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转眼到了重庆市学术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的第二天,学员们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收获满满。天气不热,情怀火热。咱们三组的学员们在组长刘凤校长的带领下,迎送、点评专家讲座、拍照、写报道、编辑美篇……各司其职,交流共享,不亦说乎。</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历经教育科研幸福之旅</b><br></h1>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如何做科研?上午,学员们有幸跟随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系主任,重庆师范大学教学专家,全国课程理事会理事,硕士研究生导师伍雪辉博士以《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实施与成果提炼》专题讲座,从理论到实践,深入浅出,讲练结合,引领学员们在教育科研的的航道里扎扎实实走了一个来回。</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见云端——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b></h3> <p> 伍老师热情洋溢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到例举龚雄飞、李大圣、刘西亚、张万群、罗化瑜等重庆首批32位未来教育家的故事,特别讲了最年轻的卞小娟,在江津农村学校当教师时就思考农村孩子怎么学好数学?潜心研究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后来获得全国赛课一等奖,二十八九岁就当上校长的成功案例。伍老师总结他们之所以在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秘诀 “在于学习,在于行动,在于研究。”他们不仅是教学精英、管理精英,更重要的身份是科研的高手,而且坚持教育科研的时间很长。</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1.<b>破误解</b>——教育科研就是实践智慧</font></h3> <p> 针对“科研是塑料花?科研就是做课题?科研就是写文章?”的误区以及老师们不知道研究什么,时间有限且破碎,研究方法不规范,写作的烦恼等困惑伍老师举出实例进行了一一破解。大家认识到教育科研是能促发教师的实践智慧、促进专业自主获得尊严和乐趣的。专家之所以有话语权,是因为看得多,琢磨得多,研究得多。家长的口碑,学校的、社会上的口碑就是这样形成的。</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2.<b>强认识</b>——有教育科学,才有科学的教育。</font></h3> <p> 伍老师给大家推荐了一本好书——教学机智,让大家能进一步理性认识教育科研。她还例举有的学校借用教育科研预测未来的基本功能,在疫情期间从容应对网络教学,做到有效地跟进工作。谢家湾小学、巴蜀小学等在全国都影响很大的学校彰显了重庆的教育教学改革清晰的风格:科研指向学生发展、立足教学实践、以学生为关注中心、以教学为重点、以课堂为现场。</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接地气——学习做研究</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1.课题申报</font></b></h3> <p> 伍老师明确指出所有的研究都应有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治学态度,大家也放下了畏难情绪,怀着做对规划课题的使命感,跟随伍老师从选题、论证到形成结果的研究过程的详细破译中参悟到几个重点:</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重选题——体验专家评审的眼光。</span>伍老师以问卷星的形式让大家体会到: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通过评判20道选题“这些课题我是否同意?”3分钟后,伍老师又一个一个讲解分析选题的优劣。然后学员们“自己尝试写一个题目,列出关键词。”大家在静悄悄中体验着评委的高度,也增强了问题意识和选题能力。更加确信了“选题决定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水平”,且务必要能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p> <font color="#ed2308">(2)重论证——点燃集体智慧的火花。</font>课题论证需要课题价值再提升,方向再明确,途径再细化,任务再落实;需要搭建团队,借用集体智慧分工完成。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3)案例分析——加深印象。</span>针对研究方案要解决的四个问题——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预期成果是什么?伍老师让大家再次扫描二维码,通过学习她亲自指导的修改课题申报书,比较1.0、3.0版本,大家在跃跃欲试中了解了应该细化研究计划;突出研究过程;研究现状要梳理出线索;研究思路要清晰,一图顶千字。特别是针对大家很容易忽略的研究内容出现“只有课题而无具体内容;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课题大而研究内容少”的常见问题,伍老师特别指出:要说明课题所研究的具体问题,预期达到什么目标,突破什么问题。(大的课题须列出子课题)</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2.行动研究。</font></b></h3> 课题申报成功后,应该做哪些工作?对此,伍老师讲解开题报告的撰写,强调了研究过程要规范,管理过程要形成制度,研究档案要完整;成果提炼要反映丰富的实践成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3.结题要求。</font></b></h3> <p> 结合重庆市规划课题结题评审要求,伍老师特别强调要重视研究报告的撰写,给大家见证了有几十页的范本。同时,伍老师还不失幽默的透露了关于现场结题和书信结题对评审意见不同准备的行业秘密。</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体验教学成果丰硕之美</b><br></h1> <h3> 下午,梁平名师,重庆市首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梁平实验小学刘传权校长分享了他们在2018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的案例:《基于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非遗传承探索与实践》的成功做法。</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一)扎实做、精彩讲</b></p><p><br></p> <p> 幽默风趣的刘校长从个性化作文研究获得国家级课题成果一等奖所带来一系列惊喜讲起,再到梁平区实验小学“梁平年画”小学阶段创作与育人系列研究的成果述略。条分缕析,如数家珍。特别是刘校长时不时来一段梁平方言,让学员们在哈哈大笑中领略了梁平年画的魅力。尤其以“识、访、学、临、创、展、传”七位一体小学生年画创作的基本程式,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对梁平实验小学,借年画建构的“大美”教育体系更是赞叹不已。大家雀跃着还想去体验梁平实小“柚子熟了,爱心飞”的朴实教育情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精辟评,静心学</b></p><p><br></p> <p> 就像第3组学员余春兰老师做的动情点评那样:</p><p> 今天下午非常荣幸地近距离聆听了我的家乡人刘传权校长的精彩讲座。讲座期间,刘校长会偶尔穿插家乡话和我们互动交流,大家听得轻松,也笑了,乐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刘校长的精彩分享。</p><p> 刘校长的语言幽默诙谐,说自己傻乎乎地投入科研工作,这让我们看到了前辈对科研工作的执着情怀。</p><p> 刘校长把自己丰富的研究成果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在小学阶段将年画教育带进校园,带进课堂,带进教材,促进非物质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和弘扬。</p><p> 在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革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重庆市梁平区实验小学实施年画教育,传承梁平年画优秀传统,凸显学校教育特色,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学校特色发展的双赢。</p><p> 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培训学习,在座的同仁都能找到符合自己或者学校的科研方向,涌现出更多像刘校长这样有科研情怀的优秀教师,实现我们自己的双赢。</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实践教育科研希望之路</b><br></h1> <p> 最后,热心的班主任刘红梅校长针对本次教育科研高端培训和科研工作坊同步进行的安排,给大家布置了相应的任务:对课题还有些生分的青年教师可以继续参加工作坊,直接上机房进行实操。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做申报课题,也使上午的收获能学以致用;在准备申报教学成果参评的学员们则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进一步梳理成果参加国家级评比。同时,刘校长也分享了自己当初从教科室科员起步到教学成果参加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的经历,鼓励大家要有创新实干的精神和严谨包容的科研意识。同时还表示,重庆市义务教育发展专业委员会会给大家提供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平台,促进广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共同进步。</p> 不得不赞,这次培训是多么扎实有效!人人成长为学术骨干教师指日可待!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专家介绍:李 珍 冉 丽</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讲座小结:赖又丽 余春兰</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照片来源:李德智 代 伟</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刘小凡 刘 凤</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文案撰写:张朝娟</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美篇编排:李法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