美味佳肴,已被人们送上餐桌,而深受食客喜爱。</p><p>逮水牛不管过去有,今后仍然会有,不管生活贫穷富有,它是人类生态上的需要。它留给我们的是青春的记忆,快乐的生活,美好的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