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17]严丽娟教学《青山不老》(六上)

严仍江

<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73, 234, 142); 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6, 130, 24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学名师长成和坚守的地方。六安市严仍江小语名师工作室引导成员立足课堂,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近期开展优质课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现将这些课推出与大家分享。</span></p> <p>教师朗读课文:</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山不老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统编版小语六上第19课第1课时)</p><p>&nbsp;</p><p>&nbsp;教师简介:</p><p>严丽娟,霍邱师范附属小学语文老师,女,本科学历,一级教师。2004参加工作,2012年获县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县优秀班主任。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营造富有诗意、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p><p>&nbsp;</p><p>教学目标 :</p><p>1.理解“ 肆虐、劲挺”等词语。</p><p>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p><p>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 “青山不老”含义。</p><p>教学重难点 :</p><p>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p><p>教学准备:&nbsp;  </p><p>1.教学课件。</p><p>2.学生课前了解我国晋西北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p><p>教学课时 :1课时。</p><p>教学过程&nbsp;:</p><p>&nbsp;</p><p>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p><p>(一)出示青山绿水图,吟诵与山有关的诗句。 </p><p>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p><p>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nbsp;——孟浩然《过故人庄》</p><p>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nbsp;——李白《送友人》 </p><p>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nbsp;——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p><p>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p><p>(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山有关的课文。</p><p>板题、读题、质疑。</p><p>(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与山有关的诗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对青山的美好印象,为学习课文做铺垫。)</p><p><br></p><p>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p><p>(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自学提示,拿起笔标上序号,说说学习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p><p>(二)自由读课文。要求: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画出你认为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p><p>(三)反馈交流。</p><p>1.交流比较难理解的词和句子。</p><p>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课文讲述了 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p><p>(四)老师小结:本文可以采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p><p>&nbsp;&nbsp;&nbsp;(设计意图:通过提取课文信息把握主要内容,既交给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又锻炼了其相应的能力。)</p><p>&nbsp;</p><p>三、感悟“奇迹”</p><p>过渡: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大家默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板书:奇迹)</p><p>(一)学生默读,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p><p>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p><p>1.出示图片,了解“防风林带”。</p><p>2.猜一猜3700亩有多大。(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60平方米,那同学们来计算一下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p><p>&nbsp;3.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p><p>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 </p><p>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p><p>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p><p>(二)过渡: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请找出来。(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p><p>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p><p>1.这两个“全”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p><p>2.师:多美的景色啊,谁能用声音来展现这样的画面! (指名读)</p><p>小结:一个81岁的老人竟然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这样一片绿色的林海,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p><p>杨柳、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p><p>1.“如臂如股”什么意思?“劲挺”呢?</p><p>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p><p>2.要是没有这些树,没有这树林,会怎样?</p><p>小结:是呀!保住了这片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那守住了这土,我们就守住了什么?(庄稼、家园、希望……)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p><p>(设计意图:围绕“奇迹”设计阅读话题,层层递进,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感受 “奇迹”的了不起,老人的伟大。)</p><p>&nbsp;</p><p>四、探讨“条件” </p><p>过渡:那么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p><p>&nbsp;&nbsp;&nbsp;&nbsp;(一)体验绿洲所处大环境的险恶。(学习第二自然段)</p><p>&nbsp;1.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p><p>说说你感受到晋西北环境怎样。(板:险恶)</p><p>你又从哪儿感受到这个地方的险恶。</p><p>&nbsp;理解“肆虐”。(任意地残杀或迫害。)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nbsp;除了狂风肆虐,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p><p>2.那么你们知道晋西北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恶劣吗?老师这儿有一则资料,我们一起来看:</p><p>(出示资料)师读(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p><p>3.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p><p>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p><p>(二)读懂小环境的艰苦(学习第三自然段):</p><p>我们一起读读,体会老人生活的小环境条件怎样。</p><p>交流一:关注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简朴、单调的生活。</p><p>交流二:关注三个典型事例,即“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p><p>&nbsp;&nbsp;&nbsp;小结,相机板书“小环境:艰苦”。</p><p>(设计意图:通过探讨老人创造绿洲的环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大环境的恶劣、小环境的艰苦。)</p><p>&nbsp;</p><p>五、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p><p>&nbsp;&nbsp;&nbsp;&nbsp;&nbsp;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p><p>(一)看今日之青山:这是一片怎样的山?找出描写青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景象?可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概括?</p><p>(绿意盎然、翠色欲滴、郁郁葱葱……) </p><p>(二)想昔日之荒山:这片山沟以前是怎样一番景象?想象画面。</p><p>(三)悟“青山不老”之含义:经过刚才的对比,说说你对“青山不老” 是</p><p>怎么理解的。</p><p>预设:不老的是青山,那片绿将是永恒的,代代长青的;不老的是老人,造福后代的精神将是永存的。(板:精神永存)</p><p>(设计意图:通过“今日之青山”与“昔日之荒山的”对比,再次感受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体会老人造福后代的精神。)</p><p>&nbsp;</p><p>六、拓展延伸</p><p>习近平总书记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呢?</p><p>(设计意图:教学从课内走向生活,由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到付诸行动。)</p><p>&nbsp;</p><p>七、布置作业</p><p>照顾好我们班级的树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树木。</p><p>&nbsp;</p><p>板书设计:</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 19 &nbsp;青山不老</span></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nbsp;&nbsp; 大环境 &nbsp;&nbsp;险恶</p><p> 奇迹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精神永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小环境 &nbsp;艰苦</p><p>&nbsp;</p><p>&nbsp;教学反思:</p><p>《青山不老》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提出“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使我们的一部分”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围绕这一语文要素,我在本课教学时让学生关注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说“青山不老”。</p><p>&nbsp;本篇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学时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困惑点进行适当的补充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了理解课文。如,我补充介绍了晋西北的自然状况,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三千七百亩”的大小。借用相似 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老人生活的艰辛,为品读老人的精神做铺垫。</p><p>在本节课,我基本上完成教学任务,引领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到老人植树造林的艰辛,理解课题的含义。然而整个课堂没有活力,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另外,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体会不到位,未能读出应有的情感,读悟结合不够巧妙,对老人的光辉形象感受的不深刻。</p><p>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更加努力专研教学,力争上好每一节课。</p>

课文

青山不老

奇迹

老人

教学

青山

学生

句子

环境

植树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