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非遗项目——东正抬花杠

王老吉

文字:田 家(田凤林)<div>摄影:王老吉(王吉业)</div> 锣鼓点敲响了元氏旅发大会的前奏。<br> 清晨,千岛湿地涟漪如縠,崖沙燕岛在雾气中有些许朦胧。槐河南岸高铁边的小广场上,花木枝条在潮润的晨风中摇曵,古老的锣鼓与时代的列车共鸣。 广场边竖着东正花杠队的牌子。场上舞动着一团黄色旋风。不看脸,便忽视他们年逾花甲的年龄。黄头巾上勒以银抺额,一圈颤巍巍的红绒球正中,镶一颗亮闪闪的硕大银珠。红边蓝带黄衣裤,高筒薄㡳金色云纹皂靴,英气勃勃,活力四射,和古老的槐河一并焕发青春。 两人一杠,杠长四米,中抬一箱,箱高一米,雕龙画凤,上插各色彩旗。箱杠之间,悬一串鸡蛋大铜铃。箱上铜环,以弹性竹棍挑起。锣鼓点起,人随乐舞,步履高低,杠箱上下,彩旗招展,铃环律动。场上场下,霎时翻滚欢乐的潮,心儿与潮一起澎湃。 东正村一老者,身材魁梧,鹤发飘然,师傅模样,正指挥教授。抽空上前攀谈。 东正花杠起于乾隆年间,早年有二十多杠。已获批省级非遗项目。<br> 抬花杠的缘起,有人说是苍岩山庙会祭祀三皇姑的仪式。过去队伍中肩抬三仙姑圣像“过驾”。<br> 有人说缘于乞雨,有些地方舞队旗幡上写着“沛然作云”、“油然下雨”。<br> 有人说来源于运送花纲,为皇上进贡。杠者,纲也。<br> 总之,非神仙即皇帝。<br> 三皇姑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观世音。各地都有她的故事版本。元氏故事说她是隋文帝之女,一心向佛,先于封龙山白草寺出家,父王大怒,放火烧寺,火焰中,皇姑跨猛虎腾空,到苍岩山福庆寺修行,香火极盛。苍岩山功德碑上,捐善款者多有元氏人。<br> 庙会多是神之生日,是时,神灵降临,歆享香火,受理凡事,普渡慈航,慧眼宏开,有求必应。今人随意为村里择日作庙会,等于为自己换个生日。 百姓歆神大概模仿人间帝王,除物质性的香烟供品外,还须精神食粮,奉以歌舞大戏。古老村镇,每神庙对面多建以戏楼。戏本是演给神看的,人看的是蹭戏。元氏的扇鼓、抬杠应该是歆神的隆重仪式。 黄土地上的黑脸汉子,一年到头,腰不得直,眉不得展。好容易得到一个发泄的舞台,大街上人流涌动,观者如堵:父老乡亲、嬸子大娘、姑娘媳妇、俊男靓女,好声如潮,掌声如雷,哪一个不肯尽情挥洒激情,展示绝技!<br> 杠子大多枣木制作,涂以糯米浆石粉桐油,饰以彩绘,重约六十斤。两位舞者手不扶杠,仅用肩、颈、头、腰等部位控制,或同向、或相向、或相背,高至头顶,低至臀尖,挺胸蹶臀,以腰为轴,骑马蹲裆,刚中带柔。忽而“燕子凫水”,忽而“老虎蹶尾”,甩臂晃头,随杠颤动,脚步轻挪,身子带扭,风趣而活泼,粗犷而质朴。表演套路一会儿“珍珠倒卷帘”,一会儿“五福捧寿”,“大海眼”中套“小海眼”,“十三太保”换“二十八宿”。表演者似疯似癫,观看者如痴如醉。 哦,黄土地上的中国农民,我的父老乡亲,无论怎样的苦难,都不能剥夺你坚韧,顽强,幽默,乐观的天性!这是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风雨历久不衰的谜底。<br> 今天的花杠,不再舞动谢神的虔诚,不再宣泄乞雨的焦渴。槐水的清波映着廊桥上的笑靥,汉码头的舟船载着岸柳的倩影。老人们沐着金色的夕阳,趁腰脚尚健,把花杠舞起来,舞出漫天彩霞,一地欢歌。 衷心的感谢田家(田凤林)老师精彩的文字为美篇增光添彩!!!