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这里插队的知青

北方白杨

<p>疫情闹的几个月没出门,正好同学从西安来,我们几个同学凑在了一起,相约去蒲城当年我们下乡的地方。</p><p>同学多年没见,再见如初,倍感亲切。上了车屁股还沒坐稳,话匣子就打开了,同学小时候就爱叫劲,爱抬扛,老了依然如故,小时侯什么样,现在还那样。所不同的是当年的懵懂小伙花季少年都已年过花甲。</p> <p>车离了咸阳,上了高速,一路话多的我都插不上嘴。同学们在一起,无话不谈,谈下乡,谈工作,谈婚姻,包括过去的曾经。</p><p>说话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已到了蒲城县,高大的日晷耸立在路中央,记录我们入城的时辰。到了老城,远远就望见那熟悉的北塔。同学们想进蒲城博物馆看看,可惜整修没有开放,我说在蒲城多转转,吃完中午饭再去龙池,同学们不同意,说主要是到下乡的地方多看看。这同我第一次来这里的心情一样,很迫切,急于去乡下,看一看曾经住过的地方。见一见熟悉的人,听一听久别了的乡音。</p> <p>我们几个同学下乡都在陕西蒲城县龙池公社,分别插队在龙池大队,五四大队,屈家大队和张家大队。</p><p>那年月,各大队的条件都差不多,一个劳动日投3到5毛钱,就是干一天最多就5毛钱,我们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p><p>我们那里土地很平整,离卤阳湖湿地较近,水位很浅,村与村相隔不远。屈家村的井水是甜的,而张家村的水是咸的,不能喝,我在张家知青点时喝的是窖水,就是排灌渠引来的水或雨水,沉淀后煮开了才能喝。有时不能及时清窖,窖里滋生了很多鱼虫。</p><p><br></p> <p>从蒲城向南,车路过党睦镇。这是我们知青经常来的镇子,党睦镇在当时是县里的大镇,靠近国道,交通方便。这里经常有大集,集大人多,十里八乡都来这里赶集,小商小饭云集,有打把式卖艺的,演戏的、说书的非常热闹,还有小偷,外面的知青也来光顾。这一带那时就是瓜果之乡,卖瓜的特别多,每逢集市特别热闹,我记得,一次我同老知青来党睦赶集,不知哪来的知青男男女女八九个人,围着卖瓜的,男的围一圈,蹲着假装挑瓜侃价,一个个瓜就从裤裆下滚到了外边,女知青抱着就走,我想说话,老知青拉了我一下,示意不要惹事。等抱瓜的走远了,男知青一哄而散,一个也没买。当瓜农发现瓜少了许多,拍着大腿又哭又骂。</p><p><br></p><p><br></p> <p>我们把车停在了党睦镇门外的马路上,同学们都下了车,站在镇政府丁字路上,回忆过去。指指点点地说:这里是供销社,哪里是粮库,但几个人能说出了几个版本,也难怪四十多年了,这里变化很大,已物是人非。时光已把脑海中的印象洗的模糊了。</p><p>老街道沒有饭馆,有卖日用品的杂货店,还有电信,移动营业厅,卖手机修电脑的店铺。想在镇里吃个饭,竞沒找到饭馆,我们又回到镇入口国道上,两边都是饭店,可能是来往的车辆较多,饭店生意好作的原因,所以饭店都集中到了国道两侧。我们转了一圈,真没有一家象样点的,最后选了一个干净点的羊肉泡馍馆,有汤有水的凑合着吃了个中午饭。</p> <p>车下了国道一路向东,走到龙池欢迎您拱门前时,堵车了,拱门上方是龙池五万亩瓜菜基地。这时发现,道路两边都是交易的瓜农和商家,现在是信息时代,瓜农都有网店,来自各地的商家,一下都云集到这里,堵了个水泄不通,这时我发现左边有一条小路,这条路向北,可以绕过去,没想到这条路就是当年的排碱渠,直通党睦,同学喻建林喊到:"看!当年的排碱渠”。我们顺着排碱渠边的小路向北走,两边都是瓜棚,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这里果菜基地,不仅是龙池有,党睦也有,蒲城被誉为"将相故里,瓜果之乡”。</p><p>看见排碱渠,又让我想起了当知青那会儿,我们去党睦,都要在渠上骑自行车去,大二八车男的骑车,带着女的,当年的女知青也爱恶作剧,见到农民带着农资在前面骑车,就高声喊:“唉!东西掉了",当他一回头,车的方向就变了,一看东西沒掉,可还没回到神来,连人带车就骑到渠里,然后我们就哈哈大笑,很是得意,农民弄一身水骂道:坏(ha)怂!这伙娃坏得狠!坏得狠!</p><p><br></p> <p>到了龙池公社,同学们都下了车,公社改成镇了,我们在门前拍了张照片,同学们都说,地方沒变,还是老地方。对面是过去的公社卫生院,现在叫镇卫生院。让我又想起了过去,我们在这里开过会,在学习班学习农业技术。公社每年在这里召开一次先进知青表彰大会,78年,我被评为公社的先进知青,在这里受过表彰。后来我体检合格,准备应征入伍,作为知青的典型,公社还挽留过我,最后我还是决定去当兵,因为当兵也是当时唯一的出路。</p> <p>龙池大队距龙池镇应该不远,可时间长了,还是吃不准,向西再向南不到一公里,到了一个村子北头,我们都下了车,陈勇和喻建林是龙池的,村子变了样,有几位村民正在树下纳凉,陈勇上前搭话:“师傅问一下!这是龙池大队吗?"有个瘦高的老哥站了起来说:"是!你们找谁?”陈勇答到:"噢!我们是曾经在这儿插队的知青"。一听说是这里的知青,大家都站了起来,很热情的打招呼,通过自我介绍,很快大家就回忆起77年插队知青的事情。说到了知青组,连人名都叫的清清楚楚,一共几个人,都在谁家住,他又提到他同知青苏冷西一起去偷邻村白蜡杆的陈年老事。看来好事不出门,坏事一传就几十年。大家畅谈过去,又在曾住过的老屋前合影,几十年未见,岁月并没有让我们感到陌生。</p> <p>提到了老队长,正好在家,村民将我们引到了村长家里,老村长不年轻了,今年七十六岁了,头发全白了,背有一点驼了,饱经风霜的脸上深深的几道褶皱,能看出,年轻时是条硬汉,老村长把当年民兵连长也叫了过来,大家坐下来谈过去,谈民兵连长,当年如何风光,谈他取二婚的轶事,喻建林曾是主厨,全村前来祝贺。谈当年如何艰苦,谈起了挣工分,一个工只有几毛钱。老村长说:改革开放后,村民都做起了生意,青年人出去打工,现在好了,家家务瓜,用外出打工挣钱建起了大棚,种大棚瓜,一个大棚一年能挣一两万,有实力的承包几十亩地,一年收入几十万。我们为曾经的过去而怀念,为今天的变化而高兴。</p><p>的确,国家很多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取消的包括农业税在内的各种税务,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承包的土地流转,发挥了更大的效能。龙池镇是蒲城县重要的瓜果蔬菜产地,该镇以“富秦文俊西甜瓜”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闯出了品牌,瓜果卖到了全国,成了闻名遐迩的富裕乡镇。</p> <p>我们来到了五四村村委会,由于是星期天,沒有人,村委会很气派,虽然是平房,根基很高,座北朝南,平房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几个大字非常醒目,政务公开栏,美丽乡村公约栏,整齐排放到房子前面,近五佰平米的村委会大院,四周种满了绿化树,一看村子就知道有条理,这是李铁江下乡的地方,五四大队一条主街很宽贯穿东西,门楼都是磁砖镶嵌,一看就比较富裕。</p><p><br></p> <p>我们来到李铁江要好的村民家,主人非常好客,拿出自家种府西瓜招待我们,介绍了这几十年的经历,他说:“这几十年,什么活都干过。人民公社撤销了变成了乡镇,队里把田也分到各户,开始还可以,以后,靠种地是富不起来,又去城里打工,农忙了就回来,打工挣了些钱,年龄大了,也就不出去了,务大棚,还好比过去强多了"。我们发现,他在讲话时是非常的自豪,他家里是前后院,后院又盖的新房,一看就知道日子过的很殷实,我们真为他感到高兴。</p> <p>我们几个知青在车上也不时地说当年插队的事。龙池大队的知青,分散借住在农民家里,一个小组分的是七零八落,住在别人家很不方便,漫长的冬季很难熬,没有煤,也没有柴,屋里根本待不住人,有的知青房里有炕可以找点柴火烘一烘。我们知青当年真不如农民,一个人,又要上工,还要自己做饭,一切都要靠自已,孤独的有点象电视剧《牧马人》人中的许灵均。同学喻建林说做饭用的是煤油炉,从家带点掛面,天天煮掛面,凑活着过日子,这日子那才叫一个苦。</p><p>相比之下,我比他们幸运多了,我们屈家大队知青组八个人,住在大队保管室,室外有一个大院,不管怎么样,八个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有个照顾。</p><p>后来,我们到了张家八队(知青队),有自已的食堂,到点上工,到点开饭。我们一个宿舍住两三个知青,过着集体生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同样都是知青,可是生活的环境是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人中,下乡时间最长的是喻建林和陈勇,他俩都是下乡近四年,我和李铁江相继当兵离开了农村,而他俩和大多数知青一样,在农村一待就是三年多。人就怕这个,一起来的不能一起走,留下的心里慌慌的,是最痛苦的事。</p><p class="ql-block">我们张家八队知青点,比我们高三届的老知青,一起下乡时一百多个,大部分陆续返城,到了77年最后剩下了11名知青,我们补充到张家八队时他们已插队近四年了,看着一起下乡的同学都回了城,心里的的滋味可想而知。更多的是煎熬和痛苦。那时回城的标准是劳动好,思想好。而对于个别知青也并非一个标准。我们有一个女知青,她父亲是个局长,她在知青点不管是劳动态度还是为人处世,都没的挑的,就因她父亲是局领导,说放走了她,就没有人给公社搞物资了。实际上,这样对待一个人是多么的不公平,又何况她是一个柔弱的知青女娃。</p><p class="ql-block"><br></p> <p>我们这批知青下乡以后,全国基本上就不在下乡了,同老三届比我们算是最晚的一批,也是最年轻的一批。十六、七岁就出了门,离开了父母,开始了人生第一课,挣工分,独立生活,养活自已,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在农田里劳作,割麦子,收玉米,春耕秋种,平整土地,打药施肥,挖渠排灌,农村把一个连麦苗和韭菜分不清的学生娃,改造成了一名地道的农民。条件艰苦,锻炼了意志,这段下乡的经历,让我们刻骨铭心,终生怀恋。</p><p><br></p> <p>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往事依稀,韶华空明,当年的知青如今都已经老了!回想起过去,我们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而是跌宕起伏,就如同一首歌,有欢快的音符,也有忧伤的节奏。当时间过去,沉淀下来的就是最动听的歌曲,那是一支难忘的歌,一支蹉跎岁月的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