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平利县蔡氏家族史

蔡宝瑶

<p class="ql-block">10、已到巴陵落籍,为何又要迁移?</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从老屋这个不好的地方迁到了一个较差的地方,如果巴陵的形式好,就不会再迁了。兴道公是1742年自监利迁至巴陵的,1746年又从巴陵迁于竹谿,在巴陵住了四年,四年的时间应该把“巴陵县延寿乡二十一都”这个地方是否有发展前途看得很清楚了。谱上没有记载那个地方差到什么程度,其原因是兴道公一直未回过老屋,消息闭塞。或旱涝之多,不能保收。或田亩太少,不符合发展。或土质太差,农作物产量不高等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先祖的雄心壮志是不会泯灭的,只有继续迁移。这跟我们现在去外地承包田相似,几年没有效益,只有搬家。这里要注意,兴道公不是经商,是以农作发展为主。如果是经商,就不会往陕西的平利县迁移了,附近经商的县级有监利、华容、巴陵等,大城市有长沙、武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兴道公到竹溪县用的什么交通工具?是什么时候出发的?</p><p class="ql-block"> 老屋属于湖乡草地,河港交错,出门就要用船,这里每家每户都有船。兴道公住在巴陵,就在洞庭湖畔、长江之滨,船是少不了的交通工具。用船到竹溪县去,有几个好处,除了腿轻松外,便于在船上生活(做饭、睡觉等)。沿长江到武汉,再与汉江打交道,而后入竹溪县。竹溪以竹溪河获名,并沿用至今,竹溪是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这大致就是船支行进的路线。</p><p class="ql-block"> 兴道公是乾隆丙寅年(1746年)自巴陵迁于竹谿的。是1746年的哪一个月?谱上没有记载,应该是秋末冬初去的。为什么?1、把巴陵的秋收搞完了再作迁移的准备,这样就不因为迁移而影响家庭收入。2、长江里每年的四、五、六、七、八月江水滔滔,不便于行船。进入九月后,长江里水小浪小,易于行船。兴道公还有一个聪明的计划,走顺水不走逆水,沿长江往巫山巴东是逆水,沿长江往武汉方向是顺水,走逆水就不会去陕西了。顺水行船最少要轻松一半。(迁移的时间和交通工具是推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为何要落籍竹谿?</p><p class="ql-block"> 有以下原因:1、迁移的路上已有几个月的时间,船上有限的大米吃完了。2、祖母是1746年12月20日左右怀的永联公,一定会晕船。3、改为步行,当时的祖母步行无力。4、当时兴道公考虑的是如何度过难关。这个难关是什么?就是既要保住孕妇身体,又要解决全家人的生活。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等难关度过了,再去找地方落籍,所以暂落竹谿。</p><p class="ql-block"> 为何在竹溪落的时间不长?竹溪县全境是山区,境内一公里宽的平原找不出三个,现在仍然是全湖北省的最贫困县。始祖在竹溪,我估计不是找的田在种,应该是打工。为什么?1、始祖吸取了在巴陵的教训,不可随便落籍。2、找到的荒田要改造,要投资,本身当时就处于困难之中,只会落得得不偿失。始祖在竹溪几个月时间,应该看得很清楚了,既竹溪没有发展前途,只等难关度过又开始迁移。</p> <p>13、永联公是在哪里出生的?</p><p> 根据平利县蔡氏家谱上记载“兴道公乾隆戌岁(1742年)自监利迁至巴陵后,于丙岁(1746年)自巴陵迁于竹谿,又迁陕西而至狮子坪”。永联公生于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九月二十七日未时,这就是说永联公出生的时候对比离开巴陵的时间至少相隔十个月。生孩子到哪里生都可以,不可能回到巴陵去生,不符合常识。这也印证了家谱上为何有“竹谿”二字的原因,一般来说,迁移时没有意义的暂落地点是不会上谱的,这就说明了“竹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地方,在那里打工度过了难关,在那里家中又添了一栋梁。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要相信谱上的文字,谱上记载“于丙岁(1746年)自巴陵迁于竹谿”,哪怕是腊月二十七八的开始迁移的,也叫丙岁(1746年)。这样就得出了一个结论,永联公不是在巴陵出生的,更不是在监利老家和平利出生的,是在竹溪出生的。</p><p><br></p><p>14、兴道公一家子是什么时候到狮子坪的?</p><p> 答案是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的年底。准确一点说就是1747年的腊月到达平利的,最早也不会超过1747年的冬月,为什么?谱上明确告诉我们,“于丙岁(1746年)自巴陵迁于竹谿又迁陕西而至狮子坪”。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1747年这一年连续迁移了两个地方。更不可能是1746年到达平利的,为什么?因为始祖在竹溪落籍了一段时间,再说始祖是肩挑两子到平利的,而永联公又是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年)九月二十日出生的,所以说始祖不是1746年到达平利的。会不会是1748年达到平利的?答案是“不像”,为什么?1、1747年的冬季已经度过了难关,祖母的身体已经恢复了健康。2、始祖不想在竹溪落籍,如果想落籍,为何要迁移到平利呢?迟走不如早走,去完成心中的大事,无心恋竹溪。3、早一点走才有充足的时间去找一个落籍的地方,以免误了春播,如果误了春播,一年的收入会大减。4、如果是1748年或者1749年到达平利的,谱上一定会注明的。大家且看证据“兴道公乾隆戌岁(1742年)自监利迁至巴陵后,于丙岁(1746年)自巴陵迁于竹谿”,后人一看,就知道始祖在巴陵住了四年。意思就是说,不注明1748年或者1749年到达平利的,就是1747年落了两个地方,是1747年的年底到达平利的。文字证据也有,“于丙岁(1746年)自巴陵迁于竹谿又迁陕西而至狮子坪”,这个“又迁”表示了先落竹谿,然后迁到狮子坪,是一年之中的连续。如果是1748年或者1749年到达狮子坪的,应该这样写,“于丙岁(1746年)自巴陵迁于竹谿,1748年又迁陕西而至狮子坪”,记载不是这样写的,这就证明了1747年落了两个地方,我们要相信祖先的文字,所谓一字值千金,祖先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有它的含义的。始祖迁移到平利,至2020年已有273年。据口传,始祖到达狮子坪先是打工,这种说法很正常,打工可以解决全家人的生计。一边打工,一边找田,一边掌握那个地方有没有发展前途,一边把当地人混熟。加上当时没有种子,没有农具,人生地生,找田种也是一个难事。等待时机成熟,东方再起。当年,始祖到狮子坪带去了一些什么东西?没有农具、没有种子和口粮,只有四个人,每个人对换的衣服,可能有少量的钱,一本谱书。凡是迁移到外地的人,必须带好家谱,谱在人在,家谱和人的生命一样重要。</p> <p>15、双方老派序为何有几个字辈不同?</p><p> 双方的老派序是“近君宽维,世兴永昌,先德培厚,传家忠良,修善有庆,长发其祥”。当时修谱时只有后五句,“近君宽维”这一句是一个过度派序,把过度派序和新派的五句凑成一个整体六句。为什么要用过度派序呢?因为新派出现时,当时生活着的人,有近字派的,有君字派的,有宽字派的,还有极少数维字派的,一下子全部按照新排序取名,会乱尊卑。只有跟族中讲明,把“近君宽维”用完后,一律使用“世兴永昌···”新派序。这个派序就是在监利县杨湖岭续的,所以双方的派序相同。为什么有几个字派不同呢?原来是这样的,请看监利杨湖岭的派序,湖北监利县观音寺支(杨湖岭)蔡氏辈份:1、“君友维世兴永昌,忠厚传家子,历昭显承”。2、“君友维世兴永昌,先德培(传)家子,历昭显承”。两百年左右的时候,也就是“昌”字辈才出现时,杨湖岭与周边的断堤口支、蔡刘支、道观嘴支合派了,其原因是这几支相隔很近,大都只有两公里、三公里、五公里。宗人经常相会不好称呼,当时的族长商议合派,只有合派才便于称呼。经过协议合派成功。合的哪一个派序呢?就是众宗支的派“祖宗世以,忠厚传家、子荪代遵,孝友立善”。现在我们来看杨湖岭的蔡氏辈份:1、“君友维世兴永昌,忠厚传家子,历昭显承”。这是幺房,繁衍的慢一些,合派时“忠”字派才出生,所以就按照众宗支的“忠厚传家、子”取名了。“子”字派时,家族又出现了字派变故,稍后讲。现在我们再来看杨湖岭的另外一个派序:2、“君友维世兴永昌,先德培(传)家子,历昭显承”。这个是长房的,长房的繁衍的快一些,合派时已经有了“先”“德”“培”几代人,只有少数“传”字派的人未出生,“培”和“传”是一辈的,所以培的后面有个括号(传)字。从上可以看出,合派后幺房的用了众宗支的五个字派,“忠厚传家子”,长房的一部分人用了众宗支的三个字派“传、家、子”,一部分人用了众宗支的两个个字派“家、子”。</p><p>一百年前,既一九一六年家族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字派变革,凡是我洛阳堂的二十几支,必须统一派序,新派序是“历昭显承,克绍宪章,贻谋广远,君谟宏昌,从周继述,兴汉纪纲,名贤代启,绪振书香。”从哪一代人开始呢?谱局规定,把“厚、传、家、子”用完后,既“子</p><p>”辈后面开始,所以,杨湖岭的派序就成了上面的两种情况。这与两百年前杨湖岭与别支合派有关,后来又与一百年前的全族统一字派有关。平利县宗人一直未回老屋,不知道老屋的字派所发生的一切变故,也在情理之中。</p><p><br></p><p>16、监利县与平利县的字派如何相合?</p><p> 因为后来的字派变动了,不便于称呼。现在我们从“世”字派开始,把每一个字派按照顺序编一个号,大家就看得很清楚了。</p><p>1世、2兴、3永、4昌、5先、6德、7培、8厚、9传、10家、11忠、12良</p><p>1世、2兴、3永、4昌、5忠、6厚、7传、8家、9子、10历、11昭、12显</p><p>1世、2兴、3永、4昌、5先、6德、7培、8家、9子、10历、11昭、12显</p><p>上下的相同序号相合,你就知道谁和谁是平辈了。比如,杨湖岭的蔡子均老支长,他与平利的“传”字派同辈。</p><p> 这里有一个很巧妙的事情,既两百年前,为了便于称呼,杨湖岭和附近的几支统一了派序,使用众宗支的派序时,遇到了“忠厚传家、子荪代遵”的字辈,而平利派序也有相同的字派“先德培厚,传家忠良”,很明显,有“厚、传、家、忠”四个字相同,它们是字同音同而辈分不相同,导致后人含糊不清了,只有编序号才能看得清楚。现在老屋里是“历、昭”两代人当旺,“子”字派的人年纪很大了,“显”字派的人年纪很小。也就是说监利县杨湖岭当旺的人相当于平利县的“家、忠”字辈的人。</p><p><br></p><p>17、对兴道公碑文的解读</p><p> 碑主人是兴道公,立碑的人是兴道公的曾孙,部分碑文录“曾祖公于乾隆丙戌年自监邑···”这个地方刻碑时疏忽大意了,老谱上说的是丙年,没有说是丙戌年。说成丙戌年是错误的。为什么?1、丙戌年是1766年,兴道公已经56岁了,已经是日落西山的人了,不会去远门。2、这时,永芳公29岁,永联公19岁,与平利宗人的口传“兴道公是肩挑两子到狮子坪来的”相违背。3、与监利县杨湖岭的谱载不符合,既然永联公出生在监利,为何谱上没有永联公的名字。4、丙年是从巴陵出发,不是从监利出发。请看证据“兴道公乾隆戌岁(1742年)自监利迁至巴陵后,于丙岁(1746年)自巴陵迁于竹谿,又迁陕西而至狮子坪”。“曾祖公于乾隆丙戌年自监邑···”这一句不要采纳。</p><p><br></p><p>18、对永联公碑文的解读</p><p> 碑主人是永联公,部分碑文录“岳州府巴陵县延寿乡二十一都旧址···”,应该是指永联公及父亲居住过的地方。也证明了永联公不是在狮子坪出生的,如果永联公是在狮子坪出生的,碑主人是永联公,碑文应写成平利狮子坪。既然不是在平利出生的,就果断地认为是在巴陵出生的,为什么不写成在监利县出生的?我个人认为,刻碑时参照了谱上的有关资料和口传。这就证明了永联公不是在监利县和平利县出生的。究竟是在巴陵还是在竹溪出生的?根据谱载1746年永联公的父母离开了巴陵,而永联公是1747年9月27日出生的。出生的时间与离开巴陵的时间至少相隔十个月或以上,出生的地点就不是巴陵了。“巴陵县延寿乡”是兴道公生活的地方,加上永联公又不是在平利出生的,就冠以“巴陵县延寿乡”,有纪念意义,不是什么错,而且很自然,我们心中有底就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